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永远的追寻者_谈张爱玲作品对女性意识的批判与自审
永远的追寻者_谈张爱玲作品对女性意识的批判与自审
张爱玲通过 《传奇》 描绘了一批在乱世生活中平凡而又普 通的女性。她们为了生存各自做出了努力和挣扎, 却仍然摆 脱不了悲剧的命运。透过这些女性的爱恨情仇与勾心斗角, 张爱玲要呈现的是一直淹没于男权话语体系下女性冷酷与苍 凉的内心。 一、 《传奇》 ——女性悲剧言说 (一) 人性弱点演绎的悲剧 张爱玲通过一些人物形象的塑造, 表达了对现实的错觉 而导致的悲剧。这源于盲目、 自私、 贪婪的人性弱点。 《金锁 记》 中的曹七巧是人性弱点发展极致的典型。 曹七巧本是麻油店老板的女儿, 出于对金钱和地位的渴 望, 嫁给了大户人家天生有软骨病的二少爷, 她明知道这桩婚 姻是个陷阱, 是个带着黄金枷锁的监牢, 她也愿意往里跳, 因 为她喜欢金钱, 羡慕太太的地位, 她在嫁到姜家之后便失去了 对青春温情的回忆, 她将爱情转移到小叔子姜季泽身上, 季泽 拒绝了她, 她的婚姻悲剧发展到人生悲剧。 《连环套》 中的霓喜, 在她那看似顽强生命力的背后, 是对 无法把握命运的无可奈何。 她把寻找丈夫作为她全部人生要 义, 只要有了那一份能填饱肚子的东西便苟活于世上最终落 得个孤孤零零, 苦度光阴。她从 14 岁到 30 多岁被一群男人 先后抛弃, 内心 “里面仿佛有点什么东西, 就这样破碎了” 。 最 初是立志要成为一个有身份的太太, 结果却是随波逐流。霓 喜的悲剧在于她从未深刻思考过自己的命运, 她从没有打算 靠自己的力量生活, 对自己的现实没有清醒的认识。张爱玲 对于女性的这种在男性世界中的可悲无意识地位既表同情也 有认可, 但更多的是恶狠狠地鞭她的 《传奇》 小说中对女性心里痼疾揭示最深, 笔力最集中的是女性的 “依赖性” 。 在她的笔下无论新派还是 旧派女性都摆脱不了对男性的依附心里。 旧派女性没有女性 自觉意识, 心甘情愿成为男性世界中的附庸, 婚姻是她们寻找 依靠的唯一手段, 也是最终的归宿。新派女性坦然接受现代 的物质文明, 谈西式恋爱, 参加跳舞一类的社交活动, 但仍甘 为男性世界中永远的奴隶。自我人格的丧失, 永远挣不脱以 男性为生命支柱的思想意识。 《倾城之恋》 的女主人公白流苏是一位出身于旧式大家族 又深受新文化濡染的“新旧合璧”式的女性。她不甘深闺寂 寞, 有着对封建伦理纲常藐视和叛逆的因素。白流苏和丈夫 离婚后搬回娘家居住, 不久那位离婚的丈夫病死, 她三哥劝她 堂堂正正地去披麻戴孝, 但遭到白流苏的坚决反对, 她认为 “不能拿法律闹着玩” 。白流苏的离婚显然是对 “出嫁从夫” 、 “从一而终” 的古老婚姻观的彻底否定, 并敢于用法律来抵抗 旧道德铸成的几千年不成文的规定, 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这是作为女性挣脱 “妇者服也” 这条监牢的传统枷锁, 朝着做 一个 “自我” 的人的道路上走去的置关重要的一步。 (三) 自主意识的虐杀演绎的悲剧 张爱玲为现代文学史贡献了一批丧失自主意识的女性群 像。一类是逆来顺受、 不思反抗的女人。如 《金锁记》 中的姜
长安, 明明知道母亲已经疯狂已经不再是正真意义上的母亲, 她却只会暗自垂泪, 任凭母亲打破她的婚姻梦想。 《连环套》 中的霓喜宁愿忍受大她许多的男人的毒打也不愿回到 “少吃 缺穿的娘家。 第二类, 自卑自怜, 被动软弱的女人, 如 《封锁》 中的吴翠 远。她是 《传奇》 中受教育程度最高的一位, 她有知识女性的 自尊, 而同时又自卑自怜。她发现 “知识” 于婚姻毫无用处。 她因自尊而压抑自己的情感, 想要超越自尊却又矜持拘谨, 被 动软弱无法主动追寻自己想要的爱, 她内心对于 “爱” 与 “被 爱” 的渴望使她和在电车上相遇的吕宗桢渐生情愫, 但是理想 终于被现实撞破了头, 等于做了个不近情理的梦。 第三类是沉默呻吟, 逃避屈从的女人。以 《茉莉香片》 中 的冯碧落为代表, 冯碧落在婚前与言子夜相互倾心, 却受家庭 阻挠, 为了自己家族的名声和言子夜的前程, 她嫁给了自己不 喜爱的人, 郁郁寡欢, 早早离开了人世。张爱玲将她形容为 “绣在屏风上的鸟” , “年深月久了, 羽毛暗了、 霉了, 给虫蛀了, 死也还死在屏风上” 。 在这些作品中, 张爱玲把探寻女性不幸的目光内转到自 身, 从女性本体出发, 揭示出那个时代中集体无意识的种种表 象, 展露女性深层意识里顽固而持久的 “原罪意识” , 从女性自 身的性格悲剧, 从人性堕落的角度挖掘女性不幸的根源。 二、 《传奇》 ——女性无奈的挣扎 复归于真实面目的 《传奇》 女性, 成为了道地的中国人, 有 时候简直道地的可怕 (夏志清 《论张爱玲》 ) 。 《传奇》 中的都市 女性缺乏的是健全而积极的人格特质, 无法构建新生活, 是因 为她们身上的桎梏, 这桎梏有社会因素, 但积习而成的心里弱 点却是悲剧的内因。 三、 永远地追寻者——女性生存价值的思索 张爱玲对女性意识进行自审, 于致力于揭示 “国民性” 弱 点的鲁迅先生有着传承关系, 张爱玲延承了鲁迅先生对 “国民 性弱点” 尤其是女性自身弱点的批判传统。鲁迅笔下的人物 可以用 “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 来形容, 而爱玲对自己小说中的 人物却也是爱之深, 恨之切。 《传奇》 中的女性形象尽管其教 养、 背景和生活经历都个有所异, 但她们的灵魂却都深深浸泽 者女奴意识。 于是有人言 “鲁迅之后有她, 她是一个伟大的寻求者” 。 她寻的是女奴时代谢幕后, 女性角色的归宿所在, 女性若没有 对其奴性心里依赖性, 自卑感等心里痼疾的自觉反叛, 任何社 会的解放也不能达到女性真正意义的解放。女性人格的独 立, 不仅需要经济的独立、 社会的解放, 更需要对千百年来形 成的女性意识的重建。自信、 自尊、 自立、 自强应该是女性意 识的新内涵, 也是女性生存价值的所在。
艺 术 殿 堂
永远的追寻者
——谈张爱玲作品对女性意识的批判与自审
◎李 倩
(安徽新华学院人文艺术学院 安徽・合肥 230080)
摘 要 张爱玲是具有成熟女性意识的现代作家。在其作品中, 不仅关注女性悲苦命运, 而且将笔触深入到女性内心深 处, 以女性视角去观察、 体验和判断。对女性自身的精神弱点作严厉的批判与自省, 并思考女性存在的意义。女性只有自 尊、 自爱、 自省、 反叛传统坚守自我人格, 才能成为自由自在的女性优美的存在。 关键词 女性意识 张爱玲 自审
参考文献: [1] 倪丽珊. 张爱玲小说的女性视域及审视 .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5. [2]陈涛.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悲剧命运探析.中州大学学报,2006. [3]姜欣.论张爱玲文学创作中的女性意识.云南社会科学.
154
2009 年第
6期
安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