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必修一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推荐文档

高中地理必修一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推荐文档

注意事项:1.本试卷备有答题纸,请在答题纸上作答,否则无效。

2.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 60 分)本卷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计 60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地球是太阳系的一颗普通行星,但又是惟一一颗适合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

下列与地球上有生物存在无关的是A.日地距离适中B.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C.地球自西向东自转D.地球上昼夜交替周期不长2.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是A.日冕B.极光C.太阳光D.黑子和耀斑3.下列地理现象,与太阳活动密切相关的是A.酸雨的形成B.“磁暴”现象的产生C.臭氧层空洞的出现D.扬尘、沙暴天气的出现4.当伦敦(零度经线)地方时为中午 12 点时,区时为 20 点的城市是A.悉尼(150°E 附近)B.莫斯科(37°E附近)C.上海(120°E附近)D.洛杉矶(120°W附近)5.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在下列日期中昼夜长短相差最大的一天是A.4 月1 日B.7 月 1 日C.10 月1 日D.11 月 1 日6.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A.热力环流B. 大气环流C. 三圈环流D. 季风环流读右图,回答 7~8 题。

7.关于该图反映的大气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只有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B.高空C.不考虑摩擦力D.近地面8.图中 d 代表的是A.地转偏向力B.摩擦力C.水平气压梯度力D.风向9.图中的 A 地与 B 地相比A. 水平气压梯度力相同B.风向相反C.A 地风速小于B 地D.摩擦力一定相同右图为某地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读图回答 10~11 题。

10..该图表示的气候类型是 A.热带雨林气候B.温带海洋性气候C.地中海气候D.亚热带季风气候11.给该地带来降水的气压带或风带主要是A.西风带B.信风带C.赤道低气压带D.副热带高气压带每年的强台风都会给我国福建等省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回答 12~13 题。

12.下图中各天气系统能表示台风成因的是13.造成台风灾害主要有A .沙尘暴天气 B.狂风、暴雨和风暴潮 C.地震、海啸 D.狂风、赤潮读太平洋洋流分布图,回答14~16 题。

14.图中甲处渔场的名称是A.北海渔场B.纽芬兰渔场C.北海道渔场D.秘鲁渔场15.洋流对乙地沿岸环境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A.降温减湿B.增温增湿C.形成大渔场D.加快海洋污染净化速度,缩小污染范围16.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显著A.北大西洋暖流的增温作用,使北极圈内出现了不冻港。

B.秘鲁附近海区由于寒、暖流交汇,形成了世界著名的渔场――秘鲁渔场。

C.洋流有利于海洋航行,可以节约燃料,加快速度。

D.洋流能把近海的污染物携带到其他海域,有利于环境保护。

在人类面临的各种资源危机中,淡水危机是其中之一。

据预测,到 2025 年,全世界2/3 的人口将生活在缺水状态中。

据此回答 17~19 题。

17.目前,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A.河流水和湖泊水B.地下水和冰川C.河流水和深层地下水D.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18.目前世界普遍感到用水紧张的原因是①环境污染严重,水质下降②全球气候变暖,蒸发量大,江河径流量下降③人口急剧增长,工农业及生活用水增长过快④世界上的水资源总量不足⑤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A.①②④B.②③⑤C.②③④D.①③⑤19. 调节我国水资源空间分配不均的主要办法是A. 节约、合理用水B .跨流域调水 C.修建水库 D.大力开采地下水读下面甲乙所示的两种地貌,回答 20~22 题。

20. 图甲所示地貌名称为图甲 图乙A. 三角洲B .沙丘C .冲积扇D .沙丘21.图乙所示地貌,其形成原因主要是A .流水侵蚀B .风力沉积C .风力侵蚀D .流水沉积22.造成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的主要外力是A .风力B .冰川C .流水D .植物读右面 “地壳物质循环简略示意图”,回答 23~24 题。

23. 图中能够表示上升冷凝的箭头是 A. ①B .②C .③D .④24. 图中与箭头④所示的地质作用相同的是A. ①B .②C .③D .⑤读右图,回答 25~26 题。

25. 从成因上看,山地 M 属于A. 背斜形成的褶皱山B. 向斜形成的褶皱山C. 断层形成的断块山MD.岩浆喷发形成的火山26.下列山地中,成因和右图所示不同的是A.庐山B. 喜马拉雅山C. 华山D. 泰山27.生物的光合作用体现了地理环境的A.整体功能B.平衡功能C.调节功能D.生产功能28.我国南方季风区,高温多雨,地表发育了红壤,丘陵上长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水网密布。

这种自然特征体现了A.陆地环境的整体性B.陆地环境的差异性C.南方环境的独特性D.自然景观的差异性古诗云:“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

”据此回答 29~30 题。

29.从地理学角度看,从塞北到江南的景观差异属于A.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D.从平原到高原的地域分异30.从塞北到江南的景观差异,产生的基础主要是A.水分B.光照C.土壤D.热量第Ⅱ卷(非选择题共 40 分)本卷共 4 小题,共计 40 分。

31.(9分)图甲为太阳光照俯视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据图回答下列问题:图甲(1)如果在甲图圆外短线上用箭头标出地球自转方向,应该为时针方向。

(2 分)甲(2)该图为北半球(节气)的太阳光照图。

此时,太阳直射的纬线是。

(2 分)(3)A与 B 相比,自转线速度较大的是,正午太阳高度较大的是,白昼时间较长的是。

(3 分)(4)该日,地球位于图乙中的位置。

此时,地球的公转速度较(快、慢)。

(2 分)32.(10分)读“世界部分地区及气压带、风带位置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示为北半球的(1 或7)月,判断理由是。

(2 分)(2)此时,图中A 地盛行_季风,气候特征是,该地气候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3 分)(3)B 地气候类型是,此时受风带控制,其气候特征是。

(3 分)(4)此时,从中东波斯湾起航要到日本东京的一油轮,经北印度洋时风水航行。

(2 分)33.(11分)读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问题:(1)图中甲、丙两处是因为地壳运动产生的力,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

(1 分)(2)写出图中甲、乙、丙处的地质构造类型:(3 分)甲;乙;丙;(3)假设在该地区修建一条南北向的地下隧道,如果只从地质构造的角度考虑,应选择甲地还是丙地?地。

(1 分)(4)在图中②、③两处标出箭头,表示水汽运动方向。

并写出序号所表示的水循环环节名称:①是;②是;③是。

它们构成一个完整的循环。

(6 分)34.(10分)读喜马拉雅山南坡和北坡存在的不同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下列各自然带与图中A、B、C、D 的对应关系。

①落叶阔叶林带②针叶林带③针叶阔叶混交林带④常绿阔叶林带A,B,C,D。

(填序号)(4 分) (2)此图自然带的分布反映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形成这一地域分异的原因是。

(2 分) (3)北坡缺少森林植被的原因是。

(2 分)(4)南坡积雪冰川带的海拔高度比北坡低的原因是。

( 2 分)高一地理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一、单项选择题:(本试卷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计 60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D B C B A D B A C题号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C B C B[ A D D B C题号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答案 B C A C C B D A A D二、非选择题(共 4 小题,共 40 分)31.(9分)⑴逆(2 分)⑵夏至日23°26´N (2 分,每空1 分)⑶ A A B (3 分,每空 1 分)⑷①慢(2 分,每空 1 分)32.(10 分,每空 1 分)(1)1 气压带、风带位置南移(赤道低气压带位于赤道以南)(2)西北寒冷干燥海陆热力差异(3)属地中海气候西温和多雨(4)逆逆33.(11分,每空1分)(1)水平挤压(2)向斜断层背斜(3)丙(4)②←③↑①地表径流(径流输送)②水汽输送③蒸发海陆间34.(10 分)(1)②③①④(4 分,每空1 分)(2)ft地垂直(1 分)峰顶与ft麓相对高度大,水热状况随高度的增加而发生变化(1 分)(3)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2 分)(4)南坡地处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比北坡多(2 分)“”“”At the end, Xiao Bian gives you a passage. Minand once said, "people who learn to learn are very happy people.". In every wonderful life, learning is an eternal theme. As a professional clerical and teaching position, I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continuous learning, "life is diligent, nothing can be gained", only continuous learning can achieve better self. Only by constantly learning and mastering the latest relevant knowledge, can employees from all walks of life keep up with the pace of enterpris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e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market. This document is also edited by my studio professionals, there may be errors in the document, if there are errors, please correct, thank you!。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