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读后感
曾国藩的大才就不用多说了。
难得的是,他有自知之明。
当世之人,夸其德近孔孟,
文如韩欧,武比郭李,勋过裴王。
其确有自知之明,仅知人识人是他的过人之处,其
它方面虽非常人可比,但也非绝世之才。
石达开评价他,谓曾文正公虽不以善战名,
而能识拔贤将,规画精严,无间可寻,大帅如此,实起事以来所未觏也。
曾自己也确
知此事。
但以我看,其实最难得的是认清自己,了解自己的能力所在。
能力所长处,可以尽展
所能,能力不及处,潜心学习。
长处不自喜,短处不自卑。
扬长避短,才是正途。
到我自己,我就没有清醒认识自己这份长处。
常为完成一件事情信心膨胀,又常为完
不成一件事情惭愧不已。
这是因为我不知道自己的能力到了何种地步。
具体到某事,
是否自己能力所及,并不清楚的认识。
然而认真仔细想想,也许我根本没什么长处。
分析事情背后的能力,或者强于普通人少许,然而此能力必有深厚的知识作背景,这
又是我所欠缺。
今后应当从此处着力,完善自己。
我的短处太多,无法一一尽举。
凡
是遇事无法坚持是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今后当记录下所有未完之事,一一解析原因,
当以自省。
最严重的问题是,遇到喜欢看到别人的不足,很难看到别人的长处。
影子说过我好几
回了,也尽量注意,而且我也知道曾国藩成功之处,即在于认清别人的长短处,发挥
别人长处,不求全责备。
但却做不到,认不清是一个问题,态度是另一个问题。
自己
不再年轻了,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今后的事情很难有所成。
最近一段时间在读曾国藩,感悟蛮多,和大家分享一些内容。
曾国藩受唐鉴的启迪,一生中强调静字,他平日里坚持每日自省,就是给自己一个可
以清静下来的时间和空间自查己身,并强调说老庄,管子,佛家皆提到如此,一定是
有道理的。
记得以前看蒋介石传时,蒋先生也是如此,他每日给自己定了一个功德格,记录下每天所做所想的点滴,并从中反省,几十年如此从不间断。
曾国藩的两句话我十分欣赏,含雄奇于淡远之中,含刚强于柔弱之中。
以柔克刚是老
庄的精神,但几千年来能发挥地淋漓尽致,曾老他也可以算是首屈可指的了。
做人做
事万不可太过锋芒毕露,也不可过于强硬,否则在如今这个社会会让自己举步维艰;
同样也不能太过软弱,一味退让,让对方总是有机可乘,自个儿把自个儿逼到悬崖边上。
曾国藩在识人方面也是很有心得的。
他的很多门徒如李鸿章,左宗棠,彭玉麟等都是
后来鼎鼎大名的人物,这与曾老先生这个伯乐是分不开的。
他那九弟在招募湘勇的时候,曾国藩送给他兄弟几句话,道出了识人的要诀: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
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寥寥数语,放在现在来看,可能很多人会像我一样觉得这种识人之术只可意会,很难言传。
一、此人为学严谨,虽为高官仍读书写文,人生也要不断的学习才能进步。
二、此人在穆,肃等人的帮助下成逐步走上仕途,并度过小人的诽谤,轨扎。
所以那怕是再有才的人也需要别人的提拨,别人的帮助。
任何时代,不论是官场还是职场,总是会有为了一已私利的小人。
最重要的是不在乎小人说什么,也不是不去管,而是向上司及朋友澄清,清者自清。
三、相术仍有一定的道理,已看完冰鉴一书,不过没有入门。
四、大多数人都知道谨言慬行,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到。
五、做人并不能做左宗堂那样持才傲物,而是平和。
六、李鸿章之所以是能出头,是因为他是查人所想,按想行事。
一个人如果不能做到查言观色,知人,那与木头有何区别,庸人而已。
志在尽忠以忠酬志
《曾国藩》读后感
读史可以正言行,可以明志理,可以知兴替。
一部《曾国藩》,不仅是曾氏家族兴起的历史,亦是大清王朝由盛至衰的历史,亦是太平军灭亡的历史,亦是中国封建社会兴起洋务的历史。
一百三十万字,不仅是曾国藩一生的记录,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官吏制度的描述,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礼教的展示,也是一场关于忠与义的讨论!
有这样一句话,叫“当官要读《曾国藩》,经商要读《胡雪岩》”,中国有多少包括毛泽东、蒋介石在内的政治家、政客都把《曾国藩》作为官场的圣经啊!同时也把曾国藩本人当作中国官场的教父!的确,从一个普通的湘乡子弟,走到官居一品的大学士,曾国藩是一个仕途上的成功者,他的挺,他的忠,他的严,他的谨,也的确为中国封建社会官僚之极,也正因此他才能坐到中国封建官位之极!
但是,通读《曾国藩》之后,我觉得,与其说曾国藩是中国居官者之典范,不如说他是中国文人之楷模!
此话题暂且停住,先回顾一下曾国藩的一生,从道光年间中进士、点翰林,到咸丰年间办团练、打太平军,再到同治年间于天津、办教案,曾国藩的一生可谓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却时刻以尽忠报国为己任,以兴我中华为志愿,应算得上三朝忠臣、重臣了。
回顾曾国藩的一生,主要功绩应是灭太平军、兴办洋务两件。
几进几出,几起几落,曾国藩由翰林到湘军统帅,从当初的几千湘勇发展到后来
有强大水师的十万湘军,转战湘、皖、川、鄂、苏数省,终将已建国立都的太平军剿灭。
受命于临危,武将改于文职,十七年的军旅生涯是曾国藩封侯拜相的主要功绩。
于封建制度下倡师夷,于传统观念中办洋务,无疑,曾国藩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兴
办洋务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也是封建中国打开国门接受西方先进技术的奠基人之一,
能意识到封建中国的落后,闭关锁国的弊端以及西方科技的先进,能够意识到师夷长
技以制夷的重要性,并付之于行动,且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对于一个封建社会的进士,从小接受孔孟思想教育的清朝大学士,是难能可贵的,这无疑是曾国藩的又一大功绩。
此外,曾国藩还能够认识到科举考试的弊端,清廷的腐化,都是曾国藩长于他人的、值得一书的成就。
然而,历史上,于天津教案一事,却给予了曾国藩完全的否定,弑己民,悦洋人,让国人对他饱含怨恨,视之为卖国贼,然而,于《曾国藩》一书中,我可以看到曾的
无奈,曾的考虑,曾的选择,他的做法实在是为大局考虑,一旦随了清议,后果会是
怎样,有谁可以知道呢?又有谁可以对这后果负责呢?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曾国藩》这部书的作者是站在曾的角度上去考虑这件事的,或者是以作者的了解、以作者
的态度去考虑这件事,亦或可以说作者就是完全想给曾国藩以肯定,总之,无论如何,完全否定是坚决不可取的!是主观的!
于裁湘军、杀韦俊几件事上,曾国藩亦颇遭非议,然而,这些亦不是透过现象看
本质的。
功过是非,只凭表面事实是不能给予正确评价的,况且,于历史,于人物,谁又
能说得清哪个是哪个非呢?以史鉴今,仅此耳!
“当官要读《曾国藩》”,这句话,我亦不能完全接受,与其说曾国藩游刃于官场,不如说曾国藩慎独于私室;与其说曾国藩走向了封建社会官位的顶峰,不如说曾
国藩达到了中国文人的极致!
看《曾国藩》,不难发现,曾国藩之所以能得以汉大学士受皇上赐酒的殊荣,确
有他为官的一些手段、思想,然归之根本,应为两条,一曰看人用人,一曰谨言慎行。
纵观诸历史人物,善用人有几人可过曾者,严律己又有几人能过曾者?言必思之,行
必省之,私室而不妄议,独处而不变习,于天命之年尚习字读书,古稀之岁亦批文指示,能如此者,史能有几人?有不用之理乎?
学而优则仕,这是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所逐渐形成的对文人的定位。
于七十年风
雨人生中,曾国藩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文人所有的特点,考科举,中进士,点翰林,
走仕途,以文报国,这就是中国传统文人身上的独有的根本的特点,几进几出,招之
即来,挥之即去,一片忠心,剿除内匪,兴办洋务,曾国藩时刻以定我朝廷、兴我中
华为己任,这恰恰是他的中国文人思想在支持,而他也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思曾之一生,惟八字耳:
志在尽忠,以忠酬志
2019年04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