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练习题及答案

《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练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七下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精品习题及答案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20.古代诗歌五首一、登幽州台歌/陈子昂二、望岳/杜甫三、登飞来峰/王安石四、游山西村/陆游五、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一、《登幽州台歌》陈子昂【习题及解析】一、理解性默写:1、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表达陈子昂怀才不遇的诗句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2、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之情的诗句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二、选择题:1、赏析《登幽州台歌》,有误的一项是( D )A.首联中的“古人”指古代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对历史上君臣遇合,风云聚会成就一番事业的无限向往之情。

B.颔联中的“来者”指后世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苦于人生有限而不及见“来者”的无限伤感之意。

C.颈联“念天地之悠悠”中的“悠悠”意思为“长远得无穷无尽的样子。

”D.尾联“独怆然而涕下”中的“涕”解释为“鼻涕”。

【解析】D、“涕”解释为“眼泪”。

2、对《登幽州台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A.诗中“古人”、“来者”指的是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B. “念天地之悠悠”是以空间宽阔衬托孤寂之感。

C.“怆然而涕下”是因为时间的消逝,空间的寂寥。

D.“幽州台”即“蓟北楼”,是当时燕昭王礼贤下士的处所,诗人因此有感而发。

【解析】C、“怆然而涕下”是因为天地如此之大,抱负却无从施展,强烈的希望与强烈的失望,形成了无法排解的巨大忧愤、郁闷。

3、下列对《登幽州台歌》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通过抒发诗人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表现了诗人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孤独寂寞之情。

B.“前木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古人”在这里指古代的贤君,“来者”则指当今的英主。

C.诗的第三句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将空间的宽阔与诗人的孤独进行对比,写出了诗人报国无门的孤独。

D.诗的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面对辽阔的山河,诗人的这种情绪尤为浓烈,分外动人。

【解析】C,反衬的表现手法,以空间的广阔反衬诗人的孤独。

三、赏析简答题:1、“古人”、“来者”具体指代的各是什么人?答:“古人”“来者”都是指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君。

“古人”指古代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来者”是指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

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答:表达作者生不逢时,政治抱负不能实现人生感慨。

3、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答: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到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凄凉,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4、这首诗在遣词造句上没什么特殊之处,千百年来却一直不减它动人的力量。

试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并分析它在艺术表现上的特色。

答:这首诗传达出时间的绵长无尽,以及个人置身其中的孤独感,唤起的是人类共有的那种在广袤时空中常不知自己置身何处且何去何从的茫然感。

它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借助具体的景或事,而靠感情本身的力量来打动人。

二、《望岳》杜甫【习题及解析】一、理解性默写:1、杜甫在《望岳》中,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形象的语句是: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2、杜甫在《望岳》中,虚实结合,描写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诗句是: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杜甫在《望岳》中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诗句: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4、杜甫在《望岳》中表达不畏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二、选择题:1、对《望岳》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A.一二句借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岱宗即东岳泰山。

B.第五句的意思是诗人看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漾。

“曾”通“层”。

C.七八句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抒发了诗人登上泰山之后的感受。

D.全诗切着“望”字而写,热情赞美了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高大雄伟的气势,也透露出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

【解析】C.七八句诗人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并不是登上泰山的感受。

2、下列对《望岳》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A.全诗紧扣诗题“望岳”,赞美了泰山的雄伟气象,意境开阔。

B.首联以设问提起,表达了作者看见泰山时的惊喜和仰慕之情。

C.颈联写了望山的人和归林的鸟。

表现了作者归隐山林的志趣。

D.尾联由望岳而生登岳之志,表现了诗人“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决心。

【解析】C .颈联表现的是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3、下列对《望岳》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齐鲁青未了”一句是说在齐鲁大地上都能望见泰山的青色,用距离之远来烘托泰山之高,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

B.“会当凌绝顶”中,“会当”的意思是“终当,终要”,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顶峰的雄心和气概。

C.这首诗能让人浮想联翩,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势,同时又能让人体会出诗人的情怀,可谓形神兼备。

D.诗的前六句写诗人远望泰山,描绘了泰山的神奇与秀丽;后两句写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

【解析】D,诗人并没有登上泰山。

三、赏析简答题:1、展开联想与想象,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一句所展现的画面。

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很好,体现了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两字好在哪里。

答:大自然也对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致情有独钟,山是如此巍峨,山前山后仿佛被从中割断一般,云霞明灭一昏一暗,形成截然不同的景象。

(强调不是简单的翻译句子,而是用自己的语言描绘);“钟“积聚、汇聚之意。

将大自然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

“割”字炼字极好,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好象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更能表现出泰山的高大巍峨。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试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蕴含了怎样深刻的哲理?答: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概和远大抱负。

蕴含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

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

3、这首诗写景很有特色,请从一个角度加以赏析。

答:写景富有层次,从远望到近望,到细望。

写出泰山的高大雄伟,神气秀丽,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虚实相生,“造化钟神秀”是虚写,“阴阳割昏晓”是实写,写出泰山的高大雄伟,神奇秀丽;烘托手法,以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三、《登飞来峰》王安石【习题及解析】一、理解性默写:1、王安石《登飞来峰》中富于哲理,借情抒景,表达自己锐意改革的远大政治抱负的诗句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二、选择题:1、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解析】D.这首诗作者借景抒怀明理,表达诗人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并没有归隐山野的意思。

2、对《登飞来峰》这首诗赏析有误的是( B )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出了飞来峰塔之高,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B.我登上飞来峰顶寻找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那里可以看到日出。

C.这首诗的后两句表面看是写自然现象,实际暗指社会现象。

这里表示自己站得高,看得远,不怕阻挠。

D.作者善于把抽象的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借景抒怀,表明自己不畏艰难,对前途充满信心。

【解析】B “千寻塔”是塔名。

3、下列各句中的“寻”与“飞来山上千寻塔”中“寻”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句是( D )A.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B.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C.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D.掘地深逾寻丈。

【解析】D。

例句是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A不久。

B寻找。

C普通、平常。

D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4、对《登飞来峰》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B )A.这是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出了飞来峰塔之高,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B.这首诗前两句的意思是:我等上飞来峰顶寻找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那里可以看到日出。

C.诗人没有记叙登山的过程,也没有描绘山中的美景,而是一开始就把自己置于千寻塔的最高层,抒写当时心中的感受。

D.作者善于把抽象的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借景抒怀,表明自己不畏艰难,对前途充满信心。

【解析】B正确的意思是: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

5、阅读王安石《登飞来峰》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D )A、首句紧扣诗题下笔,点明了地点,并用“千寻”二字言其高。

B、第二句通过听说鸡鸣时,在塔上可见到旭日东升的具体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

C、在前两句铺垫的基础上,诗人自然地流露出,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层的深刻哲理。

D、这是一首哲理诗,诗人用形象生动的语言从抽象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深奥的哲理。

【解析】D错在“抽象的情景中”,应是“形象的情景中”。

6、对《登飞来峰》赏析有误的是( B )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侧重抒怀说理,后两句侧重写景。

B.“千寻塔”的“寻”是寻找的意思,作者登上飞来峰多次寻找传说中的塔,因为在那里“闻说鸡鸣见日升”。

C.“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常被用来比喻谗佞小人或其它消极事物。

D.最后两句暗含的哲理是:站得高看得远;正因为诗人站在朝廷的高位上,所以他无所畏惧。

【解析】B“寻”是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7、对全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D )A、首句紧扣诗题点名地点。

“千寻”二字言其极高,其意为在飞来山上有一座千寻高塔。

B、第二句通过具体描写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其意为听说千寻塔上可见到旭日冉冉升起。

C、第三、四句以一、二句的铺垫为基础,引出全诗主旨,是前两句的内容的升华。

D、末两句意为观赏景物站在最高处,就不怕浮云遮住视野,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解析】D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三、赏析简答题:1、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

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答: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2、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答:借景抒情;作者表明自己站得高,看得远,不怕对改革的非议、阻挠,具有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