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水树脂
21
淀粉类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方法
美国农业部北方研究中心最早开发的淀粉 类高吸水性树脂是采用接枝合成法制备的。即 先将丙烯腈接枝到淀粉等亲水性天然高分子 上,再加入强碱使氰基水解成羧酸盐和酰胺基 团。这种接枝化反应通常采用四价铈作引发 剂,反应在水溶液中进行。
22
23
用该方法制得的高吸水性树脂虽有较好的 吸水能力,但由于反应体系的粘度通常很大, 水解反应不可能十分彻底,最终产品中会残留 有毒的丙烯腈单体,故限制了它们的应用。 日本三洋化成公司采取的改进方法是将淀 粉和丙烯酸在引发剂作用下进行接枝共聚。这 种方法的单体转化率较高,残留单体仅0.4%以 下,而且无毒性。
应用领域
日常生活 婴儿一次性尿布、宇航员尿巾、 妇女卫生用品、插花材料、餐巾、手帕、绷 带、脱脂棉等。 农用保水剂,土壤改良剂 用作医疗卫生材料:外用药膏的基材、缓释 性药剂、抗血栓材料 工业吸水剂 食品工业 包装材料、保鲜材料、脱水剂、 食品增稠剂等 3
高吸水性树脂的分类
分类方法
42
(b) 聚丙烯腈水解法 将聚丙烯腈用碱水解,再用甲醛、氢氧化 铝等交联剂交联成网状结构分子,也是制备高 吸水性树脂的有效方法之一。这种方法较适用 于腈纶废丝的回收利用。 如用氢氧化铝交联腈纶废丝的皂化产物, 最终产品的吸水率为自身重量的700倍。反应 历程如下:
43
44
(c) 聚丙烯酸酯水解法 通过聚丙烯酸酯的水解引入亲水性基团是 目前制备聚丙烯酸盐系高吸水性树脂最常用的 方法。这是因为丙烯酸酯品种多样,自聚、共 聚性能都十分好,可根据不同聚合工艺制备不 同外形的树脂。用碱水解后,根据水解程度的 不同,就可得到粉末状、颗粒状甚至薄膜状的 吸水能力各异的高吸水性树脂。
NaOH
+ CH2
CH
R
CH
CH2
引发剂
COOH CH2 CH CH2
COOH CH CH2
COONa CH2 CH CH2 CH R CH CH2 CH2
COONa CH CH2 CH R CH
41
COOH CH2 CH CH2
COOH CH CH2
COONa
COONa
丙烯酸在聚合过程中由于氢键作用十分强 烈,自动加速效应严重。因此,反应后期极易 发生疑胶。故在工艺上常采用丙烯酸钠与二烯 类单体直接共聚的方法来解决聚合上的困难。 丙烯酸及其盐类是水溶性单体,若欲制得 颗粒状的高吸水性树脂,常采用有机溶剂逆向 悬浮聚合工艺。
(3) 淀粉酯(与相应纤维素衍生物的结构类似)
–乙酸酯、高级脂肪酸酯、磷酸酯、黄原酸酯、硫酸酯、硝 酸酯等。
(4) 淀粉醚(与相应纤维素衍生物的结构类似)
–羟丙基淀粉和羧甲基淀粉等。
28
淀粉衍生物的应用
29
纤维素类
30
纤维素
β-1,4
高分子直链不溶性均一多糖
纤维素胶
(改性纤维素)
31
纤维素分子易于缔合,形成多晶的纤维束 结晶区由氢键连接而成 结晶区之间由无定形区隔开 改性纤维素是水溶性胶 是一种膳食纤维,不被人体消化,不提供 热量,可作为食品配料
16
支链淀粉构象示意图
17
18
淀粉的糊化
–淀粉在水中经加热后出现膨润现象,继续加热,成 为溶液状态,这种现象称为糊化,处于这种状态的淀 粉称为-淀粉。 –加热破坏了结晶胶束区弱的氢键后,淀粉颗粒开始水 合膨胀,结晶区消失,粘度增加,双折射消失
糊化点或糊化开始温度
双折射开始消失的温度
46
(2)聚乙烯醇系 聚乙烯醇是一种水溶性高分子,分子中存 在大量活性羟基,用一定方法使其交联,并引 入电离性基团,可获得高吸水性的交联产物。 所用的交联剂有顺丁烯二酸酐、邻苯二甲酸 酐、双丙烯酰胺脂肪酸等。这些交联剂在起交 联作用的同时,引入了电离性基团,起到了一 举两得的效果。根据交联剂的不同,吸水率一 般为自身重量的700~1500倍。
149.4万吨 376.6万吨 223.6万吨
山东省 河北省 吉林省
三省占玉米淀粉总量的86%
10
淀粉的结构
淀粉是由许多葡萄糖分子脱水缩聚而成的 高分子化合物。 CH2OH
O
结构单元: D-吡喃型葡萄糖
HO OH HO
~OH
11
淀粉组成可以分为两类,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 自然淀粉中直链,支链淀粉之比一般约为1528%:72-85%,视植物种类、品种、生长时期的不 同而异。
47
用顺丁烯二酸酐交联聚乙烯醇的反应历程 如下:
48
高吸水性树脂的吸水机理
从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看,高吸水性树脂 是分子中含有亲水性基团和疏水性基团的交联 型高分子。从直观上理解,当亲水性基团与水 分子接触时,会相互作用形成各种水合状态。
49
水分子与亲水性基团中的金属离子形成 配位水合,与电负性很强的氧原子形成氢键 等。 高分子网状结构中的疏水基团因疏水作 用而易于斥向网格内侧,形成局部不溶性的 微粒状结构,使进入网格的水分子由于极性 作用而局部冻结,失去活动性,形成“伪冰” (false ice)结构。 亲水性基团和疏水性基团的这些作用, 显然都为高吸水性树脂的吸水性能作了贡献。
一些淀粉中直链和支链淀粉的含量(%) 淀粉来源 高直链淀粉 玉米 蜡质玉米 小麦 大米 马铃薯 木薯 直链淀粉 50~85 24 1 25 17 21 17 支链淀粉 15~50 76 99 75 83 79 83
直链淀粉结构
CH2OH O HO
O
1
OH O
4
CH2OH
O
OH
1 4
-1,4-苷键
24
国内的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采用Co60—γ 射线辐照玉米淀粉和土豆淀粉产生自由基,然 后在水溶液中引发接枝丙烯酰胺,也得到了吸 水率达2000倍的高吸水性淀粉树脂。 制备高吸水性树脂的淀粉主要采用玉米淀 粉和小麦淀粉,也可采用土豆、红薯和大米的 淀粉为原料,甚至有直接采用面粉为原料的。
25
淀粉改性的高吸水性树脂的优点是原料来 源丰富,产品吸水倍率较高,通常都在千倍以 上。缺点是吸水后凝胶强度低,长期保水性 差,在使用中易受细菌等微生物分解而失去吸 水、保水作用。
14
支链淀粉
CH2OH HO H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CH2OH O HO
O
1
O
1
OH O
6 4
-1,6苷键
O
OH O
OH O
CH2
HO
-1,4-苷键
15
支链淀粉
葡萄糖通过-(1,4)糖苷键连接构成主链, 支链通过 -(1,6)糖苷键与主链连接 支链淀粉分子如球状 聚合度为600~6000 ,分子量可达 107~5108 支链淀粉不可溶
a.
按产品形状分类
b. c. d.
5
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
淀粉类
6
淀粉含量:大米约80%; 小麦约70%;马铃薯约有20% 7
薏米淀粉颗粒结构
大米淀粉颗粒结构
8
中国淀粉的品种
7%
3%
3% 1%
玉米淀粉 木薯淀粉 小麦淀粉 马铃薯淀粉
86%
红薯淀粉
9
淀粉生产向主产区集中
2004年玉米主产省淀粉产量
a.
类
别
淀粉类; b. 纤维素类; 按原料来源分类 c. 合成聚合物类:聚丙烯酸盐系; 聚乙烯醇系; 聚氧乙烯系等 a. 亲水单体直接聚合; b. 疏水性单体羧甲基化; 按亲水基团引入方式分类 c. 疏水性聚合物用亲水单体接枝; d. 腈基、酯基水解
4
a. b.
按交联方法分类
c.
d.
用交联剂网状化反应; 自身交联网状化反应; 辐射交联; 在水溶性聚合物中引入疏水基团 或结晶结构 粉末状; 颗粒状; 薄片状; 纤维状
50
实验证明,由于亲水性水合作用而吸附 在高吸水性树脂中亲水基团周围的水分子层 厚度约为5×10-10~6×10-10 m,相当于 2~3个水分子的厚度。研究认为,第一层水 分子是由亲水性基团与水分子形成了配位键 或氢键的水合水,第二、三层则是水分子与 水合水形成的氢键结合层。再往外,亲水性 基团对水分子的作用力已很微弱,水分子不 再受到束缚。
37
与淀粉类高吸水性树脂相比,纤维素类的 吸水能力比较低,一般为自身重量的几百倍, 但是作为纤维素形态的吸水性树脂在一些特殊 形式的用途方面,淀粉类往往无法取代。例 如,与合成纤维混纺制作高吸水性织物,以改 善合成纤维的吸水性能。这方面的应用显然非 纤维素类莫属。
38
合成聚合物类高吸水性树脂
合成聚合物类高吸水性树脂目前主要有聚 丙烯酸盐系和聚乙烯醇系两大系列。根据所用 原料、制备工艺和亲水基团引入方式的不同, 衍生出许多品种。
45
最常用的是将丙烯酸酯与二烯类单体在分 散剂存在下进行悬浮聚合,再用碱进行部分水 解的方法。产物的吸水率为300~1000倍。 用醋酸乙烯与丙烯酸酯共聚后水解,可得 性能更好的高吸水性树脂。如用醋酸乙烯与丙 烯酸甲酯共聚后用碱皂化,产物在高吸水状态 下仍具有较高强度,对光和热的稳定性良好, 且具有优良的保水性。
39
(1)聚丙烯酸盐系 聚丙烯酸盐系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方法主 要采用丙烯酸直接聚合皂化法、聚丙烯腈水解 法和聚丙烯酸酯水解法三种工艺路线,最终产 品均为交联型结构。
40
(a) 丙烯酸直接聚合皂化法
CH2 CH COOH CH2 CH CH2 CH R CH CH2 CH2 CH CH2 CH R CH
26
变性淀粉
淀粉分子中的少量羟基被改性(酯基或醚
基),取代度DS为0.002~0.2。 酯化:酸酐、三聚磷酸钠、磷酸、三偏磷酸钠 醚化:氧化丙烷 作用:阻止链间缔合,防止沉淀,稳定化 性能变化 降低糊化温度,提高淀粉糊透明度,提高 抗老化以及冷冻-解冻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