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当代价值-PPT课件

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当代价值-PPT课件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
1、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指历史形成的一种 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 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 形态的总体表征。
(1)“物质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 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具有突出普遍 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等等。
(2)“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以人为本,道德至上
1、以人为本 管子: “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 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管子· 霸言》
管子: “为霸王的事业之所以有良好的开端,就是遵循 了以人民为根本的原则;这个本理顺了,国家才能巩固, 这个本搞乱了,国家必然危亡。”
2、道德至上
——“察举制”:汉代选拔官员的“察举制”把 “孝廉” 作为最重要的标准。 即“举孝廉”。 “孝”就是孝顺,“廉”就是廉洁自律。孝和廉都 是人最重要的两种品质。 ——科举制:科举制源于隋唐,越到后来越把考试 的内容偏重于学子的道德品质。到了宋代,《四 书》开始代替《五经》成为考试的核心内容。 《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 《孟子》,其主要内容是探讨君子如何修身,如何 治国,强调道德至上。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涵义
(一)什么是中国? 什么是传统? 什么是文化?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
(一) 什么是中国?什么是传统? 什么是文化?
1、“中”
一是专指帝王所在的国都,即首都。
《诗经·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缓四 方”。
(先爱护京都的百姓,进而安抚四方。) 二是专指天子直接统治的王国。
(五)求是务实,注重实用
1、“以农为本”的理念 老子: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老子:人民满足于食物的香甜,服装的美丽,自己居所的安 适,民风民俗的快乐。
孟子:
“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wàng) 者,未之有也。” ——《孟子· 梁惠王上》
孟子:如果能让老百姓吃饱穿暖,还没有称王的,天下还没 有听说过这种可能。
(一)历史悠久,绵延不绝
中华民族有“三十万年的 民族根系、一万年的文明史、 五千年的国家史”。
(二)兼容并蓄,包容融合
1、佛教的中国化
“佛教的中国化”,是指印度的佛教传到中国 之后,经过发展演变而最终变成了中国的佛教。 佛教最早是在西汉未年从印度传来的。佛教传 入中国经历了一千多年后,到了宋朝,出现了儒、 释、道三教合流的现象,即“三教合一,多元 一体”。 南宋孝宗皇帝说:“以佛治心,以道 治身,以儒治世”。
佛教的中国化,实际上也是佛教的儒学 化和世俗化。
佛教主张:
“不尊君,不礼父母,削发出家, 抛离父母,承祧(tiāo)无人”。
唐朝的禅宗六祖慧能: “顿悟” “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 “在家居士”、“俗家弟子”和“还 俗和尚”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在1938年10月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
据有关资料介绍,“中国”这个词语最早出现在西周。 周 在灭商之后,周武王在祭拜上天时说:“余其宅兹中国”。

三是指中原地区。
由于中原是农业最发达的地方,所以有“得 中原者得天下”的说法。《史记·天官书》 称:“其后秦遂以兵灭六国,并中国”。
(遂后秦朝灭亡了六国,统一了中原。)

四是指古代华夏族、汉族居住的地区 或建立的国家。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 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 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 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 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 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 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 性,体现时代性。加强 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 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
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当代价值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涵义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
东第一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历史命题。 在民主革命时期,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

在改革开放时期,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 二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重新提出了“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
(三)持中贵和,追求和谐
由于华夏族、汉族多在黄河中下游建都,并不 断扩大活动范围,因而称黄河中下游为“中 国”。古代所说的“中土”、“中州”、“中 原”等词含义相同。
2、“传统”
《辞海》: 历史沿传下来的思想、文 化、道德、风俗、艺术、制度 以及行为方式等。
3、“文化”
《辞海》:
广义的文化(大文化)指人类 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 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小文化)指社会 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 和组织机构。
——《周易·易传》
2、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 和谐统一
孔子:“礼之用,和为贵”。——《论语· 学而》 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 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 公孙丑下》 在处理人际关系和个人修养上——“中庸之 道”。 何谓“中庸”?宋代理学家解释,“不偏 之谓中,不易之为庸;中者天下正道,庸者天 下之定理。”“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 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十七大报告》
2、中国神话中的实用主义色彩
张岱年先生认为,中国传统文 化中“有一个一以贯之的东西, 即中国传统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 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统一”。 程思远把中国传统文化重视 和谐与统一的特点界定为“中华 和合文化”。
1、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人是自然的产物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 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 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 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 所错。”(错:规范,成型 )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 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 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 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
(一)历史悠久,绵延不绝 (二)兼容并蓄,包容融合 (三)持中贵和,追求和谐 (四)以人为本,道德至上 (五)求是务实,注重实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