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书活页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书活页


8分
7分
6分
5分
4分
3分
2
8分
7分
6分
5分
4分
3分
是否建议入围
A.建议入围
评审专家(签章) :
说明:1.本表由通讯评审专家填写,申请人不得填写。项目登记号和项目序号不填。 2.请在“评价指标”对应的“专家评分”栏选择一个分值画圈,不能漏画,也不能多画,权重仅供参 考;如建议该课题入围,请在“综合评价”栏 A 上画圈,不建议入围的不做标记。 “备注”栏可简要 填写需要说明的其他事项或不填写。本表须评审专家本人签字或盖章有效。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论证》活页
课题名称:收入差距代际传递变动趋势的实证研究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的价值和意义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只有准确把握收入差距代际传递变动趋势,才能为理论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可靠依据。衡量收入差距代际 传递的主要指标是代际收入弹性。如何测度代际收入弹性,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研究的核心问题。经济学家最 早利用最小二乘法建立线性模型估计代际收入弹性。由于数据的欠缺,20 世纪 90 年代以前的研究一般基于单 年的收入数据,Becker 和 Tomes(1979)通过估计,认为美国社会的代际收入弹性约为 0.2,是一个流动性极大 的社会。后期研究则大多采用大型代表性数据库,Solon(1992)利用父辈收入的 5 年平均,引入年龄的平方项, 测得美国的代际收入弹性为 0.4,得出美国是一个流动性很低的社会。在估计方法上,也突破了简单的 OLS 估 计,修正估计误差的方法如工具变量法、矩估计法等被广泛采用(Zimmerman,1992;Mazumder,2005),现在已 发展到利用核密度技术分析不同收入群体的代际收入弹性(Corak 和 Heisz,1999),估计结果更加准确、详细。学 者们还试图打开收入差距代际传递路径的黑箱。Becker 和 Tomes(1979)最先将人力资本理论引入代际传递经济 模型,为收入传递机制分析提供了基本理论思考框架。社会学家则从“文化资本”这一非货币因素方面探讨收 入差距代际传递机制 (Bourdieu,1983)。Bjö rklund 等(2012)通过对流动性大的瑞典的考察,发现收入顶层人群 的主要传递路径是家庭财富,而非基因。这些实证研究的方法、视角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基础,但大多 以发达国家为对象, 基于其日臻完善的调查体系和数据, 还未见到研究中国收入差距代际传递问题的英文文献。 目前,国内虽然已有少数学者对中国居民收入差距代际传递问题给予了关注,包括代际收入弹性测度(王 海港,2005;方鸣和应瑞瑶,2010;韩军辉和龙志和,2011;何石军和黄桂田,2013),教育、健康、社会关系、
1
财富等视角的传递机制分析(姚先国和赵丽秋,2006;郭丛斌和闵维方,2007;陈琳和袁志刚,2012),并取得一 定成果,但仍然存在相关问题和争议。第一,由于缺乏长时期收入数据,或父子配对样本太小,代际收入弹性 存在计量偏误。包括:用单年收入作为持久收入的替代变量,产生弹性向下的偏误;未考虑整个生命周期不同 阶段收入的特点,而“随意”选取某一年龄点可观测收入产生的偏误;同住样本选择偏误,即只研究在调查中 与父母共同居住的子女, 遗漏了那些没有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成年子女, 导致样本代表性不足而产生系统误差。 第二,忽略了个体异质性。多数文献利用均值回归方法得出弹性,测度的仅仅是平均代际传递程度,忽略了个 体异质性,既不能全面刻画不同收入群体的传递程度,也不能反映传递的方向。第三,测度代际收入弹性的维 度单一。多数学者使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数据,由于该数据农村居民家庭占比较高,现有研究主要 测度了农村居民或全国居民的代际收入弹性。基于中国的二元经济国情,分城乡测度并比较研究十分必要。第 四,对收入差距代际传递机制研究不足。已有研究要么仅从某一侧面分解收入差距代际传递路径,如教育、健 康,未能加以系统、规范研究;要么忽略了家庭财产等重要路径,导致解释力偏低。这自然无法准确判断收入 差距代际传递变动趋势。本课题拟开展的基于双样本工具变量法的实证研究,能够弥补上述不足。 (二)选题的价值和意义 分析收入差距,一方面应该对同一代人不同家庭之间的收入差距进行研究,另一方面还应该分析同一家庭 不同代人之间的收入不平等,即收入差距代际传递。现有研究中,比较常见的是从城乡收入差距、地区收入差 距、行业收入差距等视角,利用洛伦茨曲线、基尼系数等指标来度量收入差距,尽管这些研究对于我们理解收 入差距本身及其变化非常重要,但收入差距代际传递分析能够从动态视角为我们提供收入差距之外的原因解 释,是对基尼系数等静态指标的补充。 研究收入差距代际传递的价值还在于它是一个社会机会不平等的重要标识。一个社会的机会不平等程度可 以用代际收入弹性来测量,代际收入弹性越大,机会不平等程度越高,反之,代际收入弹性越小,说明子辈收 入受上一代收入的影响就越小,而子女的个人特质以及努力程度对其收入的影响可能更为显著,整个社会的机 会不平等程度也就越低。相对于结果不平等,公众更无法接受机会不平等,因而公共政策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 尽量保证每一个社会成员获得平等的机会。准确把握收入差距代际传递变动趋势,有助于全面理解和认识当前 中国收入差距扩大的现象,并检验在收入差距调节中是否存在政策偏差,对缩小收入差距,阻止贫困的代际传 递,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和谐都有着重要意义。 二、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观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之处 (一)主要研究内容 1.总论:理论基础、方法基础和现实基础分析 首先,通过收入分配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机会平等理论等相关理论分析,结合国内外文献追踪,梳理并 比较相关定量分析方法,构建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框架和方法体系。其次,从中国收入差距现状、经济发展水平 现状、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目标和国际经验等方面,分析本课题研究的现实基础。 2.总体代际收入弹性测度及变动趋势分析 如何合理利用现有数据,构造出包含父子两代收入及背景信息的大样本数据,是当前准确测度中国居民代 际收入弹性的关键所在。拟采用的双样本工具变量法,是国际上最新发展起来的针对数据缺陷的代际收入弹性 测度方法。利用 CHIP 数据,分全国、城镇和农村三个维度进行测度,此研究旨在从总体上掌握代际收入弹性 的均值、变动趋势以及城乡差异。 3.不同收入群体代际收入弹性测度及变动趋势分析 本研究认为,不同收入群体的代际收入弹性是不同的,可能呈非线性特征。这就有必要研究代际收入弹性 在收入分布上的特征,即计算不同收入群体的代际收入弹性,考察“富者恒富、贫者恒贫”的马太效应是否存 在以及城乡差异。均值和个体差异分析相结合,才能正确而全面地认识收入差距代际传递及其变动趋势。拟采 用分位数回归法进行研究。 4.收入差距代际传递机制分析 认清代际收入弹性变动的原因,才能更好地把握收入差距代际传递变动趋势,并对症下药。在全面分析收 入差距代际传递路径的基础上,基于前期研究成果,将重点研究家庭财产、教育、职业的影响。首先进行传递 路径分解:先是基于双样本工具变量法,对代际收入弹性均值进行分解,得出各传递路径的贡献并排序;再基
总体传递路径 分解及机制分 析 分析 不同收入群体 传递路径及机 制分析
总论: 理论框架构建 方法体系构建 现实基础分析
总体弹性测度 大样本 构造 不同收入群体 弹性测度
结论
政策 建议
(四)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定量分析为主,结合理论分析和文献追踪等定性分析方法。针对本课题具体研究内容拟采用 的定量分析方法如下: 1.采用双样本工具变量法估计总体代际收入弹性。该方法的最大优点是保证样本容量,有效利用数据,从 而能够克服已有研究由于父子配对样本太小、跨时太短而导致的多重计量偏误。双样本工具变量法的基本思想 是,通过两个独立样本,得到“合成”的父子配对数据。这一数据筛选过程可以运用 Matlab 软件来实现。 2.采用分位数回归法计算不同收入群体的代际收入弹性。相对于传统线性回归法,分位数回归法的优点是 能够详细描述变量的统计分布,捕捉分布的尾部特征,且分位数回归系数估计比 OLS 回归系数估计更稳健。 双样本工具变量法得到的大样本数据,为分位数回归法的运用提供了基础。 3.本课题研究拟采用的数据是中国居民收入调查(CHIP)数据。该数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与国 家统计局共同收集,调查样本是在国家统计局城调队的调查大样本中进行二次抽样选取的,涵盖 10 多个省份。 历经 1988 年、1995 年、2002 年和 2007 年四轮调查,跨时近 20 年。包含了城乡居民收入、职业、个人特征, 以及丰富的家庭背景信息,是唯一包含了家庭财产的跨时较长的数据。 (五)创新之处
项目登记号
项目序号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通讯评审意见表
评价 指标 选题 权重
3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指标说明
主要考察选题的学术价值或应用 价值,对国内外研究状况的总体 把握程度。 10 分 9 分 8分
专 家 评 分
7分 6分 5分 4分 3分
论证 研究 基础 综合 评价 备注
5
主要考察研究内容、基本观点、 10 分 9 分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之处。 主要考察课题负责人的前期相关 研究成果和主要参考文献。 10 分 9 分
2
于分位数回归方程,测算各路径在收入分布上的不同效应,比较其对不同收入群体的作用大小。其次,结合公 共教育等相关政策分析,研究各路径对收入差距代际传递的作用机制。研究目标力图达到,既明确应从何处入 手减缓收入差距代际传递趋势,又能提出针对不同收入群体的政策改进措施。 5.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方面,对本课题的实证研究结果和主要理论观点予以总结和归纳,为相关对策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另 一方面,借鉴国际经验,尤其是深入研究北欧、加拿大针对低收入家庭的公共教育政策,调节高收入群体的税 收制度,从实施更广泛的公共教育政策、完善劳动力市场、改革税收制度等方面,提出缩小收入差距,阻止贫 困代际传递的政策建议。 (二)基本观点 1.中国代际收入弹性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但在收入分布上呈非线性特征,即不同收入群体的代际收入弹性 变动趋势不同。 2.减缓收入差距代际传递趋势,应当通过有针对性地调整公共教育政策、劳动力市场政策、税收改革政策 来实现。如:完善教育资助政策,增加贫困弱势群体子女的受教育机会;消除劳动力市场的城乡分割、部门分 割,创造平等的就业机会;改革财产税,开征遗产税等。 (三)研究思路 本研究基于双样本工具变量法,克服现有研究中存在的计量偏误,从均值和个体差异两个角度、城乡不同 维度,测度代际收入弹性,分析收入差距代际传递机制。试图通过代际收入弹性判断代际传递程度,通过机制 分析揭示代际传递路径,从而准确、全面地把握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代际传递变动趋势,并在实证研究的基 础上,提出缩小收入差距,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政策建议。 本课题研究路线图如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