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六年级心理健康课教案集

六年级心理健康课教案集

六年级心理健康课教案集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六年级心理健康课教案集》的内容,具体内容:教师研制教案,一方面是为了加强课堂教学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另一方面也是一个积累资料,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教学的过程。

下面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六年级心理健康课教案集,希望对你有帮助!六...教师研制教案,一方面是为了加强课堂教学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另一方面也是一个积累资料,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教学的过程。

下面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六年级心理健康课教案集,希望对你有帮助!六年级心理健康课教案篇1活动设计12、13岁的学生已经进入青春早期。

他们具有更强的自理能力,做事喜欢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开始想摆脱父母的左右,已不愿与父母谈更多的关于自己的事。

在日常生活中,长辈则喜欢以自己的生活经历教训晚辈。

同样的内容重复多了,就变成了叨唠,这样的叨唠则影响了两代人之间的关系。

本课程首先让学生认识长辈一般都在什么情况下叨唠,然后要清楚叨唠的内容对自己有没有益处,最后是探讨在不伤害父母感情的前提下,怎么对待长辈的叨唠。

辅导目的1、了解父母在什么情况下叨唠。

2、明白父母的叨唠是关心,爱护孩子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

3、探讨对待叨唠的好办法。

辅导方式1、小组讨论2、小品表演3、社会调查辅导前准备1、课前做好一份社会调查。

2、排练小品《小亮在家一、二》。

3、准备一幅田园风光油画。

辅导时间与场地辅导时间:一学时。

辅导场地:团体辅导室。

辅导步骤一、谈话引入同学们,早上好!我们彩虹聊天的时间又到了。

我们今天聊的话题是:怎样对待长辈的叨唠。

二、说说自己1、介绍自己今天有几岁了。

(我今年......)2、现在,你们当中有哪些同学能主动把自己的作业给爸爸妈妈看呢? (教师评价:大家的这些表现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你们长大了,都希望自己能独立去做自己的事情。

)三、说叨唠1、你的爸爸、妈妈或者其他长辈喜欢叨唠吗?讨论(让学生们七嘴八舌讨论一分钟)2、长辈一般是在什么情况下叨唠呢?(指名发言)3、看小品表演《小亮在家》。

小亮放学回到家里,放下书包后打开电视机,津津有味地看自己喜欢的动画片。

不久妈妈回来了。

"亮亮,在干什么呢?写完作业没有......"妈妈一边换拖鞋一边问道。

"一会儿再写吧。

""快写作业去,快去呀!"妈妈话音刚落,爸爸也回来了,爸爸还没放好提包忙问:"亮亮,今天表现怎么样?还有......"爸爸还没问完。

亮亮就已经不耐烦了,没好气地说:"不怎么样,还不是老样子。

"说完就看他的电视,这时,爸爸瞪着眼睛......4、讨论:小亮为什么会烦恼呢?5、说说自己的爸爸、妈妈在什么情况下叨唠?他们往往喜欢说什么呢?(举手发言)这个问题的讨论还可以分两步进行:①个别发言;②小组交流。

教师的评价则可以说:"真有意思""挺特别的""我十分同情你","他们这样说可以理解"等。

6、实话实说:在日常生活中,当你听到长辈叨唠你的时候,你会有什么反应呢?教师小结:听着父母反反复复地说着同一个内容,大家有这样或者那样的想法是比较正常的,可以理解。

四、爸爸妈妈的话1、教师:上课时,老师做了一份社会调查,并把这次调查的谈话记录下来了,下面,我们一些来听听爸爸、妈妈是怎么说的。

2、播放社会调查的录音实况(问:×××,您好,现在,想请你来谈谈关于"叨唠"的话题......问:×××,您好,你的孩子快12岁了,当你想跟他说一件什么事的时候,他有时候就表现得很不耐烦的样子,这时候你是怎么想的?)(这份社会调查一定要提前两周去做,而且要细致,提问的问题要有针对性,要让每一位被访的家长说出他们最想与孩子讲的话,家长的姓名尽可能不公开。

)3、小结:刚才,我们听了爸爸、妈妈的心里话,相信大家一定受到心灵的震憾。

叨唠是天下父母关心孩子,爱护孩子的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

五、消除烦恼1、讨论:叨唠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不可避免的,当自己的想法、做法与父母长辈的愿望不一致时,你是怎么做的?(让学生充分举手发言,教师适时点拨小结方法。

)(1)安静聆听法;(2)转移注意力法;(3)自我讽刺法;(4)解释说明法。

......2、看小品表演《亮亮在家二》亮亮放学回到家里,放下书包后打开电视机,津津有味地看自己喜欢的动画片。

不久,妈妈回来了,妈妈进门就问:"亮亮,写完作业了吗?""妈妈,看一会儿电视就去写,放心吧!"亮亮笑眯眯地帮妈妈拿拖鞋。

妈妈笑了笑,就做饭去了。

亮亮刚要坐下来,这时,爸爸也回来了,刚进门就问:"亮亮,今天表现怎么样?"亮亮调皮地一笑:"还好,老爸,我这个儿子不会给你丢脸的。

"说完又继续看电视。

"亮亮,今天的日记准备写什么内容......"爸爸又问了许多问题,亮亮没有发火,只是静静地听着......讨论:亮亮是怎样对等长辈的叨唠的?(让学生用前面出示的方法来解答。

)六、帮帮你※在日常生活中,面对父母长辈的叨唠,你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大家帮助吗?(让大家把问题写在纸条上,通过讨论来解决。

)七、小结父母亲由于爱而叨唠孩子,因为感激,我们能理解他们的用心良苦。

让我们共同架设起一座虹桥,人和人之间多一份理解,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补充活动开展辅导两周之后再次做社会调查,让家长谈谈孩子在这段时间的表现和变化,为今后开展辅导工作积累第一手资料。

建议本课程适用于小学5、6年级以上至初中学生,在整个辅导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发挥他们的主动性,避免说理式的评价方式。

让学生在辅导室里以自己认为比较满意的座位轻松入座,不必要求学生坐姿如何,只要得体大方即可,使辅导活动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

六年级心理健康课教案篇2教学目标:1、理解老师,并能正确地看待自己不理解老师的行为,谅解老师的过失。

2、树立积极主动与老师沟通、交往的意识。

3、学会用合适的方法处理与老师之间矛盾、冲突,学会与老师友好交往。

教学重点:理解老师,并能正确地看待自己不理解老师的行为,谅解老师的过失。

教学准备:电脑课件,请有关老师录音教学过程:一、话老师1、这节课,我们首先来讨论一个关于老师的话题,你心目中的老师是怎样的。

(板书:老师)2、指名回答:3、你过去、现在或者你看到的老师,还有什么行为让你无法理解或感到不满的,请你写在纸上。

学生独立书写。

4、全班交流:二、理解老师(一)漫画启示1、过渡:非常感谢同学们对我的信任,把心中的想法告诉我。

与在坐的同学一样,我这里有几位同学对老师也很不满。

现在请同学们以法官的身份来评判一下。

2、(出示漫画图)你觉得图中同学的想法合适吗?3、小组讨论。

4、小结:老师自有一番爱,只不过表达的方式不同。

或许有时候处理问题过于简单、粗暴,让同学们无法接受。

但我想,对学生的一切都不闻不问的老师绝不会是一个称职的老师。

当然,有的老师处理问题的方式是不太恰当,伤了同学们的心,在此我先代表我们老师向同学们道歉,请同学们接受我这一份歉意。

(二)老师的心里话1、连接语:我们常说:理解万岁,我们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但同样,老师也希望能够获得同学们的理解。

你们想听听老师的心理话吗?2、播放录音(1)我也想整天笑,但我不只是老师,还是母亲、妻子。

在工作和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怎能时时面带笑容呢?(2)学生们都希望老师是朋友,可当我站在讲台上,有的同学还吵吵嚷嚷,首先就是不尊重朋友的表现;另外,作业乱涂乱画,你说"朋友"能不生气吗?(3)你们知道老师每周要上多少次课?改多少本作业本?处理多少烦心的事吗?有时候难免脾气不好,真希望同学们能够谅解。

(4)我也用尽了办法,可学生总还是没有好转,万般无奈只好用高压政策来试试,我心里也不愿意呀!3、深入分析:听了心里话,你是否对老师的工作、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刚才同学们写了对老师不理解、不满的行为。

现在你能否为老师找理由,想想老师为什么要这么做?如果找到了理由,你能否理解老师?理解的打上*;非常理解觉得老师的确实是为自己好打上* *;还是不能理解的就不打 * 。

4、学生填表。

(可小组交流)5、交流。

6、请理解老师的举右手,不理解老师的举左手。

(根据情况决定下一步(1)若还有较多的同学不能理解老师,可以让这些同学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再请其他人谈谈老师的优点和自己的看法。

(2)若学生已理解老师,可以出示课题:"学会与老师交往")三、学会和老师交往(一)情景体验1、看来同学们已不同程度地理解了老师。

相信同学们在老师批评你时,你一定会接受批评,当老师误解你时,你会谅解老师。

如果遇到下例情景,你觉得怎么做最合适?2、创设情境,学习交往。

(小组选择一件讨论)A、老师正在给另一位同学讲解题目,而你也有问题要问老师。

B、你上课一贯认真听讲。

一次,同桌找你讲话,老师批评他时,也批评了你。

C、你考试时作弊,放学后,老师找你谈话,直到天色已完,才把你送回家。

3、交流:4、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讨论的话题就是如何与老师交往,(板书学会和交往)老师非常感谢同学们能理解老师,谅解老师,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主动与老师交往,在交往中真正学会和老师交往。

(二)我想对老师说1、教师:此时此刻,你最想对老师说的一句话是什么?能写下来吗?2、学生写话,交流,总结。

3、在《每当》这首歌中结束这堂课。

(三)课后延伸让老师过最愉快的"教师节"六年级心理健康课教案篇3活动目标1、了解学生实际的自尊程度。

2、引导学生认识自尊心过强或自尊心过弱可能带来的危害。

3、引导学生进一步调节自己的自尊水平,使其恰如其分,活动准备1、准备小故事、小品。

2、教师通过个别谈话了解学生的自新程度。

3、收集关于"谈自尊心"的名人名言。

活动过程一、故事,导入新课1、听故事:《可怜的小乌鸦》。

2、启发讨论:蝙蝠为什么摇摇头飞走了?3、教师点拨:在生活中,每个人要真正地认识自己,既不可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即自尊心过强;又不可认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即自卑感过重。

如果存在自尊心过强或过弱,都对你的成长不利。

今天我们就和大家一起来摆好自尊的天平。

二、测测你的自尊1、你认识自己的自尊程度吗?请同学们完成小测验(测验题见《学生活动手册》第5-6页)。

2、同桌互相说说自我测评的根据,并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3、教师点拨:看来,我们每个人的自尊程度同他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

三、小品表演1、观看表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