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璧归赵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10个,重点学习“璧”的字形和字义,理解“斋”的字义,积累“完璧归赵、完好无损、信以为真、奇珍异宝、理直气壮”这些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蔺相如说的4句话,联系上下文体会蔺相如智勇双全,以维护国家尊严为重的崇高品质。
3、学习抓住人物言行的方法复述“完璧归赵”的过程。
教学重点读好蔺相如说的4句话,联系上下文体会蔺相如智勇双全,以维护国家尊严为重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学习抓住人物言行的方法复述“完璧归赵”的过程。
教学过程一由“璧”引入,揭示课题。
1 出示各种玉器图。
师:中国有句古话叫:黄金有价,玉无价。
纯净通透、毫无瑕斑的玉在人们心目当中是无价之宝。
2 在众多的玉器中,有一种扁圆形中间有个小孔的玉器叫作“璧”,(出示图片)因为璧是玉的一种,所以它的下面有个“玉”字。
(边说边板书)3在玉中,最珍贵的就是和氏璧了,它是宝中之宝,课文中称它为“奇珍异宝。
”(出示)读好这个词。
4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美称呢?老师整理了一段资料(媒体出示):师介绍:传说,和氏璧是我国最有价值的一块璧。
据历史记载,这块璧洁白无瑕、光润晶莹,能在暗处发光,能够除去尘埃,驱邪防身,有夜光璧之称。
把它放在房中,冬暖夏凉,百步之内,蚊蝇蛇虫不侵,甚至有“得和氏璧者,得天下”的传闻。
所以当赵王得到和氏璧时欣喜若狂,把它当成赵国镇国之宝。
5围绕这块玉,历史上还有一个典故,也就是今天要学的课文的课题。
补全课题:13完璧归赵6课文中有一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叫“完璧归赵”,请打开书,快速默读找到。
(1)交流出示:“我一定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来!”对照这句句子,课题中的“完”就是“完好无损”的意思。
板书:完好无损(2)这里的“我”指谁?板书:蔺相如(指导“蔺”的字形,读好“蔺相如”的名字。
)蔺相如是课文的主人公。
(3)“一定”这个词表明了蔺相如的决心,结果如何?(4)蔺相如能从骄横跋扈的秦王手中夺回和氏璧,把它完好无损地归还赵国。
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他究竟是怎么做到的?我们一起学习课文。
二整体读文,明确复述要求,找出蔺相如说的话。
1 明确复述的要求。
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了解这个典故,不仅要自己读懂,还要讲给别人听,这就叫复述。
要复述这篇课文可以根据课文描写的特点,抓住主人公蔺相如的言行,熟读、品味。
下面就请大家默读课文,用直线画出课文中蔺相如说的话,然后轻声读一读,想想他是分别对谁说的?2 交流,出示。
指名读。
“大王放心。
如果秦国不是真心换城,我一定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来!”“这玉虽好,可是也有瑕斑。
让我指给您看。
”“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池,所以把玉要了回来。
您要是逼我,我的头颅和宝玉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和氏璧是奇珍异宝。
在我动身以前,我们大王斋戒了五天。
如果大王诚心,也应当斋戒五天。
五天以后,我再把宝玉奉上。
”3第一句是对赵王说的,后三句是对秦王说的。
(媒体字的颜色区分)三学习第一句,了解蔺相如到秦国去的原因。
1我们先来看,临行前,蔺相如是这样对赵王说的,他说——(齐读句子)2 他为什么要这样说?读读1—3节,简单说说原因,指出赵王不放心即可。
3因为赵王不放心,所以蔺相如先说——(生接),为了能让赵王真的放下心,又补充了一句——(生接)4这是蔺相如在临行前对赵王的——(诺言,承诺,保证)5试着读好这句话,要让赵王放心。
四学习后三句话,体会蔺相如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民族气节。
1 就这样蔺相如肩负着保护着镇国之宝和氏璧的重任来到秦国,按照约定献上宝玉。
(板书:献)2 小组一齐读读蔺相如对秦王说的三句话,联系上下文及秦王的表现,想想蔺相如为什么这样对秦王说。
(1)一个字都不提起,这就是——(板书:绝口不提)秦王绝口不提换城的事,可见秦王毫无诚意。
(2)玉并没有瑕斑,这是蔺相如在找借口骗回宝玉,可是和氏璧本属于赵国,这并不是真正的骗,而是“要”。
(板书:要)(3)玉上有瑕斑,即使再名贵,它的价值也要大打折扣,秦王当然不希望自己钟爱的和氏璧是一块次玉,蔺相如抓住了秦王的心理,使他相信了自己的话,这就叫——(出示)信以为真(4) 要让秦王信以为真可不容易,要注意说话的语气,试着练一练。
4 学习第二句,抓住“理直气壮”,体会蔺相如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民族气节。
(勇敢)(1)指名读句。
(2)再读,读好感叹号。
(3)蔺相如说这句话时的语气是—(出示:理直气壮)(4)“理直气壮”的意思就是理由正确、充分,因而说话气势很盛。
(出示)蔺相如究竟有什么“理”?(和氏璧本来就是赵国的镇国之宝。
)(5)(引读)道理全在蔺相如这边,理亏的是秦王,所以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自己读读,读出理直气壮的语气。
(板书:理直气壮)(6)如果秦王继续逼他,派侍卫冲上去抢,我们相信蔺相如真的会摔玉。
板书:摔而且他将献出自己的生命,真是“玉在人在,玉碎人亡”.。
(7)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还记得临行前蔺相如曾对赵王许下诺言吗,他说——(出示:齐读临行前的话)(8) 和氏璧是赵国的镇国之宝,赵王是迫不得已才答应交换的,如果真的把玉平白无故地送给秦国,赵国的颜面将会丢尽,摔玉的目的是为了护玉,护玉则是为了护国啊!看来,蔺相如想保住的不仅是这块价值连城的和氏璧,更是一个国家的尊严啊!(“摔”改“护”)从这里我们感受到他一定会用自己的生命保护国家的利益。
(9)这个场面太震撼人心了,读好这段话。
5 学习第三句话,抓住“斋戒”,体会缓兵之计。
(机智)过渡:蔺相如在大殿上就是用这样的气势,镇住了秦王。
(1)秦王爱玉心切,他怕蔺相如摔坏宝玉,于是——(板书:随手指点)(2)指名读句。
(3)蔺相如以斋戒为借口,(出示)斋戒注释:在秦王斋戒的五天里,不可以饮酒、不可以(板书:送)这是他的一个缓兵之计。
(4)引读。
五、借助板书,复述故事。
2 接着,我们试着将蔺相如和秦王斗智斗勇的过程进行复述,蔺相如的语言是重点,能不看书准备吗?3 指名一人一句。
(你是第一个蔺相如,你是??)4 谁能一个人连起来试试。
5 我们将故事完整地说给大家听,它是有语境的,接着老师和同学配合,我讲语境,在什么情况下他说这样的话,这就是复述,仔细听老师的话。
(请三位同学配合)当蔺相如来到秦国献上和氏璧之后,发现秦王绝口不提换城的事,知道他没有诚意,就找了借口对秦王说——,秦王信以为真,就把和氏璧递给了蔺相如。
巧妙地要回宝玉后,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他的气势镇住了秦王,秦王怕他真的摔坏宝玉,就随手指点了十五座城,这让蔺相如更清楚地看清秦王毫无换城的诚意,于是他又借口说——。
秦王同意了,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无损地送回了赵国。
(指相应的板书)6 同桌两人学着复述。
交流。
7 蔺相如在秦国大殿上和秦王斗智斗勇,他不畏强暴,誓死保护镇国之宝和氏璧,维护了国家的尊严,而“完璧归赵”这个成语也因此流传至今。
回去以后,让我们把这个著名的典故讲给更多人听吧!8知识链接:“负荆请罪”小故事板书设计:13 完璧归赵完好无损蔺送秦相理直气壮摔(护)随手指点如要信以为真王献绝口不提《廉颇蔺相如列传》之完璧归赵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
2、概括文中的故事情节,把握矛盾冲突,分析蔺相如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积累文言常用知识;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1、充分利用学生手头上已有的文言文学习资料,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析人物形象。
2、课前布置预习。
预习注意:①对照注解和文言文译注资料疏通文句;②按照顺序叙述本故事的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一、导入【自主学习】二、导学案“自我检测”部分。
【合作探究】三、看表演,听故事,归纳故事情节开端:秦王求璧发展:决策入琴高潮:智斗秦王结局:完璧归赵四、品读“完璧归赵”的故事,分析蔺相如如何“使不辱于诸侯”。
出使前(一)品读3——5段1、出使前,赵国情形如何?在和氏璧的去留问题上,赵国君臣难以抉择,蔺相如就是在举国求才、求贤若渴的情况下出场的,这样安排为他后文智勇双全、忠心报国做下了铺垫。
2、出使前,蔺相如是什么人?“缪贤舍人”。
缪贤一语道破,“其人勇士,有智谋”,“臣尝有罪”这一段不得不叹服蔺相如胆识过人。
3、蔺相如决策的根据是什么?达不到目的是又将采用什么办法呢?“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城不如,城请完璧归赵”蔺相如:初显胆识出使中(二)阅读6——11段1、相如从哪些地方看出秦王“无意偿城”?明确:秦国不合礼数有三:章台不是接见外臣的场所;美人不是礼待外臣的人员;左右侍从的狂喜不是尊重外臣的礼节。
蔺相如:过人的洞察力和判断力。
2、相如发现秦王“无意偿赵城”后怎么办?明确:①设计智取。
乃前(上前,名作动)曰:“壁有暇,请指示王。
”(示,给??看。
意思是:请让我指给大王看。
)②说理斗争。
相如一方面以“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来批评秦王的欺骗手段;另一方面以赵王的谦诚来批判秦王的傲慢、不讲信义。
(要求学生讲解“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这一句。
)③誓死捍卫。
相如“倚柱,怒发上冲冠”这里写出了相如的愤怒表情。
“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壁俱碎于柱矣!”以言辞表现相如的勇气。
“相如持其壁脱柱,欲以击柱。
”又以动作表现相如誓死捍卫的决心。
3、秦王“以诈佯为予赵城”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策?首先,使出缓兵之计,要秦王斋戒,设九宾礼;其次,私下派人把璧送回赵国。
蔺相如:勇敢机智、敢于献身4、归璧于赵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秦王交代的?“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①义责秦王。
义责秦王朝历来言而无信,干脆说明璧已经归赵:“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②坚明约束。
以“秦强而赵弱”的事实,说明只要“坚明约束”,“赵立奉璧来”。
③道歉请罪。
表示自己知道有罪:“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
”④提出希望。
“唯大王与群臣熟计议之”,暗示秦王杀使者不是好办法。
蔺相如:足智多谋、勇敢、不畏强暴5、秦王两次接见蔺相如有哪些不同?这对提现蔺相如的个人形象有什么作用?地点礼节第一次章台传以示美人及左右第二次廷斋五日,设九宾礼秦王恃强凛弱,间接烘托蔺相如大智大勇的个人形象。
出使后(三)、品析12—13段1、出使结果如何?“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两国僵持,进入对立状态。
“完璧归赵”,表现蔺相如的大智大勇。
五、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①直接描写(如写蔺相如的语言、动作、神态等);②间接描写(以群臣素手无策、秦王的声威、秦廷环境气氛来反衬蔺相如的镇定自如,智勇双全及非凡的外交斗争艺术。
)【拓展延伸】1、秦王的如意算盘落空了,他对大臣们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秦王的如意算盘落空了,他__________ 对大臣们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秦王的如意算盘落空了,他__________ 对大臣们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篇三:13 完璧归赵设计课题:13 完璧归赵第 1 教时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9个生字:璧、秦、氏、侍、僵、殿、颅、斋、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