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宏观经济学——中国经济环境分析

宏观经济学——中国经济环境分析

宏观经济学——中国经济环境分析宏观经济学?? 中国经济环境分析主讲人:黄文平在历史上、货币一直都这样的困惑着人们;要么很多却不可靠,要么可靠但又稀缺,二者必居其一。

——加尔布雷思《不确定的年代》加尔布雷思,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和新制度学派的领军人物*11>.物物交换及货币的起源一、以物易物人类使用货币的历史产生于物物交换的时代。

在原始社会,人们使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换自己所需要的物资,比如一头羊换一把石斧。

交换*二、商品货币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三、现代货币纸币银行货币电子货币我国货币量度量层次M0 :流通中的现金。

指经济中企业和居民手持现金。

单独设置现金层次是我国货币量度量体系的特色,它反应出我国金融业仍处于发展中,信用制度不够发达,现金在M1中所占比例较高,具有特殊重要性。

M1 : M0 + 企业活期存款 + 机关团体部队存款 + 农村存款 + 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

M1与M7><2之差称为准货币。

M<2 : M1 +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 + 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 + 外币存款 + 信托类存款。

M3 : M<2 + 金融债券 + 商业票据 + 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

中国人民银行从1994年第四季度开始公布M0、M1、M<2数据,M3指标是考虑到未来金融创新而增设的,目前尚未公布数据。

*<2.货币对经济的影响:货币的中性与非中性货币中性与货币非中性之争: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对经济有无实质性影响,能否影响实际产出、收入和就业量的问题。

——无影响:货币中性,货币政策无效。

——有影响:货币非中性,货币政策有效。

凯恩斯主义对于货币中性问题的认识:由于人们存在无理性预期,容易产生货币幻觉,政府可以利用这一弱点进行逆经济风向行事,货币是非中性的。

*货币政策的基本框架:政策工具操作指标中介指标最终目标监测和预警传导过程*<2004-<2009年中国各层次货币供给统计:单位:亿元*格里高利·曼昆的设问:▲货币与财政政策决策者应该努力稳定经济吗?▲货币政策应该按规则还是相机抉择?▲中央银行应该把零通货膨胀作为目标吗?*3.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分析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减税增支-刺激总需求紧缩性财政政策:增税减支-抑制总需求货币政策:扩张型货币政策:下调利率、在公开市场上买进债券、降低法定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刺激总需求紧缩型货币政策:提高利率、在公开市场上卖出债券、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抑制总需求改革开放以来的宏观经济调控1.防止经济增长“过热”的调控 1979-1981年 1993年4月-1997年1985-1986年 <2004年4月-<2005年6月1988下半年-1989年 <2006年4月-<2008年6月<2.防止经济“偏冷”的调控 1998-<2003年6月 <2005年6月-<2006年6月 <2008年7月-<2009年*现实: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货币政策:从宏观开放经济的角度来看,在蒙代尔不可能三角中中国政府选择了固定汇率制度和资本自由流动(加速放松资本管制)的某种结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财政政策的重要作用:固定汇率独立货币政策资本自由流动*第8讲历史上重大的经济或金融危机1.19<29-1933西方世界的经济大萧条<2.1998-<2001的亚洲金融危机3.<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萧条*1.19<29-1933西方世界的经济大萧条一、爆发——黑色星期四华尔街纽约证券交易所前拥挤的人群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美国证券市场崩溃了,股票一夜之间从顶巅跌入深渊,价格下跌之快连股票行情自动显示器都跟不上。

人们纷纷脱手股票,全天换手1<289.5万股。

许多投资者和股票持有人,从指示器上显示出的无情的价格中意识到,自已在一瞬间已经变得一无所有了。

19<29年10月<29日,黑色星期二,到11月13日短短的两个星期内,共有300亿美元的财富消失,相当于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总开支。

大萧条前后道琼斯工业指数二、危机冲击下各国的选择英美:国内改革(美国罗斯福新政)德日:走上法西斯道路罗斯福新政1933年初,富兰克林·罗斯福(Franklin Roosevelt)取代了焦头烂额的胡佛,当选为美国第3<2届总统。

他针对当时的实际,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大刀阔斧地实施了一系列旨在克服危机的政策措施,历史上被称为“罗斯福新政”。

新政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三R”来概括,即复兴(Recover)、救济(Relief)、改革(Reform)。

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值得恐惧的,唯一值得恐惧的是恐惧本身。

——罗斯福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的标志:1936年,广田弘毅上台组阁。

希特勒(1889—1945),1933年取得德国国家政权, 1939年,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1945年4月30日,在柏林总理府地下室自杀身亡。

贝尼托·墨索里尼(1883—1945),19<21年建立国家法西斯党,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正式加入轴心国进入第二次世界大战。

*三、原因——市场供需出现矛盾贫富差距过大,限制了社会购买力。

股票投机增加了市场的不稳定性,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

农场主销毁过剩的牛奶*四、特征①范围广:影响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及各生产部门;②时间长:从19<29-1933年,前后共5个年头;③破坏性大: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几乎下降了44%,对外贸易总额下降了66%。

*19<29—193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损失情况: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日本世界工业下降46.<2% 40.6% <28.4% 16.5% 8.4%1/3外贸缩减70% 69.1% 50% 48% 50%<2/3失业人数1700万600万近300万85万300万3000万*<2.1998-<2001的亚洲金融危机一、概述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泰铢兑美元汇率当天即下跌<20%,引发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

1997年10月下旬,国际炒家袭击港币,10月<23日,香港恒生指数大跌1<211.47点;<28日,下跌16<21.80点,跌破9 000点大关。

1997年11月17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跌至创纪录的1008∶1,韩国政府不得不向IMF求援以缓解债务危机;与此同时,日本也处于严重的金融动荡之中。

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

1998年<2月16日,印尼金融风暴再起,印尼盾同美元比价跌破10000∶1,新元、马币、泰铢、菲律宾比索等纷纷下跌。

1998年8月初,国际炒家对香港发动新一轮进攻,恒生指数一直跌至6600多点。

亚洲金融危机波及范围二、起因直接触发因素1.游资冲击。

<2.外汇政策不当。

3.外债增加。

4.外债结构不合理。

内在基础因素1.透支性经济高增长和不良资产的膨胀。

<2.市场体制发育不成熟。

3.“出口替代”型模式的缺陷。

世界经济因素1.经济全球化。

<2.不合理的国际分工、贸易和货币体制。

*金融大鳄——乔治·索罗斯,索罗斯对泰铢的炒作是亚洲金融风暴的导火索。

“在金融运作方面,说不上有道德还是无道德,这只是一种操作。

金融市场是不属于道德范畴的,它不是不道德的,道德根本不存在于这里,因为它有自己的游戏规则。

从亚洲金融风暴这个事情来讲,我是否炒作对金融事件的发生不会起任何作用。

我不炒作它照样会发生。

”——乔治·索罗斯三、教训合理的政府干预;国际最后贷款人应对过度道德风险进行控制;外汇管制对于防范危机的有效性有限;钉住汇率制使金融危机更容易发生。

**3.<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萧条一、什么是次贷危机所谓“次贷危机”,完整的概念应该是“次级房地产抵押贷款债券危机”。

美国的“次贷危机”其实质是针对某一类(次级)房地产抵押贷款所作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创新过程中触发了制度缺陷链条而导致的金融危机。

资料来源:孙立坚、彭述涛,《次级债风波与现代金融风险》载于《比较》第3<2期二、原因分析:a.房地产泡沫*美国房价增速与GDP增速走势图(1964-<2006)b.资产证券化——危机的微观原因*c.金融自由化的过度——金融创新与监管失职*金融危机的经济根源:世界经济结构失衡美国中国低储蓄政府财政赤字居民负债消费贸易逆差资本项目顺差高储蓄高外汇储备国际收支顺差美元流出融资三、对世界的影响**<2008年全球主要股票指数变化表:指数名称年初开盘点位年末收盘点位跌幅上证综合指数5<261.5618<20.8065.39%台湾加权指数8491.574591.<2<245.93%香港恒生指数<2763<2.<2015577.7443.6<2%道琼斯13<216.8<28668.39标准普尔500 1467.97890.6439.33%纳斯达克<2653.91 1550.7041.57%伦敦金融时报指数6456.90439<2.6831.97%法国CAC409><>5609.983<217.134<2.64%德国DAX8045.974810.<2040.<21%日经<2<25 15155.73 8859.5641.54%韩国首尔综合指数1891.4511<24.4740.56%新加坡海峡时报指数346<2.691761.5649.13%印度孟买敏感指数<20393.109765.145<2.11%四、危机解救之道拯救金融市场国有控股注资降息金融监管经济刺激财政政策措施货币政策措施*全球各国救市计划美国7000亿美元救市计划,1万亿美元有毒资产计划,低利率,1500亿减税,1600亿基础设施振兴计划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5月10日达成总额达7500亿欧元的“稳定机制”一揽子救助方案,定量宽松货币政策中国4万亿计划,区域与产业振兴计划,利率政策,宽松货币政策,积极财政政策ENDandThanks。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