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训七润滑系主要部件的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三、实训内容及步骤
2.壳体的检修 (1)检视机油泵壳体和盖,应无裂损,如有裂纹,可用焊修法修复。 (2)壳体的主轴孔磨损大于0.05mm,可铰孔至修理尺寸,配以加 大的机油泵轴修复。磨损量过大时,用镶套法修复。 (3)机油泵壳内腔底面磨损严重时,应铣平,并同时铣削泵盖结合端 面的相应厚度,以保持齿轮与泵盖的间隙。 (4)机油泵轴直线度误差大于0.03mm时,可用冷压法校正。 (5)机油泵壳与盖的平面度误差大于0.05mm时,应磨削修复。检 测方法如图7-5所示
上一页 返回
四、考核要点
(1)能够熟练装配机油泵,并能正确进行检测。 (2)能够熟练地运用不分解总成判断油泵工作性能的方法,正确进行 判断。 (3)能够正确检测与判断机油压力开关是否工作良好 (4)能够正确进行机油滤清器及机油更换
返回
图7-1 发动机润滑系统示意图
返回
图7-2 检查润滑油液面高度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三、实训内容及步骤
2.发动机润滑油压力开关的检测(图7-4) (1)从润滑油压力开关上拆下黄/红导线。 (2)检查正极端子和发动机(接地)之间的导通性。 ①发动机停机时,应为导通。 ②发动机运转时,应不导通。 (3)如果开关不动作,应检查润滑油液面高度。如果润滑油液面高度 正常,则检查润滑油压力。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三、实训内容及步骤
5.机油的更换 发现不良应予更换。按保养周期的规定更换机油。如果汽车连续在多 尘地区以及气温低于-20℃的寒冷地区行驶,更换周期应相应缩短。 一般每行驶7500km更换一次机油。 (1)拆下发动机机油加注口盖。 (2)拆下放油螺塞,把旧机油放入容器内。 (3)清洗或使用新的密封垫,按规定力矩拧紧放油螺栓。 (4)按规定选用机油,并从加油口加入规定机油。 (5)在机油加注口盖上安装密封垫,装上加注口盖。 (6)启动发动机检查有无漏油。 (7)再检杳机油量.视情况加注。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三、实训内容及步骤
(3)限压阀弹簧过软或球阀有磨损、不圆、麻点过多、封闭不严等现 象时均应更换。 (4)主、从动齿轮装合时,应涂以机油,并对正齿轮上的记号,如图 7-10所示。 机油泵检修记录见表7-1。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三、实训内容及步骤
4.机油泵的装配与试验 装配时按分解的相反顺序进行,边装边复查各部位配合情况,如齿轮 的啮合间隙,主、被动轴与壳体,主动轴与齿轮轴孔的配合等。更应 检查调整主、被动齿轮与泵盖之间的间隙,一般应在0.05mm左右, 最大不得超过0.15mm。若此间隙过大,机油泵工作时,润滑油便 从此间隙窜漏,使供油压力降低,此故障可通过减薄泵盖与壳体之间 的衬垫加以调整。检查方法是:在主动齿轮与泵盖之间,加入一段铅 丝,装上泵盖拧紧螺钉,然后拆下泵盖,测量被压以后的铅丝的厚度, 即为间隙。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三、实训内容及步骤
机油泵装复后,是否恢复了技术状态,必须经过试验。通常采用经验 检查法,用手转动装复后的机油泵传动齿轮,应转动自如,无卡阻现 象。将润滑油灌入机油泵内,用拇指堵住油孔,转动泵轴应有油压出, 并感到有压力,说明机油泵的性能良好。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三、实训内容及步骤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三、实训内容及步骤
(五)齿轮式机油泵的检修 机油泵的作用是将油底壳中的机油加压送到各油道,以润滑发动机各 部机件。构造型式以齿轮式和转子式采用最多,特点是结构简单,工 作可靠,制造和修理方便 1.机油泵分解和清洗 此项工作应在放掉机油、拆下油底壳之后进行 (1)旋松并拆卸将机油泵盖、机油泵体紧固到机体上去的紧固螺栓, 将机油泵及吸油部件一起拆下。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三、实训内容及步骤
6.机油滤清器的更换 正常行驶的汽车,每行驶7500km更换,恶劣环境适当缩短。拆卸 和安装润滑油滤清器时,应使用润滑油滤清器扳手,润滑油滤清器拧 紧力矩20Nm。衬垫必须更换,如有漏油现象,密封圈也应更换。 更换方法如下。 (1)放出发动机机油 (2)拆下机油滤清器下一页 返回三、 Nhomakorabea训内容及步骤
(二)润滑系的检测 发动机润滑系技术状况的好坏,通常根据润滑油的压力来判断,油压 过低或过高都说明润滑系统有故障。为了保证润滑系统的正常工作, 应对润滑系的各部件进行认真的检测。 1.润滑油油面高度和压力的检查 检查之前,车辆必须处于水平位置,发动机必须预热,润滑油温度必 须高于60℃。 检查油面时,发动机熄火后等待几分钟,其日的是让润滑油流回到油 底壳中。然后拔出机油尺,用干净的抹布擦干,然后再将其插入到底。 再拔出润滑油尺,读取机油液面高度数值,如图7-2所示。注意:润 滑油液面高度不要超过润滑油尺上的a标记位置。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三、实训内容及步骤
3.齿轮的检测 (1)传动齿轮与主、从动齿轮面上如有毛刺可用油石磨光,如齿轮上 有剥落现象,或磨成台阶状或齿轮磨损量超过0.25mm时,应予更 换新齿轮。 (2)主、从动齿轮的齿隙过大会影响泵油压力,测量检验时,可用塞 尺在互成120°处分三点测量。 ①主动齿轮端隙的检测如图7-6所示 标准值:0.16~0.21mm;极限值:0.30mm
实训七 润滑系主要部件的结构及检修
一、实训目的和要求 二、实训教具与工具 三、实训内容及步骤 四、考核要点
一、实训目的和要求
(1)熟悉润滑系组成及其各主要机件构造。 (2)正确解体润滑系掌握装配关系与技术要求。 (3)能够对润滑系主要零件进行检修。 (4)掌握润滑系常见故障诊断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三、实训内容及步骤
(3)检查并清洁机油滤清器安装面。 (4)按规定选用机油,并从加注口加入规定油量。 (5)用手轻轻拧进滤清器,直到感到有阻力时,再用工具拧紧3/4圈。 (6)重新将机油加入发动机。 (7)启动发动机检查有无漏油。 (8)停机后,再检查机油量,视需加注。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三、实训内容及步骤
(四)油底壳的拆却和安装 1.拆卸 (1)使发动机前端位于维修工作台上。 (2)放出发动机润滑油。 (3)拆卸离合器防尘罩板。 (4)旋下副梁螺栓和发动机橡胶支承,缓缓放下副梁。 (5)旋下油底壳上的所有螺栓,拆卸油底壳,必要时用橡胶锤子轻轻 敲击。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三、实训内容及步骤
2.安装 (1)更换油底壳衬垫。 (2)交替对角拧紧油底壳与气缸体的紧固螺栓。 (3)安装好副梁,拧紧发动机橡胶支承。 (4)主要部件螺栓拧紧力矩:发动机支承与副梁紧固螺栓拧紧力矩为 (40±50 )Nm,发动机支承与支架紧固螺栓拧紧力矩为 (40±5 )Nm,扭力臂与发动机紧固螺栓拧紧力矩为(23±3 )Nm。
a-不必加注润滑油;b-可以加注润滑油;c-必须加注润滑油
返回
图7-3 润滑油压力的检测
返回
图7-4 润滑油压力开关的检测
返回
图7-5 机油泵壳与盖平面度误差的检测
返回
图7-6 主动齿轮端隙的检测
返回
图7-7 从动齿轮端隙的检测
返回
图7-8 边隙的检测
返回
图7-9 啮合间隙的检测
返回
图7-10 装合时对正记号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三、实训内容及步骤
②从动齿轮端隙的检测如图7-7所示 标准值:0.13~0.18mm;极限值:0.27mm ③用塞尺检查边隙(轴向间隙),如图7-8所示 标准值:主动齿轮0.08~0.14mm,从动齿轮0.06 ~0.12mm 极限值:主动齿轮0.18mm,从动齿轮0.15mm ④啮合间隙一般为0.08~0.20mm,如图7-9所示。旧齿轮最大齿 隙不超过0.75mm ,各测量点齿轮啮合间隙相差不得超过0.10mm。 超过时,应更换主、从动齿轮。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三、实训内容及步骤
发动机运转时,必须保持正常油压。如果油压过低,各摩擦表面会因 得不到足够的润滑而使磨损加快;如果油压过高,易使油封、油管压 坏,且浪费发动机的动力。汽车行驶时,润滑油的压力一般应保持在 0.2~0.4MPa;发动机温度较高而转速较低时,油压应不低于 0.2MPa;发动机 温度较低而转速较高时,油压应不高于0.4MPa;发动机怠速运转时, 油压应不低于0.1MPa 轿车发动机润滑油压力的检测(图7-3) 当发动机运转时,若润滑油压力警告灯持续亮,则检查润滑油液面高 度,如果润滑油液面高度适当,则:
机油泵装车后,外接压力表观察润滑油压力。在发动机温度正常的情 况下,怠速时,润滑油压力不应低于30kPa。当发动机高速运转时, 润滑油压力不应大于200kPa。如不符合标准,应调整限压阀。其 调整方法是:润滑油压力过低,可以在限压阀弹簧一端加厚垫圈,增 大弹簧张力,使润滑油压力增加;润滑油压力过高,可在限压阀螺塞 与泵盖之间加垫片,减小弹簧张力,使润滑油压力降低。如果由于球 阀关闭不严而影响机油压力,应更换新件。若机油泵和限压阀均无故 障,应检查润滑油是否过稀,机油表和传感器是否良好,曲轴轴承和 连杆轴承间隙是否过大等。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三、实训内容及步骤
3.润滑油油面高度的检查 检查油底壳的机油油面时,应把汽车停放在较平坦的地方,发动机停 止运转并等少许时刻后,把机油尺拔出,擦去表面上的机油,再从机 油尺管口插到底,从而判断出机油量的多少。油面必须在max(上限) 与min(下限)之间。加注润滑油时,应使油面接近上限。 4.检查机油质量 取样检查机油是否变质、含水、变色或变稀。如机油质量变差,应按 规定更换机油。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三、实训内容及步骤
(2)拆下吸油管组紧固螺栓,拆下吸油管组,检查并清洗滤网。 (3)取下机油泵盖紧固螺栓,取下机油泵盖组,检查泵盖上的限压阀 (旁通阀)。查看泵盖结合面磨损情况。 (4)分解主被动齿轮,再分解齿轮和轴,垫片更换新件 (5)清洗分解后的全部零件,以便对零件进行检测。 装配时的顺序基本上与上面相反。但拆卸过后应清洗、检查、测量, 然后判定是否要修理或更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