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学经典习题全部收录

国学经典习题全部收录

国学经典多项选择1 (B)和(C)开创了清初经学致用的学风。

A.王夫之B.顾炎武C.黄宗羲D.康有为2 “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韩愈《进学解》)也就是说“勤”要做到(BCD)A.善于思考B.手勤C.口勤D.脑勤3 《传习录》记录了王守仁精湛的教学艺术,正确的是(ABD)。

A.量力而精B.因材施教C.知行合一D.学贵自得4 《大学》强调的是(ABCD)的统一。

A.知B.情C.意D.行5 《学记》总结了长期教育、教学中的经验教训后概括出的“豫时孙摩”原则包括(ABCD)A.预防B.适时C.顺序D.观摩6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ABCD).A.审问之B.慎思之C.明辨之D.笃行之7 关于家庭教育,颜之推的主张是(ABCD)A.尽早施教,严格教育B.注重环境习染C.处理好家庭关系D.重视家庭的语言教育和注重道德教育8 关于师德师风,黄宗羲对老师提出了哪些要求(ABC)A.真才实学B.品行端正C.身体力行D.不干预政治9 关于学习态度和方法,颜之推提倡(ABCD)A.虚心务实B.博习广见C.勤勉惜时D.相互切磋10 韩愈不仅是一位着名的教育思想家,也是一位有丰富经验的教育实践家。

其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ACD)等着作中。

A.《师说》B.《张中丞传后叙》C.《进学解》D.《原毁》11 韩愈关于教与学的主要观点是(ABC)A.勤学致知B.广泛涉猎,刻苦钻研C.不计毁誉,勤于治学D.讨论辩难12 君王要怎样做才能使国家的根本明显?(ABCD)A.很谨慎地对待奉承天意之事B.用修明的教育感化人民C.辨证法度是否适宜,区别上下使有秩序D.以上都正确13 孔子的教学内容包括(BCD)三个部分。

A.生产劳动B.道德教育C.文化知识D.技能技巧培养14 乐得到推行了,有什么样的作用?(ABC)A.耳聪目明B.血气和平C.移风易俗D.以欲忘道15 乐得到推行了,有什么样的作用?(ABC)A.耳聪目明B.血气和平C.移风易俗D.以欲忘道16 梁启超主办过的刊物有(ABCD)A.《时务报》B.《清议报》C.《新民报》D.《新小说》17 伦理道德是(AB)A.政治的核心B.教育的根本C.社会的风气D.教育的过程18 孟子的教育内容是(AB)A.人伦教育B.道德教育C.权术教育D.法律教育19 孟子施教的目标是培养(ABCD)的君子。

A.明人伦B.修身齐家C.治国D.平天下20 明清三大学者是(ABC)A.黄宗羲B.顾炎武C.王夫之D.张之洞21 明清三大学者是(ABC)A.黄宗羲B.顾炎武C.王夫之D.张之洞22 入选四书的儒家经典有()A.《孟子》B.《论语》C.《学记》D.《荀子》23 入选四书的儒家经典有(AB)A.《孟子》B.《论语》C.《学记》D.《荀子》24 天下的道理除了君臣关系之理,还有(ABCD)。

A.父子关系之理B.夫妇关系之理B.兄弟关系之理C.朋友交往之理25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主要有(ABCD)A.论性与习B.论学与思C.论知与行D.论教与学26 王夫之的着作有(AB)A.《习性诸论》B.《书院》C.《学校》D.《取士上》27 下列话语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的有(BC)A.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B.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D.学不躐等28 下列话语体现了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的有(AD)A.不陵节而施B.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D.学不躐等29 下列哪些是对王夫之的称呼(AC)A.船山先生B.梨洲先生C.一壶道人D.饮冰室主人30 下列语句出自《习性诸论》的有(ABCD)A.习成而性与成也B.学非有碍于思C.行可兼知D.善教者必有善学者31 下面哪些表现音乐的道理与政治相通(ABCD)A.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B.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C.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D.以上都对32 荀子把教师提高到与(ABCE)同等的地位。

A.天B.地C.君D.神E.亲33 荀子的教学思想主要包括(ABCD)A.注重“积”“渐”B.闻、见、知、行结合C.“虚壹而静”,专心有恒D.解蔽救偏,兼陈中衡34 研究乐可以提高内心修养,可以产生(ABCD)之心A.平易B.正直C.慈爱D.诚信35 以下哪些是黄宗羲的教育思想(ABCD)A.力学致知B.学贵适用C.学贵独创D.穷经经士36 以下哪些言论是孔子讲学的内容(ABC)A.为政以德B.以礼治国C.有教无类D.事异则备变37 以下属于黄宗羲的着作有(ABC)A.《学校》B.《取士上》C.《广师说》D.《书院》38 用来实行天下通理的天下通德有(ABC)。

A.智慧B.仁爱C.勇敢D.道义39 在《对贤良策》中,董仲舒主要针对文教政策提出了以下哪三点建议?(ABC)A.罢百家以尊儒;B.立大学以养士;C.行贡举以选士;D.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40 在《颜氏家训》中,颜之推宣扬性三品说,“三品”指(BCD)A.上中下三等人B.上智之人C.下愚之人D.中庸之人41 朱熹把一个人的教育分为(AD)A.小学B.中学C.幼稚园D.大学42 朱熹在长期的大学教育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成功的教学原则(ABCD)。

A.自动和适时的启发B.勇猛奋发和温故时习C.教人有序不可说等D.笃行、博学与专精结合43 朱熹总结出六条“朱子读书法”。

分别是(ABCD)A.循序渐进,熟读深思B.虚心涵咏,切己体察C.着紧用力D.居敬持志国学经典单项选择1“人有坎壈(lǎn),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与今天提倡的(C)观点相符。

A.从小学习B.晚年学习比年轻学习更重要C.终身学习D.中年更要注重学习2、“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

”的正确解释是(B)B.人们爱孩子,很少能做到平等对待,从古到今,这种弊病一直都很多。

3(A)别号饮冰室主人,他是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A梁启超4(A)倡导了“诗界”和“小说界”革命A梁启超5(A)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A.纪B.记C.计D.既6(A)的精神贯穿在《大学》始终。

A.伦理道德教育7 (B)体现了荀子很重视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B.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8(C)的实现需要有人性的依据,故要尊重德性,发扬自己的先天的善性。

C.学习和教育9(C)不是黄宗羲的代表作A《学校》B《取士下》C《习性诸论》D《取士上》10 (C)是我国先秦时期教育思想的概括和总结。

A.《大学》B.《论语》C.《学记》D.《中庸》11 (C)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的。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B.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C.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D.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2 (D)在中国教育史上开创了与教育“内发说”截然相反的教育“外铄论”。

A.孔子B.孟子C.墨子D.荀子13 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这个回答体现出孔子(A)的治国思想。

A.取信于民.B.为政以德C.讲究礼节D、.因材施教14 A.取信于民.B.为政以德C.讲究礼节D、.因材施教15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最早出自(A)A.《论语》B.《学记》C.《四书集注》D.《孟子》16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学至于行而止矣。

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

”继承和发展了孔子讲过的(C)的关系。

A.教与学B.师与生C.学与思、学与行D.行与知17 “诚者何?不自欺、不妄之谓也”对“诚”的正确理解是(C)A.不自己欺骗自己B.不做不该做的事情C.不自己欺骗自己,不做不该做的事情D.讲信誉18 “传道、受业、解惑也”的“业”指(C)A.事业B.学业C.古人“六艺”之业D.专业知识19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

”此句说明读书的方法是(C)A.熟读B.精思C.熟读与精思D.泛观博取20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原毁》选读)其中“修”的正确解释是(D)A.修养B.修身C.养性情D.进修,求上进21 “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

”(《朱子语类》)提倡读书比较好的方法是(B)A.广闻博览B.熟读而精思C.多方汲取D.反复思考22 “凡与人言,称彼祖父母、世父母、父母及长姑,皆加尊字,自叔父母已下,则加贤字,尊卑之差也。

”说明对待不同辈行的长辈,正确的态度是(B)B.分长幼和辈行对待23 “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

”说明“风俗”传承中,卑者、幼者与尊者、长者之间的关系是(D)D.尊者长者影响卑者幼者24 “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

”从教育的角度说明(D)A.言教的重要性B.身教的重要性C.身教胜于言教D.教育者的人格魅力有利于言教25 “夫养生者先须虑祸,全身保性,有此生然后养之,勿徒养其无生也。

”与当今学校德育强调的(C)一致。

C.安全教育26 “夫虞氏之不为政久矣”中的“虞氏”指:(A)A.虞舜B.虞姬C.虞美人D.其他27 “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说明孩子的教育(C)A.应该严格B.应该慈爱C.应该严格与慈爱结合D.应该因人而异。

28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的意思是(A)A.声音B.声乐C.歌曲D.名声29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原毁》选读)其中“重”的正确解释是(B)A.重要B.严格C.以……为重D.重视30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此话意在强调成大事者,应该(B)B.磨练意志31 “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进学解》)最正确的大意是(C) C.对记事之文一定提取它的要点,对言论之编一定勾划出它深奥的意义。

32 “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译文正确的是(B)A.对记事之的人提取它的要点,对造谣者划出它深奥的意义。

B.对记事之文一定提取它的要点,对言论之编一定勾划出它深奥的意义。

C.记事情要抓主要的内容,说话要抓住玄机。

D.记事情抓要点,说话抓重点。

33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教育与(B)的关系。

A.经济B.政治C.军事D.文化34 “今有施则奢,俭则吝;如能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可矣。

”的最正确的解释是(C)C.当今常有讲施舍就成为奢侈,讲节俭就变成吝啬的情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