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浙教版科学中考总复习最全基础知识汇编

浙教版科学中考总复习最全基础知识汇编

第1课时科学测量与物态变化一、科学观察(b)科学观察:观察是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也是我们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观察记录:方式有__文字描述__、__表格记录__、__图形记录__等。

二、科学测量(b)(一)长度的测量测量工具:长度的常用测量工具是__刻度尺__。

长度单位:长度的主单位是米(m)。

单位换算:1千米(km)=1000米;1米=10分米(dm)=__100__厘米(cm)=__103__毫米(mm)=__106__微米(μm)=__109__纳米(nm)。

(二)体积的测量测量工具:测量液体的体积,一般要用__量筒__或__量杯__。

体积单位:体积的主单位是米3;液体体积的常用单位是升(L)和毫升(mL)。

单位换算:1升=__1__分米3;1毫升=__1__厘米3;1升=__103__毫升。

使用量筒:先观察:测量前,首先要看量筒的最小刻度值和量程;放正确:量筒必须平放在水平面上;看正确:视线要与__凹形液面最低处__相平;读正确:测量值包括准确值和估计值,并记单位。

(三)温度的测量1.温度用来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温度单位是摄氏度(℃)。

科学上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__冰水混合物__的温度为0℃,__水沸腾时__的温度为100℃。

2.温度的测量(1)温度计是利用__液体的热胀冷缩__的原理制成的。

注:量程指温度计所能测量的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最小刻度值指相邻的两条刻度线之间代表的测量值。

(2)温度计的构造:玻璃管内径细而均匀并带有刻度,玻璃泡内装有适量液体(酒精、煤油、水银等)。

(3)正确使用温度计首先观察其量程和分度值;测量时注意:①玻璃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②测量液体温度时,玻璃泡不能触底,不能碰壁;③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体(体温计除外),视线与液柱表面平齐。

3.体温计和常用温度计的区别体温计量程不同,由于它测量的是人体的温度,所以测量范围是__35~42℃__。

体温计最小刻度不同,一般温度计的最小刻度是1℃,而体温计的最小刻度是0.1℃。

体温计的构造不同,它的玻璃泡上方有一段很细的缩口,遇热液柱可以通过缩口上升,遇冷液柱会在缩口处断开而不能自行下降,使用之前必须用力向下甩几下,才能使停在玻璃管内的水银回到玻璃泡内。

三、熔化和凝固(b)1.熔化是指物质从__固态变成液态__的过程;凝固是指物质从__液态变成固态__的过程。

2.(1)晶体和非晶体的主要区别是__有无一定的熔点,晶体有固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__。

(2)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晶体的__熔点__。

液态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做晶体的__凝固点__。

冰的熔点为__0℃__。

(3)晶体熔化的条件:①__温度达到熔点__;②__不断吸收热量__。

【知识拓展】晶体在熔化或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同一晶体,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四、汽化和液化(c)1.汽化汽化是物体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

汽化的两种形式为__蒸发__和__沸腾__。

(1)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在液体的__表面__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①__温度的高低__;②__液体表面积的大小__;③__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__。

(2)沸腾是在__一定的温度__下,在液体的__表面和内部__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__沸点__。

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标准大气压下,纯水的沸点为__100__℃。

液体的沸腾条件:①__温度达到沸点__;②__不断吸收热量__。

【知识拓展】1.液体在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2.液体的沸点跟气压有关,气压越大,沸点越高。

2.液化液化是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云、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小液滴。

液化方法:①降温;②压缩体积。

罐装液化石油气、分离空气时的液态空气都是经压缩体积和降温而成的。

【知识拓展】用分子观点解释汽化:水由液体变成气体时,水分子的间距增大,水分子运动加快,但水分子本身的结构不变。

所以水的汽化是物理变化,而不是化学变化。

五、升华与凝华(a)升华指物质直接从固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反之称为凝华。

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干冰(固态二氧化碳)、碘、灯泡内的钨丝都可以升华。

结冰的衣服会干是一种升华现象,冬天的霜、雾凇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而成。

六、物态变化过程的吸热和放热(a)1.物态变化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的有:__熔化、汽化、升华__。

2.物态变化过程中需要放出热量的有:__凝固、液化、凝华__。

第2课时质量与密度一、质量的测量(b)1.质量质量表示__物体含有物质__的多少,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不随形状、位置、温度和状态的改变而改变。

质量的单位:常用单位是__千克(kg)__,比它小的单位有克(g)和毫克(mg)。

质量的测量:实验室常用__托盘天平__测量物体质量。

2.天平的使用调平衡:先将游码移到横梁标尺左端__零刻度线__处,再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称量时,被测物体放__左盘__,砝码放__右盘__,加在天平上的物体质量不能超过它的__量程__。

用__镊子__向右盘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直到天平重新平衡。

【知识拓展】使用天平时的注意事项:①使用前,首先要看天平的最小刻度和量程;②不能用手去摸天平托盘或砝码;③取放砝码要用__镊子__;④潮湿的物品或有腐蚀性的化学药品可放在烧杯里称量,没有腐蚀性的化学药品可在天平两盘各放一张同样的白纸,然后称量。

氢氧化钠等有腐蚀性的药品不能放在纸上称量,更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称量。

二、密度(c)1.某种物质__单位体积的质量__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密度计算公式:__ρ=m/V__。

密度的单位:__kg/m3__或g/cm3。

1g/cm3=__1×103__kg/m3。

2.应用ρ=m/V进行简单的计算。

【知识拓展】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质量的多少、体积的大小无关,同种物质的密度一般相同。

密闭容器内气体的密度会因为质量发生变化体积却不变而发生相应变化。

三、密度的测量(b) 1.原理:ρ=m /V 。

2.主要器材:天平、量筒、烧杯等。

3.固体密度的测量步骤:用天平称质量;测体积(不规则物体可用排水法测体积);计算。

4.液体密度的测量方法:“差值法”。

①把液体倒入烧杯中测得总质量为M ; ②把部分液体倒入量筒测得体积为V ;③测得剩余部分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为m ; ④计算倒出部分液体的质量为__M -m __;⑤计算液体的密度:ρ=__M -mV __。

5.应用浮力相关原理测量物体的密度。

【知识拓展】1.测量过程中要尽量减小误差,测量液体密度用“差值法”就是为了减小误差。

2.利用漂浮时浮力等于重力,结合阿基米德原理进行测量物质的密度。

第3课时 光一、光的直线传播(a)二、光的反射(b)【知识拓展】1.可见光可以反射,不可见光同样可以反射。

2.成虚像的判断依据:平面镜里所成的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所以是虚像。

3.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镜面的大小、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无关。

三、光的折射(b)四、透镜(b)1.凹透镜:对光有__发散__作用。

图3-12.凸透镜:对光有__会聚__作用。

图3-2五、人的眼球(c)1.折光系统:眼球中的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__凸透镜__,能在视网膜上成__倒立、缩小的实像__(填像的性质)。

成像时,物距大于两倍焦距,即u>2f,__视网膜__相当于光屏。

2.近视与远视成因及矫正方法如图所示。

图3-33.不管是近视、远视还是正常的眼,视觉的形成部位不是眼睛,而是在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

第4课时力一、力(b)1.含义:力是__物体对物体的作用__。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常把两个相互作用的力称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知识拓展】1.一个力的产生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且它们同时存在,单独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2.力的作用可发生在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发生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

常见的可以产生力的作用却不相互接触的三种情况:地球对物体产生的重力(万有引力)、磁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

3.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不一定相互作用,即不一定有力的作用。

2.作用效果:力的存在可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判断。

(1)力可以改变__物体的运动状态__(运动状态包括物体的__运动速度__和__运动方向__)。

(2)力可以改变__物体的形状__。

3.测量:力的单位是牛顿(N)。

力的测量常用__弹簧测力计__。

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是__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弹簧所受到的拉力成正比__。

4.三要素:力的三要素指力的__大小__、__方向__、__作用点__,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表示方法力的示意图: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在箭头边上标上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二、弹力(a)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叫弹性。

弹力是由于__物体发生弹性形变__而产生的力。

压力、支持力、拉力都是弹力。

同一物体在一定范围内,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三、重力(c)1.成因:地球与物体间存在吸引力。

物体由于__地球吸引__受到的力叫重力,用字母__G__表示。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方向:__竖直向下__;应用:重垂线是利用__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__的性质制成的。

3.作用点:物体的__重心__,质地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

4.大小:物体受到的重力大小与它的质量成正比。

公式:__G=mg__,其中g=__9.8N/kg__(近似计算时,g=10N/kg),g是重力与质量的比值,其科学意义是__质量为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N__。

【知识拓展】1.物体的重心有时会不在物体上,如圆环的重心在圆环的中心。

2.为了方便研究问题,在受力物体上画力的示意图时,常常把力的作用点画在重心上。

同一物体同时受到几个力时,常把作用点都画在重心上。

3.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地理位置有关。

在地球上,越靠近赤道,物体受到的重力越小,越靠近两极,物体受到的重力越大。

四、摩擦力(b)1.含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将要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摩擦力可分为静摩擦、滑动摩擦、滚动摩擦三种。

2.滑动摩擦力大小影响因素:(1)当__压力大小__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2)当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__压力越大__,滑动摩擦力越大。

3.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增大压力、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使两接触面分离(加润滑油、气垫)。

【知识拓展】1.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只有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两个方面,与接触面大小、运动速度无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