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国文学史整理

外国文学史整理

1、拜伦式英雄:在拜伦的《东方叙事诗》中,出现了一批侠骨柔肠的硬汉,他们有海盗、异教徒、被放逐者,这些大都是高傲、孤独、倔强的叛逆者,他们与罪恶社会势不两立,孤军奋战与命运抗争,追求自由,最后总是以失败告终。

他们具有高傲而倔强,忧郁而孤独,神秘而痛苦,与社会格格不入从而对之彻底反抗的叛逆者英雄性格,——烫印着拜伦思想个性气质的深刻印记。

因此被称作“拜伦式英雄”。

代表人物:《海盗》中的康拉德。

2、唯美主义所谓"唯美主义",就是以艺术的形式美作为绝对美的一种艺术主张。

这里所说的"美",是指脱离现实的技巧美。

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一种形式主义文艺思潮,最初产生于绘画领域,后来扩展到诗歌、小说、戏曲等领域。

它反对浪漫主义的情绪外露诗风,也不满现实主义的真实化倾向,明确主张为艺术而艺术,艺术是心灵的故乡,走进艺术的象牙之塔。

代表人物王尔德代表作品:《莎乐美》3、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後西方社会中出现的范围广泛的文学思潮,于20世纪70-80年代达到高潮。

无论在文艺思想还是在创作技巧上,後现代主义文学都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延续和发展。

和通常意义上的思潮、流派不同,后现代主义文学既不是指称一个具体的作家或批评家的群体,也不存在被广泛认同的纲领和宣言。

不仅如此,后现代文化是一种没有中心的多元文化,宽容各种不同的标准,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流派主要有:荒诞派戏剧、新小说派、黑色幽默、垮掉的一代、魔幻现实主义4、多余人:是出现在俄国文学中的一种艺术形象。

沙皇专制下的农奴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很落后,优秀的知识分子受西欧启蒙思想的影响试图有所作为,但又找不到出路,,于是苦闷彷徨忧郁痛苦,他们不满现状愤世嫉俗,同时又性格脆弱,对人生采取消极态度,成为社会的多余人,著名的形象有奥涅金等。

5、《莎乐美》:王尔德的其他戏剧都是喜剧,《莎乐美》是他唯一的悲剧剧本。

莎乐美的故事起源于《圣经》,剧中的莎乐美是一个象征形象:她为了能够吻到乔卡南的唇不顾一切,舍弃一切。

这个人物对王尔德尤其有象征意义,他对唯美主义的执着追求有如莎乐美对乔卡南的追求,而莎乐美作为朱迪亚的公主却惨遭盾击而死的结局似乎也预兆着王尔德大悲大喜的悲剧命运。

《莎乐美》虽然短小,但可算得上是王尔德戏剧中最具张力且最完美的作品。

《莎乐美》中唯美情趣及颓废成分发挥的淋漓尽致。

游戏人生轻松气氛荡然无存,代之以如死一般坚强的对于爱与美的病态的向往,一种几乎是非理性的固执苦求。

作家在此短小简洁的戏剧里不惜以诗意笔触渲染了色情调子,更加突出了作品的颓废特色,让人品味“爱的神秘比死的神秘更伟大”的颓废主题。

6、《威塞克斯小说》是哈代的系列小说总题名,包括《远离尘嚣》《还乡》等14部小说。

威塞克斯是哈代家乡的古地名,哈代用威塞克斯的同一背景把多部小说联成一体。

全部作品分为三大类,“罗曼史和幻想”、“爱情阴谋小说”、“性格和环境小说”。

主要内容是描写19世纪后半期英国宗法制农村社会的衰亡,表现下层人民的悲惨命运,展示了英国农村的恬静景象。

代表作是《德伯家的苔丝》。

7、《包法利夫人》法国福楼拜它是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中的一部力作。

叙述了法国一个平民女子的悲惨命运。

描写的是一位小资产阶级女性爱玛因不满夫妻生活的平淡无奇而通奸,最后身败名裂服毒自杀的故事。

爱玛的悲剧是对污浊的令人窒息的现实的深刻揭露包法利主义是一种不切实际、想入非非的品性,是平庸的现实和渴望理想爱情、超越实际可能的幻想冲突的产物。

作为一种精神,他是七月王朝和第二帝国时期享乐生活盛行的污浊风气孕育而成的。

8、《唐璜》长篇叙事诗《唐璜》是英国诗人拜伦的代表作。

通过主人公唐璜在不同国家的生活经历展现了19世纪初欧洲的现实生活,表现了唐璜的善良与正义。

讽刺了欧洲反动势力及糜烂的生活。

虽然因诗人的早逝而未能最后完成,但它仍以深厚的思想内容和无与伦比的独特风格代表了浪漫主义时代欧洲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

9、社会问题剧社会问题剧是指挪威戏剧家易卜生开创的现实主义戏剧的新形式,它通过典型的人物和事件,提出现实生活中人们所关注的社会问题并加以讨论。

而在剧本的结尾,不作任何直接的结论,以引起人们深思。

它们都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各种传统观念和腐败现象做了毫不留情的攻击,从而震动整个欧洲。

代表作诗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人民公敌》19世纪七八十年代。

它的特征是:提出某个社会问题,剖析某个社会问题,最后是批判或谴责某个社会问题。

在社会问题剧中,人物并不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而只是代表某个问题或某种思想的符号。

剧作家正是通过这些符号和问题来表现其作品的主题和战斗性。

而作品主题的深浅和战斗性的强弱又仅仅决定于作品提出的社会问题的重大与否。

这样的“社会问题剧”是一种模式化的戏剧。

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立足生活实际,反映挪威社会的家庭、婚姻和民主政治等重大问题。

并关注人的精神和心灵。

对传统戏剧既继承又革新。

他把“讨论”带入戏剧,“讨论”与剧情和人物形象塑造紧密联系;调动多种舞台元素细腻刻划人物心理,并使多种表现手法互相作用,既增强了戏剧的思想性,又强化了戏剧效果。

10、自然主义流行于十九世纪后期,产生于批判现实注意之中的一种文学思想和流派。

特点是第一、强调写真实,再现自然,包括自然界的和人类社会。

不重设典型。

二、强调客观性,要求作家不介入,不作价值评判,只做解剖及家。

第三、突出科学姓即自然法则,认为人的性格欲望行为都受制于生物规律尤其是遗传规律。

代表作家是左拉。

11、为什么说草叶集既是个人历史又是美国的历史?《草叶集》是惠特曼一生创作的唯一一部诗集,是他一生经验的结晶。

整部诗集是一个独立的有机体,它随着诗人的成长而成长,随着合众国的发展而发展。

从第一版到第九版,每一版都有所变化。

诗人不是写一些新诗就是改写其中的一些诗。

直到诗集从首版的14首增加到临终版的400首为止。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草业集》既是惠特曼自我心灵发展的史诗,又是美利坚民族发展成长的史诗。

它用文学诗歌的形式把美国社会以及自己的肉体情感道德思想以及个性忠实地表露出来。

12、怎样分析哈姆雷特的疯狂?“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由此可见,哈姆雷特是莎翁笔下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他的疯狂,是他悲剧的根源,也是他人性中闪亮的一面,其一,父亲的暴亡和母亲匆忙的改嫁。

其二,鬼魂的出现。

其三,恋人的被利用和亲朋好友的背叛。

使我们“快乐的王子”变成“忧郁的王子”,最后变得疯狂,一步步走上毁灭的道路如果说在此之前哈姆雷特是假疯的话,那么奥菲利娅的死促成了哈姆雷特真正的疯狂。

这时的哈姆雷特已经失去了一切,亲情,友情,爱情统统离他而去,他心中耸立的高山一坐坐倒塌,崇高的理想,真诚的友谊,纯洁的爱情,一一离他而去,他一无所有了,这时,他是由假疯走向了真疯,内心的压抑摧毁了英雄的哈姆雷特,一个一无所有的人渐渐走向了毁灭的边缘。

死,对哈姆雷特来说是一种解脱,这意味着逃脱了对世界承担的责任——至少是对丹麦承担的责任。

综观哈姆雷特的一生,他从快乐到忧郁,从忧郁到行动,到最后随着毁灭而复仇,悲剧的人生是疯狂搭界的,由假疯到真疯,他不断失去,直到最后变得一无所有。

在哈姆雷特内心充满了各种复杂的矛盾。

他是疯狂与真实的统一,内在的压抑终于把他推向死亡的边缘。

他的失败是再正常不过的,我觉得,即使雷欧提斯不用毒剑杀死他,他自己也会走上自杀道路的。

论述题:1、安娜的形象分析安娜是一个性格极其复杂,极其矛盾的形象,有她积极、进步的方面,也有她消极、落后的一面一方面,安娜是勇敢的,她始终不悔自己选择的道路:“假使一切要从头再来,也还是会一样的。

”她鄙视那班贵族男女堕落虚伪的生活,在剧院里她向整个社交界抬起了高傲的惊人美丽的头。

另一方面,安娜性格自身便有着不可弥补的局限性,面对社会,她勇敢地挑明自己对自由爱情与独立和要求,而面对得不到的爱情,她像一只迷途的羔羊,一切都被操纵在渥伦斯基的手里,甚至在每一次口角之后都吓得浑身发抖。

她爱得愈深便愈没有安全感。

到了最后,她甚至被迫使用一般上流妇女使用的靠姿色与服装去吸引渥伦斯基的视线。

企图牵住他日益冷淡的爱情。

愈是临近悲剧的结局,安娜的内心矛盾冲突就愈是复杂,深刻,尖锐。

她一会儿恨得那么深沉,一会儿又爱得那么热烈;一会儿她表现得那么坚强勇敢,一会儿又显得那么软弱怯懦;一会儿她觉得自己有一千个理由值得骄傲,一会儿又感到自己屈辱卑下;一会儿她期待得那么殷切,一会儿又失望得那么可怜;一会儿充满了生的欢乐,一会儿又幻想着死的恐怖--她的内心永远充满了惊涛骇浪,她爱得那样深切,却又爱得那样痛苦。

她觉得自己酿造了一切罪过,又觉得一切罪过吞筮了她!如此一个丰满凸出、鲜明生动的形象,成了作家笔下一种永远惊人的艺术力量。

爱情的幻灭是悲剧的直接原因。

为了爱情,安娜几乎牺牲了一切,换来的结局却是失望与憎恨。

安娜企图通过爱情摆脱“虚伪与欺骗”的上流社会,渥伦斯基却使她陷入了另一个新的更虚伪更欺骗的处境中,他以自己的方式显露了贵族资产阶级的虚伪,自私与冷酷无情,这个罪恶的社会就是通过他,最后把安娜逼上悲剧的绝境。

如果说安娜从前在跟卡列宁的关系上犯了一个可怕的错误,那么现在,她在与渥伦斯基的关系上却犯了一个更大的错误。

她对渥伦斯基估计过高,期望过大。

她以为他能带她逃离“虚伪与欺骗”的社会,可是她不可挽回地错了,他带给她的永无止境的痛苦矛盾与恐惧,远远超过他带给她的生之欲望与欢乐。

他的爱情消失后,安娜便被逼上了悲剧的绝境,她控诉这一切:“全是虚伪,全是谎话,全是欺骗,全是罪恶!”……安娜的惨死从多方面揭发和控诉了沙皇俄国特别是它的上流社会的腐败和黑暗。

作家以令人信服的艺术力量表现了安娜的死是安娜的必然结局。

他把安娜的命运写成一个悲剧,体现了生活自身的逻辑。

安娜的命运,很值得同情,更值得我们认真的思索。

她被逼上绝路,是社会的罪过;她的死,更是对黑暗社会的一个反抗,她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对真挚诚恳的向往,对自身人格解放的渴求,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特别是在今天要求妇女解放的时代,这一种悲剧给我们的启示,更是深远而恒久2、于连的形象分析于连是世界名著《红与黑》中的主人公。

对其形象分析, 在文学理论界有种种评说,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有人认为,他虚伪、阴险,踩着女人的肩膀向上爬,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阴谋家、野心家。

也有人认为他是当时反对封建权贵的勇士, 资产阶级个人奋斗的典型代表。

更有人认为他是拿破仑时代的悲剧英雄。

《红与黑》是法国19世纪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1783-1842)的代表作。

于连的性格是复杂的,并随周围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生演变。

时代的变迁,不堪受辱的内心,受人歧视的社会地位以及向上爬而不能如愿的愤怒,形成了于连自尊、怀疑、敏感和积极反抗的性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