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文要求及格式

论文要求及格式

论文要求及格式论文要求:采用A4规格纸,一式两份。

每份论文交电子版一份。

征集论文截止时间为:2004年6月10日格式一、题目、摘要、关键词1.论文题目,按常规学术论文标题作出。

2.论文摘要,要求摘出(或者说“提取出”)文章的主要观点,或者选摘出文中最重要、最具有新意的某一个或两个观点,不必追求全面反映文章的概貌;客观地把文中的观点摆出来,不以介绍的口气叙述自己的文章讲了哪些内容。

摘要篇幅100-200字。

3.关键词:3至5个,反映文章最主要内容的术语、概念等。

以上三项置于论文之首。

二、论文中“注”和“参考文献”的区别1.“注”指作者进一步解释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文中标码①,注释内容统一置文末,文末的序号与文中序号一一对应。

2.“参考文献”指作者引文所注的出处,一律放文末,文中设序号[1],文献说明统一置文末,文末的序号与文中序号一一对应。

页码置于文中序号之后,例:[1](P12)。

3. “参考文献”也指虽未直接引述别人的话、但参考了别人著作和论文的意思,应在段中或段末设序号[1],并在文末注明。

本项与第2项不必分列,交叉排序即可。

文末的序号与文中序号一一对应。

此种情况可以不注明页码。

4.同一参考文献多次被引用,文末只标一个序号,文中应多次出现同一序号,在文中序号后加圆括号,注明所引文献的不同页码或篇名。

三、文末参考文献格式1.著作[序号] 作者.书名[标识码].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1]张志建.严复思想研究[M].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56.说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毛选、邓选以及《鲁迅全集》、《朱光潜全集》等每一卷设一个序号。

2.译著[序号] 国名或地区 (用圆括号) 原作者.书名[标识码].译者.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1](英)霭理士. 性心理学[M].潘光旦译. 北京: 商务印务馆,1997.3.古典文献文史古籍类引文后加序号,再加圆括号,内加注书名、篇名或页码。

例如:文中“……孔子独立郭东门。

”[1](《史记〃孔子世家》)文末[1]司马迁. 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文中圣人是“百世之师”[1](《孟之〃尽心下》)文末[1]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文中韦应物的诗秀丽警策,如“南亭草心绿,春塘泉脉动”[1](《春游南亭》)文末[1]书江州集[A].四库全书[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文中“视其户口和课之多寡,增减之”[1](《金史〃选举志》)文末[1]金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4.论文集[序号]编者. 书名[标识码]. 出版地: 出版社,出版年.[1] 伍蠡甫.西方论文选(下册)[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论文集中特别标出其中某一文献[序号]其中某一文献的著者.某一文献题名[A]. 论文集编者.论文集题名[C].出版地: 出版单位,出版年.[1] 别林斯基.论俄国中篇小说和果戈理君的中篇小说[A].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下册[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5.期刊文章[序号]作者.篇名[标识码].刊名,年,(期).[1] 叶朗.《红楼梦》的意蕴[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 (2).6.报纸文章[序号]作者. 篇名[标识码]. 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1] 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N].人民日报,1998-12-25(10).7.外文文献要求外文文献所表达的信息和中文文献一样多,但文献类型标识码可以不标出。

[1] Mansfeld,R.S.&Busse.T.V.The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 anddiscovery,Chinago: NelsonHall, 1981.[2] Setrnberg,R.T.The nature of creativity,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1988.[3]Yong,L.S.Managing creative people. Journal of CreateBehavior,1994,28(1).说明:1.外文文献一定要用外文原文,切忌用中文叙述外文,如“牛津大学出版社,某某书,多少页”等等。

2.英文书名、杂志名用斜体,或画线标出。

四、参考文献类型标识五、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省、市或县)、工作单位(包括邮政编码、所在城市)、职称、学位(何种学科的学位)等。

六、年代和数字用法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分数、小数、百分比等采用阿拉伯数字,年份不能简写,如不能用96年、97年等。

星期几一律用汉字。

中华民国和日本明治以前历史纪年用汉字,括号内注明公元纪年,用阿拉伯数字;中华民国纪年和日本明治以后年号纪年用阿拉伯数字,括号内注明公元纪年,用阿拉伯数字,如秦文公四十年(公元前722年),民国37年(1948年),昭和16年(1941年)等。

约数用汉字,如“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整数用阿拉伯数字,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

所引古籍的数字用汉字,与所据版本一致,如:许慎. 说文解字号[M]. 四部丛刊本,卷六上,页九.《朱文公文集》卷三六《韩非子·主道第五》《道德经第四十九章》《旧唐书》卷一九八《高昌传》《通典》卷二三刑部尚书条七、外国人名的表述外国人名在论文中第一次出现时,中文译名后用括号注明外文,例如:当代经济学家诺斯(Douglass C. North)、科斯(Ronald H. Coase);社会学家泰勒(Charles Taylor);墨西哥199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诗人巴斯(Octavio Paz)等。

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例如马克思、列宁、黑格尔、康德、罗素、杜威等,当今经常在新闻中出现的政治家,例如克林顿、布莱尔、布什等,毋须注明外文。

八、需要译成英文或用英文写出的项目1.论文题目:按英文格式写出,注意第一个词与实词首字母大写,其它虚词字母不大写。

2.作者姓名:姓全部大写,名首字母大写,多字名中间用连字符,第二个字以后首字母不大写。

3.作者所在工作单位和城市、省份,按通行译法译出。

4.用英文写出论文的内容概括,不必照译中文摘要。

用Abstract标明。

5.中文关键词,该项目要求对译。

用Key words标明。

以上五项排定后置于论文之末。

九、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该三项作者不必填写,编辑部刊发时填写。

十、附:编辑示范样本编辑范本(本文为拼接,不可通读,仅说明编辑规范)浅析清末留日热潮形成的原因靳春泓(西北大学文博学院,陕西西安 710069 )摘要: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和清朝在甲午之战中的惨败,使清朝由以“西人为师”转为向东方的邻国日本学习;日本从本国当前和长远利益考虑,也主动提出愿为清政府培养留学生;同时,清政府在文化教育方面的新政措施也促进了赴日留学热潮的形成;加之早期赴日留学生的宣传和鼓动,也带动了大批国内学子赴日留学。

在上述这些内外因素的联合作用下,最终在清末形成了一个赴日留学的高潮。

关键词: 清末; 赴日留学; 原因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72X(2003)01-0075-051901年1月,清最高统治者在西安发布变法诏令,大臣督抚们纷纷上奏献计献策,其中以刘坤一,张之洞会衔连上《江楚会奏变法三折》影响最大,奏折中在教育方面的改革建议主要是“设学堂、停科举、奖游学”三项内容。

[1](P73)1901年9月,清政府令“各省选派学生出洋留学,如学有所成即予奖励”。

[2](P4720)各省督抚、大臣以及京师大学堂随即相继派遣大批学生赴日留学。

由于清政府国库空虚,完全由官费派遣学生难以承担,于是就从政策上鼓励自费留学,对自费留学的学生人数几乎没有任何限制。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新由总理衙门改设的外务部制订了出洋游学办法章程,将留学生分为三类:即贵胄学生、官费生和自费生,明确规定:“民间自备资斧出洋者”,“自不必限以年岁,除到馆报名留书住址以便查询保护外,如无不安本分及别有过犯,使馆即无庸过为刻核。

”[3](P180)到1903年,对于自费留学的学生在办理出国手续上又进一步予以方便,规定自费留学生只要家长或亲族报名,通过省学务处考试,就可以办理出国手续,“各衙门办理出洋学生文件,不准书吏需索分文。

”[3](P187-188)以后,又规定能考入日本大学者,也可转为官费培养。

革命老人吴玉章就曾回忆说,“1906年,我在成城学校毕业后,考入日本国立大学预科——岗山第六高等学校工科,并循例补为官费留学生,这样我的学费问题便解决了”。

[4](P91)开罗既是阿拉伯世界和非洲人口最多的城市,又是中东地区最早接受西方文明洗礼的城市之一。

其现代化历程曲折而漫长,但在伊斯兰国家及第三世界国家具有代表意义。

开罗自969年建立后,一直是埃及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法蒂玛王朝时期,开罗成为世界重要商业中心,1046-1049年访问埃及的波斯旅行家纳赛·库斯特说:“我无法估计它的财富,我从来未在任何别的地方看到象这里这样的繁荣。

”[5](P16)马木路克王朝时期,开罗跨入世界大城市行列,其规模比“巴黎大六倍”[6](P217)“拥有35个主要市场和2万个商店”[7](P43)。

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形容开罗“居民势如潮涌几难尽容”,“真是人山人海,除了中国的汉八里(北京)以外,可算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了。

”[8](P250)他赞扬开罗“地区辽阔、物产丰饶、商旅辐凑、房舍栉比,阿尤比王朝时期,开罗成为穆斯林世界的中心和中世纪亚非欧三洲的大都会,据赵汝适的《诸蕃志》中记载,开罗“……市肆喧哗、金银绫绵之类种种萃聚、工匠技术咸精其能。

”[8](P250)而且极其富丽。

”[8](P248)14-15世纪,由于开罗与威尼斯形成了对东西方贸易的垄断,开罗成为当时世界上主要商贸中心之一,人口达到50万。

来自中国、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群岛的丝绸、香料船只通过繁忙的开罗客栈,到达君土坦丁堡和威尼斯市场。

1517年奥斯曼土耳其素丹塞里姆一世征服埃及后,劫走18,000名技艺高超的工匠,使56种行业不复存在,开罗开始衰落,到18世纪末,居民下降为30万。

[9](P13)市容更是破败不堪,“街道崎岖不平,又窄又赃,商店象马厩,空气中布满了灰尘。

”[7](P104) 1789年7月法国的入侵,揭开了埃及新的一页,开罗也踏上了城市现代化的征程。

这里,“散动”与“坐动”相对,是以动字出现在名中的先后位置及与起词我逻辑关系为标准划分出来的,是对用于第一动字后的动字用法的总称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