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球裁判员培训课程
三、排球竞赛规则修改的原则与趋势
排球竞赛规则修改的原则是要保持排球运动 的特色,适应和推动排球运动的发展。排球 竞赛规则修改的趋势是:
1、保证规则的简洁。规则要简单、清晰, 手势要少而明,人们容易理解。
2、保持攻防矛盾的相对平衡。攻防平衡是 比赛精彩的重要因素。目前进攻依然超前。 因此鼓励防守,仍然是规则修改的趋势,
比赛场区的四周至少有3米宽的无障碍区,上空的 无障碍空间从地面量起至少高7米。 国际排联世界性比赛场地边线外的无障碍区至 少6米,端线外至少9米,比赛场地上空的空间 至少12.5米高。
(二)比赛场地内有几个区域?如何规定的
答:1、前场区: 每个场区各画一条距离中线的中心线3米的进攻线 (其宽度包括在内)。中线与进攻线之间为前场区。其两侧至无障 碍区终端。
三、排球竞赛规则修改的原则与趋势 四、排球竞赛规则与裁判法习题解答 五、参考书 六、课程作业
一、排球竞赛规则修改对技战术 发展的关系
排球竞赛规则是比赛双方在比赛中必须 遵循的法则,排球运动的竞技发展产生 了规则,并决定了规则的内容。规则的 存在限定了比赛的性质和形式,保证比 赛在公正、平等的条件下顺利进行。而 规则又必须不断地修改,以适应排球运 动的发展的需要,同时掌握好规则对排 球运动发展的反作用,能动地把握规则 修改,可以影响排球运动向着更理想、 更美满的目标发展。
பைடு நூலகம்
二、排球竞赛规则修改对技战术 发展的影响
早期对规则的修补,仅限于适应技战术 的发展和维护排球的特色上,取消了允 许球在网前落地一次的规定,以维护 “空中击球”“球不落地”的特点。随 着技术分化的出现,规则明确了发球和 拦网的技术概念。1921年设置中线是为 了适应扣球和拦网技术的发展。
由于进攻技术的相对超前,人们想利用 规则来加以控制,于是有了鼓励防守的 规则变化,如:1938年的允许双手拦网, 1941年规定了胸部以上身体各部位都
5、准备活动区:国际排联世界性比赛的无障碍区外的替补席远端,划 有3米×3米的准备活动区。
6、判罚区:位于各替补席之后1.5米处,长宽各1米,红色线、宽度至 少5厘米,判罚区内放两把椅子。
7、无障碍区:比赛场区的四周至少有3米宽的无障碍区,上空的无障 碍空间从地面量起至少高7米。国际排联世界性比赛场地边线外的 无障碍区至少6米,端线外至少9米,比赛场地上空的无障碍空间至 少12.5米高。
比赛 间断
第一部分 有关器材与设备方面的问题 (一)比赛场地的面积是如何规定的?
答:比赛场地包括比赛场区和无障碍区,其形状 为对称的长方形。
比赛场区为18米×9米的长方形,由边线、端线、 中线、进攻线(在每条进攻线边线两侧画五个 长15厘米、宽5厘米,并间隔20厘米的虚线,虚 线总长1.75米)和发球区短线(在两条边线的 两端,距离端线20厘米,画一条15厘米长的短 线)组成。
2、后场区:端线与进攻线(不包括线宽)之间为后场区。
3、发球区:发球区宽9米(包括发球区短线的宽度),位于端线后 (不包括端线)。两条端线后各画一条长15厘米、垂直并距离端线 20厘米的短线,两条短线之间的区域为发球区。发球区的深度延至 无障碍区的终端。
4、换人区:两条进攻线的延长线之间、记录台一侧边线外的范围。
5、有利于电视转播。规则的修改要利于电视 转播,这是为了通过电视传播媒介促进排球运 动的发展,为了向电视观众提供高质量的排球 比赛节目,也为了使排球运动成功地推向社会、 推身向市场。
四、排球竞赛规则与裁判法习 题解答
器材 与设 备
比赛参加者
比赛行为
裁判 方法
比赛 方法
延误比赛
参赛者行为
自由 防守 队员
3、维护比赛的连续性。比赛精彩与否同比赛 进行时间与中断时间之比有关。据统计排球比 赛进行时间与中断时间之比约为1:2,中断时 间过长。因此改进比赛形式,减少中断时间, 如压缩暂停、换人和成死球时间,仍是研究的 方向。
4、争取比赛时间的可控性。排球比赛以前采 用的局、分胜负制,时间难以控制。以前发球 权得分制最短的一场比赛为35分钟,最长的为 3小时35分钟,相差悬殊。这样既不利于运动 员技术水平的正常发挥,又不悦于现场观众, 更不便于电视转播,因此,现改为每球得分制, 使比赛时间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排球裁判员培训
课程介绍: 本课程介绍排球竞赛规则修改对排球技 战术发展的关系、影响和排球竞赛规则 修改的原则与趋势,按照排球竞赛规则的 章节为序,编写了近120例习题问答, 选 择教材内容注重实用性、高层次,突出 理论性、先进性。
课程内容
一、排球竞赛规则修改对技战术发展的 关系
二、排球竞赛规则修改对技战术发展的 影响
排球运动要走向社会、走向市场就离不开媒体的 传播,尤其是电视的传播。1992年,竞赛规则规定 了每局两次的一分钟技术暂停,就是适应赞助商对 播放广告的需要;又如在比赛中,电视台导演认为 刚才的一球精彩刺激,值得回味,可在适当的时间 重播这一镜头。这样,一场比赛成为观赏性极强的 高质量的演出,以取悦于电视观众,达到商业性的 目的。
可以击球等。可是,到了六、七十年进攻战术 发展迅猛,如西德的超手扣球,亚洲的快攻战 术等使拦网防守难以招架。于是有了限制进攻, 有利防守的规则变化。如:1965年的允许过网 拦网,1968年设标志杆,1976年标志杆内移和 允许拦网后击球三次。
直到80年代,人们对排球规则修改的原则进行 了反省和重新认识。对排球运动的特点和如何 保持其特点,如何促进排球排球技战术的发展, 以及如何改进比赛形式和控制比赛时间等多方 面进行讨论,并采取了积极审慎的态度对待规 则的修改。如:比赛中进攻与防守的不平衡控 制方面,主张积极鼓励防守技术的发展,而不 是消极地限制进攻技术。
1984年放宽了对第一次击球时连击的判罚,1992 年允许膝关节以上身体任何部位均可击球,1994年 身体任何部位包括脚都可以触球;还减小了球的气 压以适当降低球速,1999年采用每球得分制,2000 年增设后排自由防守队员。这些条款的修改,以利 于防守队,使比赛双方的攻防更趋平衡,以利于排 球比赛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