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南县作为县名,始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因位于商山之南而得名。
其历史沿革如下:夏(约公元前21~前16世纪)。
属梁州地域。
商(约公元前16~前11世纪),属商邑,是契的封地。
周(公元前11世纪~前256),属上洛地。
战国初期属楚治,张仪使楚后归属秦国。
秦统一中国后,商南县属内史郡之商县。
西汉,属弘农郡之商县。
东汉,属京兆尹之商县。
三国,属曹魏之京兆尹之商县。
北魏初期属苌和郡管辖,景明元年(500)始设县,因位置在商县东南定名南商县。
治所设层峰驿,即现在的县城西5公里处的皂角铺。
古称层峰驿。
西魏,属苌和郡。
隋,撤南商县,归上洛县。
唐、宋两代,属山南东道(治所设今湖北襄樊市)商州管辖。
元,开省制,属陕西行中书省,奉元路商州管辖。
明,洪武初年(1368)降商州为县,属商县辖。
明,成化十三年(1477)复升商县为州,设商南县,隶属西安府。
清,雍正三年(1725)升商州为直隶州,商南县属商州管辖。
民国二年(1913)废州府,存县道,商南隶属汉中道,民国二十四年(1935)于商县设第四专员公署督察区(系十九绥靖区),商南县为直辖六县之一。
解放战争时期,商南县曾是豫鄂陕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
民国三十五年(1949)8月中旬在太子坪成立商山县民主政府,隶属中共豫鄂陕边区第三地委,第三军分区管辖。
月底,陨商县人民民主政府在赵川马家坪成立。
隶属第三军分区管辖。
1948年5月,商南县人民民主政府在今河南省西峡县丁河镇成立,隶属中共豫鄂陕边区第二地委,第二军分区管辖。
其时,西峡县西平镇划旧商南。
是年8月,机关迁驻赵川店坊河,建立了巩固的革命政权。
1949年,国民党政权被彻底摧毁,县人民民主政府由赵川迁驻县城,属陕南南行政公署第二分区辖。
1950年5月,属商洛地区专员公署辖。
1969年,属商洛地区行政公署管辖。
以上是县署沿革情况,下来就谈谈其疆域位置。
商南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商洛行署所在地商州市以东。
地处秦岭东段南麓,属长江流域汉江水系丹江中下游地区。
坐标介于东经110°24′~111°01′之间,北纬33°06′~33°44′之间。
“邑在州東少南二百五十裏距省五百四十裏幅員四百餘裏編戶一裏東至河南浙川縣界四十裏西至四條嶺商州界五十裏南至湖廣鄖西縣界二百七十裏北至盧氏縣界八十裏東南至月兒灣浙川縣界九十五裏西南山陽縣界一百四十裏至湖廣鄖西縣界二百五十裏東北至界嶺盧氏縣界五十裏西北至洛南縣四十三裏左依富水右據武關山峙其北兩河經其南背負叢嶺左跨沐河右環峻阪城南北襟喉諸路管轄也”商南,地处东段南麓,毗豫连楚。
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大陆季风气候,使2300平方公里疆,雨热同季,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山环水绕。
风光旖旎。
地势西北高,由西北呈掌状扇形向东南倾斜。
是一块地形复杂,以低山丘陵为主体的山区。
丹江纵贯县境中部,疆全境分为南北两大板块。
北部是蟒岭东延部分,山体浑圆,冈峦起伏,河谷开阔,土地肥沃,是粮油的产区。
原始森林绵延百里,缥渺双峰,直插霄汉;巍巍青山,一枝独秀。
极顶远眺,绮丽豫水,空阔楚天,尽收眼底。
境内90公里航程,是秦楚古战场,汉唐黄金道。
尔金,两岸青山逶迤,白云缭绕,江水如画,可放竹排,乘皮筏,荡小舟,成为有惊无险的漂流游览胜地。
南部,山形陡峭,河谷深切,山山有溶洞,洞洞有甘泉,北亚热带植被四季常青。
尤其是新开岭山脉腹地,奇藤倒挂,佳木葱茏,怪石危岩,瀑布水帘,奇葩硕果,异兽珍禽成为复杂的生物群落,俨然天然公园。
商南自然资源丰富。
地下,岩浆侵入频繁,构造活动剧烈,成矿条件优越。
矿点之多、矿种之丰,得天独厚。
其中,有储量丰富、品质优良、位居全国之冠的被享誉为当今世界铸造业明珠的镁橄榄石砂矿;有稀有珍贵的镍矿;有用途特殊、价值很高的兰石棉、白石棉、水晶矿;有开采历史悠久的黄金矿;有国内稀有的铬铁矿;有色彩艳丽、花纹雅致的大理石矿;还有特大型天然金红石矿。
地上资源尤为丰富。
其一,土地资源。
其二,生物资源农作物有46种,天然牧草有禾木科33种。
油桐、生漆是久负盛名的传统产品,全国重点产区县,分别占经济林木总面积的75、4%和16、5%,其中火焰子大刀漆属国有产品,被誉为漆中之王;还有水果之王中华猕猴桃,产量大、质量好,还是全国两个年产量达250万公斤的基地县之一;红果产量为陕西之最多;茶叶南茶北移成功后,发展成为新兴茶区。
其三,水资源。
商南也是个自然灾害频见的地区,主要自然灾害有:干旱、暴雨、冰雹、雨涝等。
由于境内地形复杂,相对高差较大,俗有“旱年收山,涝年收川。
”、“丰无全收,欠无全减”的民谚。
虽然历来的灾害都是局部的,但循环往复,交替出现,始终制约着尚不发达的农业经济,使人民长期处于贫困、半贫困状态。
据《山海经》载:“熊耳山南,卢氏之西(今商南之东北部)其上多漆。
”生漆是商南县久负盛名的大宗传统林特产品。
漆树生长发育有“三喜三怕”的特点,即喜肥怕粘、喜水怕泡、喜光怕风。
生漆,质量普遍优良,水分少,漆酚含量高,漆成的家具色泽光亮,转色快,回缩力强,冲击力强度大,干燥性能好,为漆市上的紧俏商品。
漆树木材。
杵直无裂,纹理美观,耐腐抗蛀,是建筑、交通和制作各种器具的优质材料;漆树籽可榨油,油可食用,脂可制肥皂;榨油后的漆油饼既是牲畜饲料,又有优质有机肥料;漆花,香浓味清,是极好的蜜源花类;漆树皮可制作单宁;生漆、漆叶、漆花均可入药。
总之,漆树全身都是宝。
桐油以干燥快、光泽好、耐碱防腐而称著。
盛唐时期,著名的“汉口桐油”,40%是由商南白玉、湘河两区由丹江经河南荆紫关,输入汉口而畅销全国各地。
后来又引进茶叶、花生、芝麻等,成为近现代商南县著名的代表性作物。
春秋战国时期,陕东南地处秦头楚尾,商南则扼南北要冲,秦楚鏖战,汉刘兴兵必经必争之地。
北魏景明元年(500)置县,名商南县,苌和郡领此一县。
此后,建置更迭,沿革多变。
隋开皇四年(584)撤销建置,并入商县为商洛县。
唐属山南道,宋属京西南路,元归奉元路。
明成化十三年(1477)二次置县,名商南县,隶属商州。
民国初期,属第四专员公置行政督察区(系19绥靖区)直辖县。
1949年2月7日解放,隶属陕西行政主任公置第二分区;1950年5月,隶属陕西省商洛地区专员公署。
1992年,县辖6区1镇,33个乡,3个乡级镇。
居住汉、回、蒙、壮、满、朝鲜等6个民族,汉族人口占99%。
商南地域,虽无重关险隘,但地处陕豫鄂三省交界,地形复杂,踞此,可审时度势,东图中原,西联关中,原来是兵家休养生息,重振旗鼓,或新军以退为进的战略要地。
秦二世二年(前208)汉刘邦纳张良计,挥兵富水,筑城屯兵,养精蓄锐。
翌年,出武关,进关中,成帝业。
明、清时期,境内时农民起义军李自成、刘通、太平军、白莲教与官军反复激战的地方。
其中,李自成三进三出,并留下筑寨屯兵,娶妻生子的轶事。
抗日战争中、晚期,商南成为前方的后方,后方的前方。
勤劳、淳朴的商南人民,兼有南方人的聪明和北方人的粗犷,富有爱国主义和革命斗争的光荣传统。
殷商的青铜器皿,汉代的亭阙画像砖,唐代的碉堡,明代的魁星阁,清代的文昌宫,都记录着商南人民的聪明才智,同时也培育了一批鼎革人才。
明代任庆云采访修志,清代朱谦益捐资兴学及大批能工巧匠。
商南传统民俗,和其他地方民俗一样,有着积极、健康、对社会进步有利的一方面。
如乾隆十七年(1752)《商南县志》中说:“土习淳厚朴实,尚勤俭,急公守法,少仪文。
民风厚重,质直,守法令,甘辛苦,勤稼穑。
”商南人民风淳朴、尊师重教,有团结友爱、相助相帮的集体精神。
但是,其民俗中也存在一些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劣风陋俗,对人类社会起着消极作用,如一些鬼神迷信之说等。
“隋書地志雲上洛弘農本與三輔同俗自漢高發巴蜀之人定三秦遷巴之渠率七姓居於商洛之地由是風俗不改其壤其人自巴來者風俗猶同巴郡寰宇記俗多獵山伐木深有楚風邑界梁豫秦楚間隰士惟黃白壤原土赤植瀕河夾沙山水清曠得陰陽之正候氣律立春以後漸溫至五月而暑盛立秋以後漸涼屆十一月寒冱”元旦祀先禮神賀新年立春設飲食迎春人日前後宴客名為節酒上元張燈立火樹士民相與勝概處聚飲行樂十六日清晨至午婦女城上游卻百病二月三日祀文昌寒食節寒食前掃墓至請明日止四月八日祀城隍五月五日數門符懸艾虎兒童佩長命縷以糯米為黍相餽送五月十三日祭關帝七月七日女子祀織女穿乞巧針中元玩月聚飲重陽啖花糕菊酒十月一日祀先拜墓剪紙送寒衣冬至士行拜禮于官師子弟行拜禮於尊長十二月八日食厚粥以米豆麥煮之俗名臘八十二月二十三日祀灶除夕掛門綵桃符放爆竹一家少長團圓相聚爐共酌謂之守歲宗教“神仙之設渺茫浮屠之教誕幻君子不道也兩漢宗黃老唐宋好言五宗二者並盛而逃禪尤才慧過人者每樂為之夫聖人立教庠序學校以育英秀木鐸刑撻以警愚氓所綱維者君臣父子夫婦昆弟朋友之俗所敦勉者敬恩序別信之理上下率由人心以淳風俗以厚出乎此則異端也豈真儒門淡薄收拾不住耶今於廣興記西安志州志人士相傳附會以載三人”相传佛教最早传入商南为西晋永嘉年间(307~312),西域僧人佛图澄来商南,于城南130华里三潭相连处进行宗教活动。
唐代于富水镇南建石佛寺,明万历四十五年(1619)丹凤龙驹寨人张腾雾在城东20里处,建莲花寺。
道教始于何年无考,明万历十年(1582),河南道士李太素于湘河双庙岭青石岭修建“大岭观”。
清康熙二十八年(1747)增葺,清同治元年(1862)8月15日夜被太平军烧毁。
同治五年(1866)8月由道士聂永星、王允贞主持重修,规模宏大,高阁凌云,“大岭观盖”为商南八景之一。
基督教是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由挪威传教人士王耀基传入商洛地区。
民国五年(1916)由王耀基派李茂奎传入商南县。
民国七年(1918)挪威传教士费特生在县城西街购地建堂,正式成立基督教会—西街福音堂,费特生任该堂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