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寒草甸1概述高寒草甸(Alpine meadow)是亚洲中部高山及青藏高原隆起之后所引起的寒冷、湿润气候的产物,指以寒冷中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优势而形成的植物群落,主要分布在林线以上、高山冰雪带以下的高山带草地,耐寒的多年生植物形成了一类特殊的地带性植被类型。
北自欧亚大陆和北美洲、冻原带,南至南极附近的岛屿上均有草甸出现。
不过,典型的草甸在北半球的寒温带和温带分布特别广泛。
草甸在中国主要散布于东北、内蒙古、新疆和青藏高原,类型多样,尤其是青藏高原上大面积的高寒草甸是中国植被的特点。
高寒草甸在中国以密丛短根茎地下芽蒿草属(Kobresia)植物建成的群落为主,是青藏高原和高山寒冷中湿气候的产物,是典型的高原地带性和山地垂直地带性植被,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东部和高原东南缘高山以及祁连山、天山和帕米尔等亚洲中部高山,向东延伸到秦岭主峰太白山和小五台山,海拔3200-5200m(王秀红,傅小锋,2004)。
2气候气候因素是植物生长和发育至关重要的环境条件,同时对于植物群落的空间分布格局(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格局)、种类组成、发育节律、层片结构和群落的生物生产量以及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起着重要作用。
气温是地区热量高低的表述,热量条件是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基本因素。
当光照、水分和养分条件基本满足时,温度往往成为植物种、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生长、发育、结构、生物生产力以及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要驱动因素。
根据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气象台(站)的气象资料可以看出,各地年平均气温的分布殊异(戴加洗,1990)。
青藏高原上有三个相对温暖的地区,即柴达木盆地、青海东部的“河湟”谷地和西藏东南部雅鲁藏布江与三江谷地。
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的墨脱和察隅地区是热量最高的地区,而位于西藏东北部的昌都(海拔3240.7m)因纬度偏北,年平均气温7.6℃,最冷月平均气温-2.5℃,最热月平均气温16.3℃,极端最低气温-19.3℃,极端最高气温33.4℃。
位于西藏北部的那曲(海拔4507m)年平均气温-1.9℃,最冷月平均气温-13.9℃,最热月平均气温8.9℃,极端最低气温-41.2℃,极端最高气温22.6℃。
随纬度偏高,气温有所下降。
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大,亦是本地区气候的重要特征之一。
青藏高原的降水受青藏高压、西风急流、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等大风环流系统的控制以及地形的影响, 降水量在我国是比较少的地区,就整个青藏高原年平均降水量来看,东(南)西(北)差异很大,总的趋势是自雅鲁藏布江河谷的多雨地区向西北逐渐减少。
如柴达木盆地西北部的冷湖年平均降水量只有18mm,比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还少,但在青藏高原南部雅鲁藏布江下游,可居我国第二位的多雨中心,如巴昔卡年降水量多达4500 mm。
同青藏高原各地降水相应地出现了不同的植被类型:青藏高原东南部为森林,青南高原东部为高寒灌丛草甸,中部为高寒草甸,西部为高寒草原,东北部的黄河、湟水流域为森林草原,柴达木盆地则为荒漠。
青藏高原的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下半年,雨季干季分明,降水多分布在6-9月,占全年降水的80%-85%,而在冷季仅占年降水量的15%-20%,特别是寒冷的冬季,降水量只占年降水量的5%左右。
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和动植物生存的最根本能源,它的分布及其年周期性变化直接影响着气候的变化,是天气形成和气候变化的基础。
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空气密度仅约为东南沿海的2/3,加之水汽和气溶胶含量少,空气透明度高,致使到达地面的太阳直接辐射能量大,直接辐射明显大于散射辐射,在总辐射中,直接辐射占有很大的比例,占年总辐射量的55%-78%,表现为光照充足、辐射强烈。
青藏高原地区年直接辐射总量为29/9⨯⨯,年散射总量为-J0.3m100.6109/92⨯-⨯,而总辐射能量居全国之首,年总量达J109.2107.1m9/92⨯⨯,较同纬度的我国东部地区高J-0.80.5m10109/92J⨯-⨯。
年总辐射量分布表现出西高东低,低值区在高原0.2m10100.3东南部和东部地区。
青藏高原日照时间长,大部分地区年日照时间为2500-3600h,在植物生长期的5-9月,虽然正值多降水时期,云量多,但日平均日照时间仍在6.5h左右,可满足植物生长的光照需求。
就高原总体来看,日照分布形式是高原西部和北部日照丰富;东南部较少,呈现自西北向东南递减。
3植被和动物高寒草甸植物草层低矮、丛生、莲座状,结构简单,层次分化不明显,叶片缩小,被绒毛,或成垫状。
主要为营养繁殖,外貌不华丽,草绿色。
植物种类以高原及北极高山和中国喜马拉雅植物成分为主。
高寒草甸植被类型的分布与上壤水分和温度密切相关,同一地区不同小尺度范围的地形部位,由于区域环境条件限制及土壤类型分布的复杂多样,造就了适应寒冷湿中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群落、高寒草甸植被类型,形成了在土壤湿度适中的平缓滩地、山地阳坡多以矮蒿草(Kobresia humilis)草甸为主;土壤湿度较高的山地阴坡和滩地多为金露梅灌丛(Potentilla fruticosa shrub)草甸;在土壤湿度较低的山地阳坡还发育有小蒿草(Kobresia pygmaea)草甸:而在高山冻土集中分布的地势低洼,地形平缓,排水不畅,土壤潮湿,通透性差的河畔、湖滨、山间盆地、以及坡麓潜水溢出和高山冰雪下缘等低洼的潮湿地带多分布有藏嵩草(Kobresia tibetica)沼泽草甸为主的各种不同植被类型。
嵩草高寒草甸是我国青藏高原及亚洲中部高山特有的类型之一,是最典型、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一类高寒草甸生态系统。
嵩草高寒草甸群落外貌整齐,草层密茂,总盖度达50%-90%,草层低矮,结构简单,层次分化不明显。
嵩草高寒草甸是典型的高原地带性和山地垂直地带性植被类型。
嵩草长期适应高寒而产生的形态特征,如植株低矮、叶线形、密丛短根茎、地下芽等,使本类群可以巧妙地度过严寒的不利环境。
高寒矮嵩草草甸是长期适应于高寒生态环境而形成的耐寒中生植物-植物群落以矮嵩草、羊茅、垂穗披碱草、早熟禾、恰草、藏异燕麦、小嵩草、苔草、二柱头草、麻花艽、线叶龙胆、矮火绒草、雪白萎陵菜、美丽风毛菊建群,草质营养丰富、热值含量较高。
小嵩草草甸(Kobresia pygmaea meadow)植物种类比较贫乏,草层低矮,分布均匀,结构简单,层次分化不明显,仅为单层结构,群落总覆盖度一般在70%一90%。
矮嵩草草甸(Kobresia humUs meadow),群落结构简单、仅草本层一层,群落总覆盖度一般在60%—95%,优势种主要是矮嵩草(Kobresia humlis),伴生种有线叶嵩草(Kobresia duthiei)、异针茅(Stipa aliena)、高山唐松草(Thalictrum alpinum)等。
藏嵩草沼泽化草甸(Kobresia tibetica of swamp meadow),群落结构简单,仅有草本一层,群落平均高度10~25 cm,群落总覆盖度80%一95%。
优势种主要是藏嵩草(Kobresia tibetica),伴生种有小金莲花(Trolliuspumilus)、甘青报春(Primula tangutica)、星状风毛菊(Saussurea stella)等。
草地是发展畜牧业的重要物质基础。
草地生态系统结构比较简单,功能脆弱,易受人类活动的干扰和破坏。
广泛分布于青藏高原东部及其周围高山和新疆的天山、阿尔泰山等地的高寒草甸,海拔高,气候寒冷,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高寒草甸草地辽阔,牧草品质优良,营养丰富,具有高蛋白、高脂肪、高无氮浸出物以及热值含量高和纤维含量低等四高一低的特点,是发展草地畜牧业的物质基础(赵新全等,2000)高寒草甸畜牧业以盛产青藏高原的特有畜种——藏系绵羊和牦牛而闻名于世。
高寒草甸的牲畜除了藏牦牛及藏系绵羊还有马等,小型哺乳类主要为高原鼠兔、甘肃鼠兔、根田鼠、高原鼢鼠以及数量和密度较低的高原兔和旱獭等,它们均为食草性动物;猛禽主要有大、猎隼和红隼等;食肉兽主要有艾虎和香鼬等(赤狐目前已很难发现,其密度和数量已相当低);主要的昆虫有草原毛虫、蝶、蝇、蝽、蚊、虻和步甲及其幼虫等;高寒草甸唯一的植食性鸟类———黄嘴朱顶雀的栖息环境和繁殖地点主要在山生柳以及鲜卑花的灌丛枝杈间。
4 管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对畜牧产品需求的增加,造成高寒草甸草场超载过牧,导致草地严重退化、沙化,“黑土滩”型退化草地面积逐渐扩大,草地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针对这些情况,高寒草甸可持续发展和管理问题要紧密结合起来。
高寒草甸可持续发展草地畜牧业经营对策有(1)尊重自然规律,制定科学发展规划:由于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特殊性和生态-生产-生活承载力,尊重自然规律和科学发展观,提出高寒地区草地生态畜牧业产业发展的总体定位、发展格局和发展目标。
(2)以草定畜,优化控制放牧生态系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是一个受控放牧系统,通过调节放牧强度,即可实现放牧生态系统的优化控制。
选择适宜放牧强度和放牧制度等最优放牧策略,将提高草地初级生产力,维护草地生态平衡,有效防止草地退化。
(3)建立稳产、高产的饲草料生产及加工基地: 开展种草养畜,建立稳产、高产的人工草地,有效减轻天然草地的放牧压力,这种“以地养地”的模式,是解决草畜之间季节不平衡矛盾的重要措施,也是保证冷季放牧家畜营养需要和维持平衡饲养的必要措施。
(4)发挥不同生产系统的优势,实现区域水平上不同生产系统的耦合:在高寒草地畜牧业生产实践中,草地畜牧业区实施畜群优化管理,推行“季节畜牧业”模式,加强良种培育及畜种改良,在入冬前出售大批牲畜到农牧交错区和农业区,以转移冬春草场放牧压力,充分利用农业区的饲草料资源进行肥育,实现饲草资源与家畜资源在时空上的互补。
(5)大力发展以畜产品为原料的食品加工业。
(6)建立政府引导、科研院参与及企业运作的生态畜牧业生产运行机制。
此外,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推进农牧业结构和草地农业种植制度的调整,遏制草地荒漠化加重,加强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等,都是高寒草甸管理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戴加洗.1990.青藏高原气候.北京:气象出版社姚莉,吴庆梅. 2002. 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特征. 气象科技, 30(3): 163-164,143Wang X H, Fu X F. 2004.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alpine meadows on the Tibetan Plateau: problems overlooked and suggestions for change.Ambio.,33(3): 152-154孙海群. 2002. 小蒿草和矮蒿草高寒草甸退化演替研究. 黑龙江畜牧兽医, 1: 1-3王长庭,曹广民,王启兰,景增春,丁路明,龙瑞军. 2007.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和生物量沿环境梯度的变化.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 37(5):585—592王长庭, 龙瑞军, 丁路明. 2004. 高寒草甸不同草地类型功能多样性及组成对植物群落生产力的影响. 生物多样性, 12(4): 403-409王启基,周兴民,张堰青,等. 1995. 高寒小嵩草草原化草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生物量. 植物生态学报,19:225—235易现峰,张晓爱,李来兴,李明财,赵亮. 2003. 高寒草甸生态系统食物链结构分析——来自稳定性碳同位素的证据. 动物学研究. 25(1): 1-6赵新全,张耀生,周兴民. 2000. 高寒草甸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理论与实践. 资源科学, 22(4): 50-61张晓爱,赵亮,刘泽华. 1999. 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结构的初步分析. 高原生物学集刊,14: 150-156.肖浩. 2008. 高寒草甸植被退化的几个案例分析及恢复问题的探讨. 草业与畜牧, (3): 27-32赵新全. 2009. 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 北京:科学出版社唐仲霞,王文颖,柯君,刘泽华.2009.不同土地管理措施对高寒嵩草草甸植被及土壤理化特征的影响. 土壤. 41(4): 649-653李英年,赵新全,王勤学, 等. 2003. 青海海北高寒草甸五种植被生物量及其环境条件比较.山地学报, 21:257—264周兴民. 2001. 中国嵩草草甸. 北京:科学出版社李英年,王启,周兴民,曹广民. 1998. 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的环境特征分析. 干旱区研究, 15(1): 54-58王启基,周兴民,张堰青, 沈振西. 1995. 高寒小嵩草草原化草甸植物群蒋结构特征及其生物量. 植物生态学报.19(3)夏武平,周兴民,刘季科,张晓爱. 1991. 高寒草甸地区的生物群落. 高寒草甸生态系统(3),北京:科学出版社董全民, 马玉寿, 李青云, 赵新全, 王启基, 施建军.2005. 牦牛放牧率对小嵩草高寒草甸暖季草场植物群落组成和植物多样性的影响.西北植物学报, 25(1): 94-102周兴民. 1989. 青藏高原草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草地畜牧业发展战略.中国草地科学与草业发展, 北京:科学出版社, 178-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