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15历史高考单元复习:中国近代史第一单元
2015历史高考单元复习:中国近代史第一单元
B
《南京条约》及其附件各条款的危害以及鸦片战争的影响(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变): 危害: ①割香港岛——损害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使英国建立起侵略中国的桥头堡,便 利了英国对东南沿海的控制和侵略; ②赔款2100万元,开了西方列强向中国勒索赔款的先(恶)例,加重了中国人民的 负担; ③五口通商,使中国东南沿海门户洞开,便利了列强对华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破 坏了中国的贸易主权,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 商品销售市场; ④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使中国海关失去了保护民族经济发展的作用, 而成为了列强对华进行经济侵略的工具; ⑤片面的最惠国待遇,便利了列强扩大在华的侵略权益; ⑥领事裁判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⑦准许外国人在通商口岸租地造屋、永久居住,为列强在华建立“租界”提供了口实 也损害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同时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第一单元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时期 (19世纪40-60年代)
美国历史学家写道:“想像一下,哥伦比亚麦德林可卡因垄断集团成功发动一起对 美国的军事袭击,迫使其允许可卡因合法化,还须支付巨额战争赔款——这幅场 景当然荒谬绝伦,但类似的事件在19世纪的中国确曾发生过。”“类似的事件”是指 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甲午战争 C.中法战争 D.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及中国战败的8年
英国输华总值
1820年
1827年
中国输英总值
1831年
罂粟花
罂粟果
鸦片
40200箱 35445箱
吸毒人数:200万/35年 掠夺白银:3—4亿元/40年 12576箱
20331箱
7889箱 4000箱
1799年 英国输入中国鸦片激增表
1839年
“竹枪一支,打得妻离子散, 未闻炮声震地; 铜灯半盏,烧尽田地房廊, 不见烟火冲天。”
B
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 自不得提书‘夷’字。”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 B.“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 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 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B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是近 代中国农民阶级描绘的理想社会蓝图。对这一方案的评述,正确的是 A.调动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B.表达了反抗列强侵略的诉求 C.提出了建设近代化国家的设想 D.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愿望
D
太平天国运动的时代新特点: 反封建的同时也反侵略; 受到西方的一定影响,其领导人主张向西方学习; 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在国际上属于亚洲革命风暴的重要组成部分。
《天朝田亩制度》的产生根源及其评价: 根源: 鸦片战争后人民深受双重压迫,负担沉重——社会根源; “等贵贱,均贫富”一直是历代农民起义的奋斗目标——历史根源;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阶级根源。 评价: 具有革命性(继承和发展历代农民的斗争精神,明确主张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 有制,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借用西方宗教中的平等思想,冲击了传统的 封建礼教、纲常和清王朝的社会政治经济秩序); 具有空想性(经济上的绝对平均主义无法实现;政治上的平等随着太平天国政 权的封建等级化而成为泡影)和落后性(追求封建的小农经济社会违背了历史 发展潮流;绝对平均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其革命缺乏先进的政治、经济、思 想基础,必然使革命潜伏着内部的隐患和失败的危机)。
B
B
洪仁玕与林则徐、魏源思想的异同: 相同: 都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反对外来侵略,具有进步性和爱国性, 但都未付诸实践,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 不同: ①洪仁玕主张学习西方的制度,发展资本主义,而林则徐、魏源只 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而不学制度,并以此来维护封建统治; ②洪仁玕主张中外平等往来,而林则徐、魏源则认为中外对立; ③洪仁玕主张学习西方的目的是振兴太平天国,最终推翻清朝的统 治,而林则徐、魏源的目的是维护清朝的统治。
C
A
第一次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侵略战争,中国进行的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但最 终以英国获胜,中国失败而告终。这反映了①社会制度先进与否是决定战争胜负 的条件之一 ②战争的性质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惟一因素③英勇无畏的精神不能完 全抵抗先进的军事技术④战争结局与战前指导直接有关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④ D.②③
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的理由
项目 继续 目的相同 鸦片战争 打开中国市场 第二次鸦片战争
性质相同
手段相同 影响相似 扩大 侵略国家 侵略时间
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战争手段 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英国 1840——1842年 英法联军 1856——1860年
侵略区域
战争影响
林则徐与魏源的主张及评价
林则徐 背景 派别 目的 主张 活动 意义 局限性 魏源
林则徐 背景
魏源
① 鸦片战争前夕,清朝君臣闭关自守,愚昧无知; ② 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加紧对外扩张; ③ 先进中国人在鸦片战争中被西方洋枪洋炮惊醒,萌发 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地主阶级抵抗派 抵抗西方列强侵略 师夷长技以制夷
太平天国衰落时期
发展资本主义私有制 符合历史发展方向
群众基 础
特点
满足了农民的利益要求,因 而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具有鲜明的反封建色彩和绝
没有反映农民迫切的土地要求, 不可能得到农民的拥护
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
史学家认为:“魏源的思想虽不够充分,但却十分可贵,朝这个方 向走下去,一定能上道。”据这种观点判断,太平天国运动朝“这 个方向走下去”的表现是 A.制定《天朝田亩制度》 B.提出《资政新篇》 C.创立拜上帝教 D永安封王建制 《天朝田亩制度》中规定生产者“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 谷外,余则归国库”,由国家统一支配,甚至连鸡狗等禽畜也不例 外。这实质上表明太平天国 A.试图保持社会的公正无差 B.实行绝对平均主义 C.安排一切经济和社会生产活动 D.彻底消灭人们的私有观念
法国对华远征军的一名翻译官曾对两个“联合的民族”在抢掠方面的“特点”进行 对比:法国人毫无章法,甚至是一种无政府状态;而英国人则是有组织有安排, 有条不紊。该行径发生于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天津条约》内容的危害: ①外国公使进京,便利了列强对清政府进行控制和监视,使清朝中央政府开始 走向半殖民地化; ②增开商埠,使列强的侵略势力扩大到整个沿海地区并深入到内地; ③外国兵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破坏中国的内河航运权; ④外国人可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便利了列强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 ⑤赔款,增加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北京条约》内容的危害: ①增开天津为商埠,使列强的侵略势力深入到了清政府统治的心脏地带; ②割九龙半岛给英国,进一步增强了英国在香港的殖民侵略势力; ③准许华工出国,便利了列强掠夺中国的劳动力; ④增加赔款,进一步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阅读以下当时人对某一著述的评论:评论一:“百年喜读樽前兆,万里惊看海外文”; 评论二:“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评论三:“欲制夷患,比筹夷情 尤为有用之书”。据上述评论推断此书应该是 A.《海国图志》 B.《资政新篇》 C.《天演论》 D.《变法通议》
A
鸦片战争中萌发的新思想“新”在何处? ①冲破了传统封建思想的束缚,“开眼看世界”。 ②抛弃了陈腐观念,承认西方的先进,主张“师夷长技”,引导人们注意世界 形势的变化。 ③首开“向西方学习”之道,对后世思想家产生了重大影响。 鸦片战争后中国各种政治力量对时局变化的态度及其原因: 地主阶级 清政府,一方面由抵抗到妥协求和,另一方面顽固地坚持旧的传统, 拒绝任何改革
沿海区域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深
深入到内地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加
《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异同点 《天朝田亩制度》 相同点 性质 结果 农民阶级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都没有付诸于实施
《资政新篇》
不同点
产生背 景
经济主 张 代表趋 势
太平天国强盛时期
企图在小生产者的自然经济 基础上消灭私有制 不符合历史潮流
影响: 政治: ① 社会性质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 革命任务变化:由反封建变为反侵略和反封建的双重革命任务; ③ 革命性质变化: 中国从此进入了民主革命时期。 经济: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逐步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 产地;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思想: 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
材料一 1843—1844年,中英《南京条约》规定的五处通商口岸相继开放,洋货 涌入中国市场。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洋货“充积于厦口”。洋纱、洋布、洋棉“其 质即美,其价复廉”,因此,“江浙之布不复畅销”“闵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 江苏松江、太仓一带原是中国手工棉纺织中心,素有“衣被天下”的盛名。鸦片战争 以后,由于洋布畅销,“松太布市消减大半”。东南沿海许多以纺织业为业的乡村, 已无棉可纺,无布可织。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 材料二 洋商还从中国收购大量农、副、土特产品,其中以丝、茶为大宗。中国丝、 茶大量出口贸易,刺激了丝、茶生产的发展。洋商操纵着中国丝、茶的出口贸易, 使中国丝、茶服从于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需要,日趋商品化。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中 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瓦解着自然经济。 ①、概括材料一、二分别反映的现象。 材料一: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 材料二:农产品日益商品化 ②、归纳两段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实质问题?产生了什么影响? 实质问题: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影响: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提供了条件; 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附庸
派别 目的 主张
活动
设立驿馆,翻译外国书报刊, 《各国律例》; 编译《四洲志》(近代中国第 一步系统介绍西方的地理志)
编写《海国图志》 (介绍西方最详实的历史地 理专著)
意义 局限性
启迪人们挣脱闭关,重新认识世界,探索救国道路,迈出了近代 中国学习西方的第一步。 从“师夷”的内容看:停留在技术层面,未涉及到变革封建制度。 从“救亡”途径上看:局限于著书立说,未付诸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