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应用文 曾国藩读后感-精品

应用文 曾国藩读后感-精品

曾国藩读后感
曾国藩的大才就不用多说了。

难得的是,他有自知之明。

当世之人,夸其德近孔孟,
文如韩欧,武比郭李,勋过裴王。

其确有自知之明,仅知人识人是他的过人之处,其
它方面虽非常人可比,但也非绝世之才。

石达开评价他,谓曾文正公虽不以善战名,
而能识拔贤将,规画精严,无间可寻,大帅如此,实起事以来所未觏也。

曾自己也确
知此事。

但以我看,其实最难得的是认清自己,了解自己的能力所在。

能力所长处,可以尽展
所能,能力不及处,潜心学习。

长处不自喜,短处不自卑。

扬长避短,才是正途。

到我自己,我就没有清醒认识自己这份长处。

常为完成一件事情信心膨胀,又常为完
不成一件事情惭愧不已。

这是因为我不知道自己的能力到了何种地步。

具体到某事,
是否自己能力所及,并不清楚的认识。

然而认真仔细想想,也许我根本没什么长处。

分析事情背后的能力,或者强于普通人少许,然而此能力必有深厚的知识作背景,这
又是我所欠缺。

今后应当从此处着力,完善自己。

我的短处太多,无法一一尽举。


是遇事无法坚持是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今后当记录下所有未完之事,一一解析原因,
当以自省。

最严重的问题是,遇到喜欢看到别人的不足,很难看到别人的长处。

影子说过我好几
回了,也尽量注意,而且我也知道曾国藩成功之处,即在于认清别人的长短处,发挥
别人长处,不求全责备。

但却做不到,认不清是一个问题,态度是另一个问题。

自己
不再年轻了,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今后的事情很难有所成。

最近一段时间在读曾国藩,感悟蛮多,和大家分享一些内容。

曾国藩受唐鉴的启迪,一生中强调静字,他平日里坚持每日自省,就是给自己一个可
以清静下来的时间和空间自查己身,并强调说老庄,管子,佛家皆提到如此,一定是
有道理的。

记得以前看蒋介石传时,蒋先生也是如此,他每日给自己定了一个功德格,记录下每天所做所想的点滴,并从中反省,几十年如此从不间断。

曾国藩的两句话我十分欣赏,含雄奇于淡远之中,含刚强于柔弱之中。

以柔克刚是老
庄的精神,但几千年来能发挥地淋漓尽致,曾老他也可以算是首屈可指的了。

做人做
事万不可太过锋芒毕露,也不可过于强硬,否则在如今这个社会会让自己举步维艰;
同样也不能太过软弱,一味退让,让对方总是有机可乘,自个儿把自个儿逼到悬崖边上。

曾国藩在识人方面也是很有心得的。

他的很多门徒如李鸿章,左宗棠,彭玉麟等都是
后来鼎鼎大名的人物,这与曾老先生这个伯乐是分不开的。

他那九弟在招募湘勇的时候,曾国藩送给他兄弟几句话,道出了识人的要诀: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
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寥寥数语,放在现在来看,可能很多人会像我一样觉得这种识人之术只可意会,很难言传。

一、此人为学严谨,虽为高官仍读书写文,人生也要不断的学习才能进步。

二、此人在穆,肃等人的帮助下成逐步走上仕途,并度过小人的诽谤,轨扎。

所以那怕是再有才的人也需要别人的提拨,别人的帮助。

任何时代,不论是官场还是职场,总是会有为了一已私利的小人。

最重要的是不在乎小人说什么,也不是不去管,而是向上司及朋友澄清,清者自清。

三、相术仍有一定的道理,已看完冰鉴一书,不过没有入门。

四、大多数人都知道谨言慬行,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到。

五、做人并不能做左宗堂那样持才傲物,而是平和。

六、李鸿章之所以是能出头,是因为他是查人所想,按想行事。

一个人如果不能做到查言观色,知人,那与木头有何区别,庸人而已。

志在尽忠以忠酬志
《曾国藩》读后感
读史可以正言行,可以明志理,可以知兴替。

一部《曾国藩》,不仅是曾氏家族兴起的历史,亦是大清王朝由盛至衰的历史,亦是太平军灭亡的历史,亦是中国封建社会兴起洋务的历史。

一百三十万字,不仅是曾国藩一生的记录,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官吏制度的描述,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礼教的展示,也是一场关于忠与义的讨论!
有这样一句话,叫“当官要读《曾国藩》,经商要读《胡雪岩》”,中国有多少包括毛泽东、蒋介石在内的政治家、政客都把《曾国藩》作为官场的圣经啊!同时也把曾国藩本人当作中国官场的教父!的确,从一个普通的湘乡子弟,走到官居一品的大学士,曾国藩是一个仕途上的成功者,他的挺,他的忠,他的严,他的谨,也的确为中国封建社会官僚之极,也正因此他才能坐到中国封建官位之极!
但是,通读《曾国藩》之后,我觉得,与其说曾国藩是中国居官者之典范,不如说他是中国文人之楷模!
此话题暂且停住,先回顾一下曾国藩的一生,从道光年间中进士、点翰林,到咸丰年间办团练、打太平军,再到同治年间于天津、办教案,曾国藩的一生可谓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却时刻以尽忠报国为己任,以兴我中华为志愿,应算得上三朝忠臣、重臣了。

回顾曾国藩的一生,主要功绩应是灭太平军、兴办洋务两件。

几进几出,几起几落,曾国藩由翰林到湘军统帅,从当初的几千湘勇发展到后来
有强大水师的十万湘军,转战湘、皖、川、鄂、苏数省,终将已建国立都的太平军剿灭。

受命于临危,武将改于文职,十七年的军旅生涯是曾国藩封侯拜相的主要功绩。

于封建制度下倡师夷,于传统观念中办洋务,无疑,曾国藩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兴
办洋务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也是封建中国打开国门接受西方先进技术的奠基人之一,
能意识到封建中国的落后,闭关锁国的弊端以及西方科技的先进,能够意识到师夷长
技以制夷的重要性,并付之于行动,且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对于一个封建社会的进士,从小接受孔孟思想教育的清朝大学士,是难能可贵的,这无疑是曾国藩的又一大功绩。

此外,曾国藩还能够认识到科举考试的弊端,清廷的腐化,都是曾国藩长于他人的、值得一书的成就。

然而,历史上,于天津教案一事,却给予了曾国藩完全的否定,弑己民,悦洋人,让国人对他饱含怨恨,视之为卖国贼,然而,于《曾国藩》一书中,我可以看到曾的
无奈,曾的考虑,曾的选择,他的做法实在是为大局考虑,一旦随了清议,后果会是
怎样,有谁可以知道呢?又有谁可以对这后果负责呢?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曾国藩》这部书的作者是站在曾的角度上去考虑这件事的,或者是以作者的了解、以作者
的态度去考虑这件事,亦或可以说作者就是完全想给曾国藩以肯定,总之,无论如何,完全否定是坚决不可取的!是主观的!
于裁湘军、杀韦俊几件事上,曾国藩亦颇遭非议,然而,这些亦不是透过现象看
本质的。

功过是非,只凭表面事实是不能给予正确评价的,况且,于历史,于人物,谁又
能说得清哪个是哪个非呢?以史鉴今,仅此耳!
“当官要读《曾国藩》”,这句话,我亦不能完全接受,与其说曾国藩游刃于官场,不如说曾国藩慎独于私室;与其说曾国藩走向了封建社会官位的顶峰,不如说曾
国藩达到了中国文人的极致!
看《曾国藩》,不难发现,曾国藩之所以能得以汉大学士受皇上赐酒的殊荣,确
有他为官的一些手段、思想,然归之根本,应为两条,一曰看人用人,一曰谨言慎行。

纵观诸历史人物,善用人有几人可过曾者,严律己又有几人能过曾者?言必思之,行
必省之,私室而不妄议,独处而不变习,于天命之年尚习字读书,古稀之岁亦批文指示,能如此者,史能有几人?有不用之理乎?
学而优则仕,这是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所逐渐形成的对文人的定位。

于七十年风
雨人生中,曾国藩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文人所有的特点,考科举,中进士,点翰林,
走仕途,以文报国,这就是中国传统文人身上的独有的根本的特点,几进几出,招之
即来,挥之即去,一片忠心,剿除内匪,兴办洋务,曾国藩时刻以定我朝廷、兴我中
华为己任,这恰恰是他的中国文人思想在支持,而他也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思曾之一生,惟八字耳:
志在尽忠,以忠酬志
2019年04月15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