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生物的素质教育教学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
中学阶段生物的教学也就成为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搞好素质教育教学,是每个中学生物教师都要极力探索的问题。
一、加强学生对生物重要性的教育
众所周知由于我国教育体制的限制,我们的边缘学科都不被大家所重视,教育的时间大部分都花在语文、数学、英语等主科的教育和学习。
对于生物、地理、历史等这些在初中教育得不到社会、家长们的重视,甚至学生都对这些学科抱着“可学可不学”的态度,让这些学科在初中教育成为了一个空白。
生物与人类生活的许多方面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生物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传统上一直是农学和医学的基础,涉及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医疗、制药、卫生等等方面。
随着生物学理论与方法的不断发展,它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
现在,生物学的影响已突破上述传统的领域,而扩展到食品、化工、环境保护、能源和冶金工业等等方面。
作为一门涉及广泛,多学科交叉,影响社会生产力提高,影响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的学科,
教师要注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接触或了解到生活、生产及社会热点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勇于将课本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例如:“计划生育”的实施意义、相应的《森林法》、《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的法规和及其重要的生态意义,让学生能树立“保护环境,保护生态,保护地球”的意识,让学生在生物教学学习到法律知识。
这些措施不仅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树立主人翁的责任感,更好地为学生后续的深造学习打下坚实的科学素养和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索的能力。
二、建立新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素质教育的提出时我们国家面对未来的挑战和竞争,审时度势做出的正确的教育体制的改革。
素质教育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互动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分析、调查、探究、总结等实验教学探索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自主的学习过程。
作为教育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工作者面对实验器材的缺少,我们应该积极的开展一些户外实验探索活动,让同学们在大自然这个伟大的生物宝库中期引导学生学习,同时让学生学以致用。
户外实验探索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培养学生的观察技能、学习技能、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方法。
如,要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采集和处理数据的能力,讨论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
让素质教育真正的体现在教育教学上,让学生能充分体会到生物的魅力,提高学好
生物的态度,同时能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例如:团结合作、克服困难等。
这些教育方法的实施与应试教育只要求验证和定性为主的被动式的实验有着本质的区别。
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应用各种现代化的信息技术
生物是一门了解自然奥秘、接触自然中各种生物的学科。
为此实验是学习和学好生物的最重要的一个学习途径,是把理论教学应用到实践的最好保证,能确实做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的原则。
然而面对一些现实条件,我们往往不能很好的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成为制约生物实践教学的一个瓶颈。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应用各种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让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让枯燥的图文变成流动的动画展示。
如:“心脏血液循环”、“细胞的分裂和生长”等一些知识的学习,可以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模拟,以更符合和让学生接受的方式让生物教学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枯燥为生动,从而改变生物教学枯燥乏味,教学手段单一的局面,让生物能更加通俗易懂,学生学的有劲头,老师教的轻松。
四、在素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面向所有学生
素质教育的受体是大众学生,是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兴趣点,培养学生兴趣爱好的教育方式。
实施素质教育教学过程面向所有学生是首先要确立的一个最重要、最基本的理念和认识,这是现代化教育教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观点。
作为生物教师的我们一
定要在生物教学中树立起“每个学生都能学好生物学”的意识,做好火车头的作用。
(一)尊重每个学生的智力差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善意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心声,多与学生交流,多倾听学生对生物教学存在的盲点和不足之处,多关注不同学生之间的“因材施教”,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从而改善生物教学,关注他们的学习和身心发展,促进他们学好生物的同时掌握相应的学习综合能力。
在生物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所谓“调皮”的、“后进”的学生,在正确、恰当的方式下都能够学好生物。
这是对传统应试教育的一个颠覆。
(二)给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
这是素质教育保证全体学生平衡发展的重要条件。
例如每个学生都要参加各种实验探究活动,而且在实验小组活动分工中每个学生都要承担各种实验分配的任务,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积极参与的态度,保证每位学生自主、自立的参与到学术活动。
过去在实验教学中,存在着由一个学生负责操作,其他学生只是旁观,甚至个别学生连看都不看,教育教学没能给予学生相应的实验动手操作,造成学生对实验教学忽视和无所谓态度,客观造成学生不能通过实验理解课本知识,致使学生学习生物兴趣不高。
这种“老师为主,学生为辅”的实验教学应该转变为“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教学方式,让每位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实验体会到生物界的奥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对每个学生的教学资源分配要均等。
这是学生学习机会和教育资源均等的可靠保证。
素质教育在这一方面的要求显得特别重要,因为素质教育提倡探究式学习、注重课堂观察、教学实验、实地调查、采访、网络学习、课外阅读等多种方式的学习和实践。
为此作为教师我们首先应该自己与时俱进,学好各种多媒体教学系统,掌握基本的查阅资料途径,提高接收新信息和新知识的能力,这些都为能为教育资源的均等化打下基础;其次我们教师还应该最大化的确保教育教学资源的均等化,确保每个学生能享受到现代化教育教学带来的便利,感受科技的魅力,使生物教学能让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
(四)落实“因材施教”的原则。
孔子先生在两千多年前已经意识到教育的差异性,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同时这也是素质教育教学中一条十分重要的教学原则。
只有教师教学中真正落实了,才能使不同的学生得到充分发展,才能让每个学生找到学习的乐趣。
因材施教原则的前提是“因材”,首先教师要承认学生各自的智力水平、性格、兴趣、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不是能以个人意志所转移。
如果我们教师采用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就不能使所有的“材”都发展成国家需要的各种栋梁。
因材施教最有效的措施是分类教学,如采用分类备课、分类要求、分类练习、分类指导、分类达标、分类作业、分类评价、分类矫正等方式,改变应试教育一成不变,惟分数至上的教育体系和评价体系。
教师应努力确保“因材施教”原则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让素
质教育成为一句空口号。
(五)对待每个学生的评价必须要公正、公平的原则。
这是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因素,也是制约学生学习的因素。
教师对学生评价公正、公平就能促使学生对学习的过程进行反思,促进学生扬长避短,促使学生积累经验,逐步培养起学生对生物的兴趣,从而带动其他学科的共同进步;反之就会阻碍学生的健康发展,成为学生进步和提高的绊脚石,导致学生厌学、逃学的导火索,不利于师生的和谐相处。
所以,评价是否公正、公平也是教师能否尊重每个学生的试金石。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在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下,让学生真正参与到素质教育教学活动中,把课本中的生物知识学好学透,并学有所成、学以致用,真正使所有学生充实起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学习综合能力正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巨大的挑战和艰巨的任务,是关系到我们教育事业未来的试金石。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勇担这份责任,克服困难,最终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为把我们国家建设成为繁荣、富强、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提供各种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