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组织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小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自制力较差。
他们的注意力最长只能坚持20分钟左右,时间长了大脑就会出现阶段性疲劳。
如果不能科学合理地组织教学,一味地教师讲、学生听,将会使他们的学习兴趣荡然无存,课堂上无精打采,注意力分散,课堂效率低下。
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科学合理地组织教学,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强学生上课认真听讲、专心学习的好习惯养成,提高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一、“开课”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一般在新课导入时,教师设置悬念,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认知兴趣。
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可使学生对不了解的事物产生新奇感和兴奋感,驱使他们积极进取、主动思考。
如在教学《匆匆》这一课时,可以这样引导:同学们今年有多大了?是啊,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已经有十三年了,在不经意中你们已经度过了五千多个日子。
日子走远了然而它是怎么溜走的呢,我们却一点都没有觉察到,相信从课文中我们会找到满意的答案……让学生带着疑问和感慨去学习课文,效果难道还不明显么?
再如《七颗钻石》一课的新课导入时我采用故事引入:听说大家喜欢听故事。
大家想不想听?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
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罐走出家门为生
病的母亲去找水,累的倒在草地上睡着了。
当他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一看,罐子竟然装满了水。
多么意外的收获呀!假如你就是故事中的小姑娘,你会怎样做?(生答、师评价)真是个有爱心的好孩子。
那故事中的小姑娘是怎样做的你想知道吗?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童话故事《七颗钻石》去看看故事中的小姑娘究竟是怎样做的?板书课题。
这样的导入新课,学生由不愿学到自愿学,由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求学,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把握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最佳时间
教育心理学对儿童的研究表明:7-10岁的儿童连续注意约在20分钟,10-12岁儿童连续注意约在25分钟。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紧扣连续注意的最佳时间。
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
三、重视课前三分钟,唤起学生的注意力
在一节课的开始,学生的兴奋点有时还停留在上节课的内容或课间所从事的活动中。
能否把学生由“课下”引到“课上”,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一堂课的成败。
因此,为了将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和活动之中,使学生的思维尽快达到最佳水平,可结合教学学科的学习特点,在课前三分钟采用“借助媒体,创设情景”的方法,让学生对所学材料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其达到“好知”“乐知”。
一是音乐引入,如在教学《梅花魂》一课时,可以播放歌曲《我
的中国心》让学生从音乐中去感受海外华侨的一片赤子之心,然后再去把握课文的主旨,就水到渠成了。
二是图片引入,如:在教学《三克镭》时,先展示居里夫人的照片,再作以简介:照片上的她曾成功的提炼出了新元素镭,曾两次获得了诺贝尔奖,她就是波兰著名的科学家居里夫人。
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目的。
三是录像引入,音像资料以它独到的音画功能登上了我们的教学舞台,为我们的语文课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是学生最喜欢的教学媒介。
在教授《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等故事情型课时,我先播放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录象,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又能使学生对课文内容作大致了解,带着这种高度热情去学习课文能起到化难为易的作用。
四、科学设计教学流程,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讲
学生有了注意力,是否持久,关键看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科学。
因为学习过程本身是一项复杂、艰苦的脑力劳动,在这个劳动过程中,很可能遭受到挫折和失败,感到苦恼因而降低课堂注意力。
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精心挑选教学内容,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教学素材,尽量为学生创造运用知识进行实践操作的机会。
适当分散教学难点,合理安排教学节奏,做到主次分明。
五、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集中注意力的信心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让每个学生不断得到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集中注意力的
信心。
例如:在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听课后,设计一些趣味性强的、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练习题,并运用评价的激励作用,让学生体验到这是他自己集中注意力听课的结果。
对于那些有进步的学生的作业,老师可以加上激励性的语言。
六、运用小组合作,增强学生群体注意力
心理学家马斯洛在《成长心理学》中指出:学生与生俱有内发的成长潜力,不需要教师刻意教导。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设置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小组合作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自由选择,自行决定,他们自会学到所需要的知识。
注意力薄弱的学生受到了“群众”的激励和督促,听课的注意力也会迅速增强起来。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就是要让儿童形成、确立并且保持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使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活动的自豪感。
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
提高课堂效率的途径是很多的,最关键的是要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注意力。
只要课堂是有序的,学生学习是乐意的,教学是合理的,学生的课堂注意力的培养就可以良性规范和增强,课堂教学也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责任编辑刘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