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初级水平越南留学生汉语习得语法偏误的案例分析
初级水平越南留学生汉语习得语法偏误的案例分析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高洁 江苏 徐州师范大学语言科学学院 221000) 121
Modern chinese
XIANDAI YUWEN
2009.12
属外向型,喜欢与人交流。
阮光泰和阮静恒不是兄妹,也无亲戚关系。两人的汉
语水平相近,阮静恒发音更准确些。
(二)语料偏误分析
本文只对以下语法类型进行了统计分析:动词、量
词、副词;状语、补语等。
(三)语法的偏误类型
我们从出现的语言偏误入手,对越南留学生学习汉语
语法时出现的偏误进行了分析与讨论,并根据中介语理论
参考文献: [1]黄锦章,刘焱.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理论和方法[M].北京:北京大
学出版社,2004. [2]李晓琪.中介语与汉语虚词教学[J].世界汉语教学,1995,(4). [3]梁谷子.越南留学生学汉语病句分析[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1996,
(3). [4]鲁健骥.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词语偏误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
指的是由于学习外语的人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目的语的规律
所作的不正确的归纳与推论而产生的一个语言系统,这个
语言系统既不同于学习者的母语,又区别于学习者所学的
目的语。第二语言学习者产生偏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
要有母语负迁移、目的语知识负迁移、文化因素负迁移、
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学习环境的影响等。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便是“个人
XIANDAI YUWEN
Modern chinese
2009.12
(24)可是现在他们休息。(退休) (25)他不合适冬天在中国。(适应) (26)看操场。(赛场) 由于初级水平越南留学生所掌握的词汇量还较少, 所以他们常采取用近义词替换的方法来回避词汇量少的问 题,这也是初级阶段留学生常出现的偏误。 三、语法偏误的原因 (一)母语负迁移 学习者在不熟悉目的语规则的情况下,只能依赖母 语知识,因而同一母语背景的学习者在学习汉语时往往会 出现同类性质的偏误。同样,母语负迁移也是影响越南学 生学习汉语语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留学生刚刚开始学习 汉语的时候,他们的语言知识与学习经验只能从其母语获 得。这种现象在零起点或初级汉语水平学生中更为明显。 (二)目的语泛化 学习者把所学的有限的、不充分的目的语知识,用 类推的办法错误地套用在目的语新的语言现象上,结果造 成了偏误,这就是目的语泛化,也称为过度概括(overgeneralization)或过度泛化。这类偏误一般在母语中找 不到根源,是学习者内化规则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在笔 者所搜集到的语料中,两名越南留学生均产生了汉语的过 度概括。如在例(1)~(3)中,两名学生因最近学习了 “学”这个汉字,知道有“学汉语”“学美术”(语料中 均有体现)。而不知“大学”“研究生”“小学”前应该 用“上”或者“读”。学习者错误地使用这些新学的规 则,过度泛化从而造成了偏误。 (三)学习环境的影响 外国人在中国学习汉语,是处在目的语的环境之中, 这样的环境可以为他们提供良好的交际氛围。学习环境对 一个人的语言学习会产生重大的影响,比如关涉到口语水 平的高低、词汇量的多寡,语法的规范与否,所见语言想 象的丰富与否、学习兴趣的激发与保持等。徐州话虽属于 北方方言,但与普通话发音有很多不同。在课堂上,留学 生很容易接受教师用语。但在日常生活中,初级水平的越 南留学生在与徐州当地的老百姓进行交流时,就会有明显 的困难。由于他们的汉语水平不高,当地方言又听不懂, 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他们学习汉语的兴趣,从而影响了 他们的汉语学习。显然,在他们习得语法规则上也会受到 较多的负面影响。 四、结语 越南留学生在习得汉语语法过程中出现的偏误是符 合中介语理论的。偏误类型主要有误用、误加、缺失、重 叠、错序等。母语负迁移、目的语泛化和学习环境是其主 要根源。本案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初级水平的越南留学 生学习汉语时的语法偏误特点。对话中还有一些语义理解
词具有重要的语法意义。越南学生可能因为母语本身是一 种有声调的语言,所以在学习汉语声调时,并没有感到特 别困难,虽然有的声调也发不好,如阴平和去声往往区别 不清,但是通过调查,笔者发现对于越南留学生来说,学 习汉语时最困难的是汉语语法。为了更好地帮助留学生学 习汉语,我们有必要对不同母语背景下的第二语言习得者
语言教学研究
初级水平越南留学生 汉语习得语法偏误的案例分析
□高 洁
摘 要:本文通过对两名初级水平越南留学生习得汉语的个案调查,对其语法偏误进行了研究。依据中介语 理论,将语法偏误主要分为误用、误加、缺失、重叠、错序等类型,同时指出了母语负迁移、目的语泛化、学习 环境时期产生语法偏误的重要原因。本案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初级水平的越南人学习汉语时的语法特点。
章,然后让学生模仿范文,将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以提纲的 形式写出来,但要保证全文必须连贯。经过系统地强化训 练,可以使学生在短期内减少语篇方面的偏误。
五、小结 以上我们对高级班两名留学生一个阶段的作文偏误进 行了分析,虽然不能代表作文偏误的整体性问题,但通过 对学生一个月作文情况的跟踪调查,可以证实我们所采用 的教学方法是否恰当。需要指出的是,留学生作文水平的 提高与某一阶段内的强化训练有很大关系,一旦离开这样 的环境,写作能力也会出现退步。有位作文曾获得HSK10级 的韩国留学生回国生活后,在给老师写来的信件中偏误明 显增多,这就验证了我们的观点。因此,作文教学应保持 其连贯性。
参考文献: [1]何立荣.浅析留学生写作的篇章失误[J].汉语学习,1999,(1).
[2]刘俊玲.留学生作文中的篇章偏误类型[J].语言文字应用,2005, (S1).
[3]吕文华,鲁健骥.外国人学汉语的语用失误[J].汉语学习,1993, (1).
[4]田善继.非对比性偏误浅析[J].汉语学习,1995,(6). [5]吴平.从学习策略到对外汉语写作教学[J].汉语学习,1999,
(1). [13]曾怡华.越南留学生学习汉语量词的偏误分析[J].语言教学研
究,2007,(5). [14]周小兵.越南人学习汉语语法难度考察[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7,(1). [15]Rod Ellis.The study of sen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偏误进行描述、分析,总结初级水平越南留学生在语法上
的偏误类型,并阐明其原因。
(二)理论依据
笔者认为,偏误分析是中介语理论研究的组成部分。
中介语(interlanguage)理论认为,学习者在学习外语的
过程中所产生的语言偏误,是一个语言系统,并且这个系
统随着学习的发展逐渐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靠拢。中介语
关键词:第二语言习得 语法偏误 越语 汉语习得 案例分析
一、引言 无论在学习本民族语言还是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都 经常会出现各类偏误,这是难以避免的。以汉语为例,学 习汉语的外国人,由于国籍、语言、文化等方面的不同, 在学习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也各有不同。越南语和汉语 都属于孤立语,和汉语一样几乎没有形态变化,语序和虚
版社,2002. (吴泓 哈尔滨师范大学恒星学院中文系 150025)
119
Modern chinese
XIANDAI YUWEN
2009.12
语言教学研究
进行偏误分析,掌握其第二语言习得规律,弄清楚学习者
在习得过程中存在的优势和劣势,深入了解学习者存在的
问题。
(一)研究方法和范围
本文首先将语料整理记录下来,然后再对越南学生的
差异研究”,它试图回答学习者在哪些方面存在差异,这
些差异又是怎样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Ellis(1999)就曾
强调学习者的个人因素,如情感、动机、态度、性格、年
龄等等,也会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二、研究过程
(一)调查对象
本实验的对象为中国矿业大学国际合作交流处的两名
越南留学生,他们在同一班级学,汉语零起点,尚
未参加HKS考试,汉语水平属于初级,至今学习汉语的时间
约为5个月。学习汉语是因为感兴趣。性格偏内向,但学习
认真。
阮静恒,女,21岁,大学本科一年级,在越南没有学
过汉语,尚未参加HKS考试,汉语水平属于初级,至今学习
汉语的时间约为5个月。学习汉语是为了找个好工作。性格
2000,(2). [9]徐子亮.对外汉语学习理论研究二十年[J].世界汉语教学,2004,
(4). [10]赵金铭.外国人语法偏误句子的等级序列[J].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2,(2). [11]赵春利.对外汉语偏误分析二十年研究回顾[J].云南师范大学
学报,2005,(3). [12]朱其智,周小兵.语法偏误类别的考察[J].语言文字应用,2007,
划分了偏误类型。
120
1.误用
1)动词的误用 (1)可以学大学,她学大学,我学研究生。 (2)我学大学。 (3)他现在学小学。 “学”后面跟学科,如学数学,学英语。而“大学” “研究生”“小学”前应该用“上”或者“读”。 2)量词的误用 (4)两个天 汉语有丰富的量词,只有少数几个相当于汉语量词的 指类名词。时间名词“天”本身具有量词的性质,有的语 法学家称它们为“准量词”,它们可以直接与量词结合, 如“两天”,无需再用其他量词。 3)否定副词的误用 越南语中无“没”,所以“不”和“没”便经常混 淆。如: (5)在越南我不学汉语。 (6)没饿 2.误加“有” (7)在越南有冷。 (8)冬天有冷。 (9)有去过。 (10)我有去上海、南京。 3.缺失 (11)父母让我学。(缺助词“的”) (12)上海很多东西。(缺动词“有”) (13)我一定学翻译。(缺助动词“要”或者“会”) (14)我觉得冬天在这很冷。(缺方位词“里”) (15)山有雪。(缺方位词“上”) (16)今年我来中国。(缺动词“到”) (17)但我不知道说。(缺宾语“什么”或状语“怎 么”) (18)然后来到,我开始学。(缺宾语“徐州”,和 宾语“汉语”) (19)吃牛。(缺宾语“肉”) 4.重叠 (20)我们打算到北京看。 此句中的“看”后面要么跟宾语,要么将“看”重 叠为“看看”。初学时,由于学习者对于哪些动词可以重 叠,重叠后的意义及用法还不清楚,因而常出现偏误。 5.错序 (21)我喜欢都。(状语错序,应改为“我都喜欢”。) (22)他一定学习在北京。(状语错序,应该为“他 一定在北京学习”。) (23)然后学汉语完了。(补语错序) 6.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