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优美语段摘抄

优美语段摘抄

1、《次北固山下》王湾唐重点词:次:旅途中停留。

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春潮涨平之后,江面十分开阔,这是眼中之大景;一片白帆顺风而来,这是眼中小景。

以大景和小景互相映衬,画面非常精彩。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这两句脍炙人口。

江中日早,残冬立春,虽是寻常意思,但诗人锤炼字句,海日用“生”,江春用“入”,将景物拟人化而富有生机;而“日生残夜”,“春入旧年”,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理趣。

2、《赤壁》杜牧唐戟:古代兵器。

此诗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特别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议论,思路非常奇特,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

3、《水调歌头》苏轼宋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

全词基调是乐观的,但也反映了作者现实与理想、出世与入世的某些思想矛盾。

旷达的胸襟,乐观的情致。

人有悲欢离合,月由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月亮)。

4、《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唐“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作者如画家设色作画,描摹早春特有的景致:细雨蒙蒙,春草乍生,远看有草色,近看却没有。

用“如酥”为喻,让人感到春雨的可贵。

草因雨而绿,但初始时不是惹眼的一片碧绿,而是若隐若现,似有似无,以此景描写早春,是再恰当没有了。

“最是…绝胜…”后两句转为议论,以对比手法,突出早春的可爱。

满城烟柳,景色也很迷人,但总比不上象征春回大地的淡远草色。

5、《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这是一首以景传情的怀念友人的诗。

这首诗的显著特点就是想象奇特。

诗人将月亮人格化,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能够把诗人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遥远的夜郎之西。

意境新颖,令人回味无穷。

6、《观刈麦》白居易刈:割。

荷,担。

输:缴纳。

晏:晚。

这是作者早期的一首著名讽喻诗。

诗歌描写了农民冒着暑热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妇人的诉说,反映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惨重和农民生活的困苦。

并对自己的“不事农桑”而“吏禄三百石”深感惭愧,表达了他对农民的同情。

“足蒸……夏日长。

”不仅展示了农民辛苦劳动的情景,而且更深入到他们的内心进行刻画,写事与写心理完美统一,揭示农民为了收割麦子而甘愿吃苦耐劳以及令人同情的艰难出境。

最后,作者阐发了一个议论。

作者结合自身,将自己的舒适生活和农民的痛苦遭遇两相对比,心里感到万分愧疚,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作者从“观刈麦”这个特定窗口,看到了农民苦痛生活的全部,从而传达出一种对农民深深同情的思想感情。

7、《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重点词:八百里:牛。

五十弦:乐器。

翻:演奏。

作:像。

这首诗十分生动地描绘出一位忠勇的将军形象,从而表现了词人的宏大抱负。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是写战前的充分准备。

“八百里”指牛名,“五十弦”指军中的各种乐器。

雄壮的塞外之音鼓舞了将士们必胜的斗志。

虽未开战,但词人已表达出了胸有成竹、战无不胜的信心。

“沙场秋点兵”预示着激战即将开始。

“秋”字既点明了战争爆发的季节,也为战士们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描写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

“的卢”为良马名,后来常指英勇善战的良马。

这两句连用两个比喻生动的描绘了战斗场面的激烈,进一步刻画了冲锋陷阵、英勇无比的英雄形象,是词人早年战斗生活的真实写照。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描写大功告成后的喜悦,抒发英雄的理想。

这两句的意思是生前要报效祖国、收复中原,死后要留下建功立业的美名。

字里行间洋溢着忠君报国的理想,使词的感情上升到了极点。

结句“可怜白发生”此句和首句“醉里挑灯看剑”相照应,都是描写现实,又与中间的梦境形成鲜明的对比,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以沉痛的慨叹,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

8、《使至塞上》王维背景: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

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属国:秦汉时官名典属国的简称,诗中指作者本人。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烽火台上燃起的一道孤烟在广阔的沙漠上冲天而起,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落日之残红。

诗人以十分工整的对仗描绘了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

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

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

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

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

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9、《春望》杜甫浑:简直。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写花写鸟,紧扣诗题,借此表达了诗人那种伤乱思家的感慨。

因感叹时事,见悦目的花朵反而流泪;因深恨离别,听到悦耳的鸟声反而惊心。

在此诗人运用了反衬手法,将悲情寓于美景之中,使悲欲悲,甚为绝妙,乃被千古传诵。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烽火”句承“感时”句,“家书”句承“恨别”句,“连三月”,见出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

这两句真切的表达了战乱中人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心情。

“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就是因为它能引起人的共鸣。

本诗以“不胜簪”作结,使人感到诗人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真挚感人。

10、《泊秦淮》杜牧此诗抒发作者心中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

“烟笼”一句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迷蒙冷寂的画面。

“商女…《后庭花》。

”诗人指责商女,其实是一种曲笔,真正应该汗颜的是那些点歌的人。

这两句是一种形象化的议论,表达了诗人对世道人心的忧患意识,因而被人们广为传诵。

这首诗的构思细密而精巧。

首句渲染气氛,迷蒙之中透出悲凉;第二句点明环境,在结构上起枢纽作用;后两句以形象而婉曲的议论作结,针砭时弊,抒发心中的不满。

11、《过零丁洋》文天祥一经:一部儒家的经典。

干戈:泛指兵器。

寥落:稀少。

汗青:指史册。

文天祥在这首诗中慨叹抗元事业的失败,表达了宁死不屈的坚强决心。

“山河…雨打萍。

”此联以形象地比喻描写国家和个人的命运。

用“风飘絮”来比喻无可挽回的败局,“雨打萍”比喻身世漂泊无依,时起时沉。

“惶恐…零丁。

”这两句利用两个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来抒写忧虑不安的心情,极为巧妙新奇。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两句以激励人心的议论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这首诗将叙事和抒情结合起来,将个人的经历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显得慷慨悲壮,正气凛然。

特别是最后两句,已成为爱国志士激励民族气节的警句名言。

1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茅》叙写了大风破屋,群童抱茅,草堂漏雨如注,诗人长夜难眠的情景,表露出诗人宁愿“吾庐独破”,受冻至死,也要得到“广厦千万间”,是“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

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安得”三句洋溢着救世济人的热情。

“何时”二句强烈的表现了诗人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决心。

13、《望岳》杜甫曾:同“层”。

决:裂开。

眦:眼角。

会当:应当。

宗:首,大。

这首诗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豪气。

诗中没有一个“望”字,但紧紧围绕诗眼“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首联)到近望(颔联),再到凝望(颈联)。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不仅写出了泰山的雄伟,也表现出诗人的壮志和毅力,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

颔联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用一“钟”字,将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感情。

“割昏晓”则将泰山的高峻绵长夸张到了极致。

14、《钱塘湖春行》白居易乱花:指各种野花。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从动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

“争暖树”“啄春泥”既说明天气乍暖还寒,又写出了春光给自然界带来的活力。

整个画面生动有趣。

“几处”而不是处处,“谁家”而不是家家,是因为初春时分飞鸟不多。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从植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

“渐欲”二字,含有野花渐开渐多之意。

“没马蹄”既写出了草浅,也体现出当时的人喜爱在西湖边骑马游春的风俗。

全诗以“行”为线索,从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终。

以“春”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

15、《登飞来峰》王安石千寻:极言其高。

古代以八尺为寻。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这两句议论结合写景,显得非常自然。

“浮云”既是实写,也是比喻。

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

“不畏”二字,道出了“身在最高层”的独特感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最高层”字面上指千寻塔的最高层,实则暗喻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16、《雁门太守行》李贺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

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

“黑云压城城欲摧”以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甲光向日金鳞开”转写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

“半卷红旗临易水”借荆轲刺秦王的典故,表现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报君黄金台上意”借燕昭王重金纳贤的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

这首诗用浓墨重彩描写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在“黑云”“夜紫”的背景下,点染以“金鳞”“燕脂”“红旗”“黄金台”“玉龙”,画面色彩斑斓。

用以描写悲壮惨烈的战争,显得奇异。

17、《渔家傲》范仲淹衡阳雁去:即“雁去衡阳”,指大雁离开这里飞往衡阳。

这是一首描写北宋西北边境军旅生活的词。

词中描绘边地奇异的秋景,表现作者慨叹功业未立和戍边将士思念家乡的复杂感情。

这首词上片写景,围绕“异“字着笔,勾勒出一幅肃杀之气的塞下秋景,以显示边地生活的艰苦和军事态势的严重;下片抒情,重在揭示孤城将士内心的苦闷,那种壮志难酬、有家难归的抑郁情怀。

写景和抒情的完美结合,表现出一种苍凉悲壮的艺术风格。

18、《天净沙秋思》马致远这首写景小令选取秋天几个富有特征性的景物,巧妙的组合起来,创造出一种萧瑟凄凉的意境,用以衬托天涯游子孤寂凄楚的心情。

写景方法:名词性短语排在一起,之间无任何关联词,让读者根据前后连贯的几个画面意会主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