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恙虫病2016.11详解

恙虫病2016.11详解

附件1
济南市传染病医院
科室业务学习记录本
科室
时间
科室学习记录
学习时间
学习地点
六科
学习内容
恙虫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主讲人
参加人员:
恙虫病(scrub typhus)或称沙虱毒、日本江河热(Japanese river fever)、洪水热(flood fever)、丛林斑疹伤寒(scrub typhus)、恙螨传立克次体病(chigger-borne ricket-tsiosis),是一种由恙虫立克次体(Rickettsia tsutsugamushi)所引起的急性发热性斑疹伤寒样疾病。其临床特征为急起发热,伴有皮疹,其被恙螨幼虫叮咬的原发感染部位经常存在溃疡或焦痂及局部或全身淋巴结肿大。
由于实验证明鼠类及猫于吞食感染恙虫病的小白鼠后能感染恙虫病,同时也曾证实感染恙虫病的小白鼠尿中含有恙虫立克次体,因此啮齿动物也可能通过互相残食而感染本病。
4.流行特征恙虫病的流行多见于夏秋季节,以6~10月份发病率最高,且多数病饲常出现于下雨后1~2周。但不同地区流行季节尚有差别,如温带地区本病多见于夏季,而热带地区则多见于雨季。但实际发病情况和人们与丛草接触及被恙螨幼虫叮咬之机会多少有关。故国内资料中本病多见于青、壮年农民、渔民及战士。恙虫病的死亡率在四十年代以前高达50%,自氯霉素问世以来,病死率已明显下降。
我国西南部及东南沿海诸省如广东、福建、浙江、台湾、广西、云南、及四川等省均先后报道有本病存在。1948年刘纬通等曾在兰州地区发现6例类似斑疹伤寒的病例,其血清对变形杆菌0XK呈现高滴度的凝集现象,为本病在我国西北地区存在的可能性提供了线索。
2.传染源恙虫病的主要传染源为野生啮齿动物,特别是各种鼠类。此外小歌鸟、家禽、野鸡也可能是恙虫立克次体的储存宿主。我国恙虫病的动物储存宿主为沟鼠、司氏家鼠、食虫鼠(suncur murinus)、黄胸鼠、白腹鼠以及田鼠、地鼠等。
恙虫立克次体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弱,在0.1%浓度的福尔马林溶液中经数小时即失去活力,但在低温或真空干燥的条件下却能存活很长时间。
(二)流行病学
1.分布恙虫Biblioteka 广泛分布于从半沙漠地区到高山草地,从热带森林到海滨的各种不同地带。在东南亚及西南太平洋地区包括日本、越南、缅甸、印度、斯里兰卡、马来西亚、菲律滨群岛、新几内亚及其附近岛屿及澳大利亚等地均有本病流行。
二、发病机制
恙虫病的基本病理组织变化与斑疹伤寒所见相似,主要为小血管炎、血管周围炎以及小血管血栓形成,上述病变可能系由立克次体的毒素所引起。当人们被受感染的恙螨幼虫叮咬后,恙虫立克次体乃由咬伤处直接或经淋巴管进入血循环,引起全身器官病变。
三、临床表现
随着地区立克次体毒力的强弱以及流行的不同,恙虫病的临床表现常轻重不一,轻者症状轻微,7~10天即可痊愈,重者有明显的中毒现象及神经症状,病程多在三周以上。
至第三周病情开始恢复,体温逐渐降至正常,心率减慢,血压上升。约经一周症状基本消失,焦痂也趋愈合。
四、实验室检查
1.发病早期白细胞计数常偏低,最低可至2,000/mm8,白细胞分类有核左移现象,至第二、三周自细胞可稍增加。在整个病程中血小板计数、出血时间、凝血时间以及凝血酶原时间多在正常范围。尿常规检查除有轻度蛋白尿外,偶可见血球及管型。
恙虫病的病原体为恙虫立克次体(R.tsutsugamushi),又名东方立克次体(R.orientalis)它是一种细小的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外形呈短杆状和双球状。长约0.3~0.5μm,宽约0.2—0.4μm。经姬姆萨染液染色后呈紫红色。在电子显微镜下其结构与其它立克次体大致相似。从不同地区分离的恙虫立克次体,其毒力强弱不一。强毒株能产生强烈的毒素,其性质与普氏及莫氏立克次体的毒素相类似,但其抗原结构与性质则不同于其它立克次体。
潜期过后,体温迅速于2~8天内升至39.5℃~40.5℃,偶有畏寒,伴有剧烈头全身疼痛乏力,食欲不振,少数患者有恶心及阵发性腹痛,大便秘结。患者表情淡脉搏相对徐缓,偶有干咳,咯少量粘痰,偶带血丝。
至第一周末,躯干及四肢出现散在的红色斑丘疹,压之退色。皮疹罕见于头部及足心。
严重病例皮疹可呈出血性。皮疹一般持续约4~7天,无脱屑但可出现色素沉着。
赵氏等(1953)曾证实健康家猫于吞食感染恙虫病的小鼠后可感染本病。由于猫有捕鼠的习性,因此如果恙螨幼虫能寄生于猫身,则家猫也可能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传染源。
3.传播途径早在1878年恙螨已被Palm,T.A.所发现,但直至1918年日人Ka—wamura才首次证实红纤恙螨的幼虫为恙虫病的传播媒介。
恙螨生长于阴暗潮湿的草丛中,雌虫在泥土中产卵,约经三周孵化成幼虫。当动物或人经过草地时,幼虫爬至动物或人身上短期寄生,吸食组织液及淋巴液。通常恙螨的幼虫一生中只饱食一次。经3~5天后,离开动物宿主坠落于地上,约经三个月的发育由稚虫而至成虫。稚虫及成虫均生活于泥土中,以节肢动物的虫卵及幼虫或植物的液汁作为食物,并在泥土中越冬。恙虫立克次体在恙螨幼虫体内繁殖,并经卵传递至第二代幼虫。当第二代幼虫叮咬人或动物时,才将病原体传播给人或动物而引起发病。
本病的潜伏期为6~18天(平均9-12天)。在此期间在恙螨幼虫叮咬处可出现一无痛的厅.红丘疹,约0.3-1.0cm大小。继之形成水泡,中央部位发生坏死、出血,并形成圆形或椭圆形黑色痂皮,即为焦痂。其周围有红晕。痂皮脱落后形成溃疡。焦痂或溃疡多见于腋窝、腹股沟、会阴部及肛门周围等隐蔽、潮湿且有汗味的部位。焦痂附近的局部淋巴结肿大,有压痛。焦痂的发生率各地报告不同,国内报告为85—98%,且绝大多数患者仅有一个焦痂。
此时,全身淋巴结肿大,约40%的病例脾脏肿大并有轻压痛,少数患者肝脏也可肿大,或出现轻度黄疸。
病情常予第二周更行加剧,体温持续升高且多呈弛张型。脉搏、呼吸均增快。多数患者眼球结膜充血、畏光,同时尚有耳鸣、耳聋,患者由淡漠无情转为烦躁不安、谵妄,部分患者尚可出现言语不利、吞咽困难、肌肉震颤,甚至抽搐、昏迷。血压一般下降,收缩压多低于100mmHg。第一心音减弱,并可听到期外收缩及收缩期吹风性杂音。两肺底呼吸音偏低,并可闻湿性罗音。严重病例尚可出现紫绀,少数患者可能出现鼻衄、眼底出血及便血等出血性症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