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翼文学巨匠--茅盾
《蚀》三部曲
《蚀》是茅盾的处女作,由 三个略有连续性的中篇组成: 《幻灭》 、《动摇》 、《追 求》 第一次使用“茅盾”这个笔 名。 无以一贯之的中心人物和故 事情节,各部结构自行独立。
《蚀》的价值: 真实、直接、及时而充分地投射出大革命失败
前后知识分子的苦闷与彷徨、软弱与追求。作品富有 历史感和时代感,具体说来: (1)从中国革命中具有特殊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 子的心路历程的独特视角来透视大革命。 (2)塑造了一批独特的时代女性形象: 遵循个人价值理念,放纵自我,追求个人肉身的 愉悦和精神的瞬间欢畅。静女士、方太太属于一类; 慧女士、孙舞阳、章秋柳、梅行素属另一类。 (3) “时代写生”的多声部结构特色: 《幻灭》的单线结构;《动摇》双线结构;《追求》 多条线平行发展。
左翼文学巨匠--茅盾
一 开创新的文学范式 (一)茅盾生平与创作道路
茅盾( 1896—1981 ),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浙江桐乡乌镇人。茅盾 是发表小说《幻灭》时 用的笔名。 茅盾是在中国内外享有 崇高声誉的著名作家。 他同鲁迅、郭沫若一起, 为中国文艺和文化活动 奠定了基础。
文学活动与创作时期
1926 年参加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并 留在广州,进入国民党中央宣传部,成为当 时担任代理宣传部长的毛泽东的秘书。 1927 年初,到武汉担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 汉分校的政治教官。四月担任国民党湖北省 党部机关报《汉口民国日报》总主笔。 1927年7月,汪精卫背叛革命后,本来要去南 昌参加起义,但在江西牯岭生病,错过了参 加起义的机会。
(三)新的文学范式(茅盾的贡 献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茅盾小说数量多,样式全。他一生共有长篇小说 6部, 短篇小说7部54篇,中篇小说9部。茅盾的主要贡献 在其长篇小说。 从文学史的角度看,茅盾在小说领域中建立了全 新的文学范式:革命现实主义文学范式。 这种文学范式所包含的内容是:历史性的巨大内 容、宏伟的史诗性结构、客观的叙述、时代典型的 创造等。(社会剖析小说)
茅盾的小说:两大形象系列的塑造
(1)民族资本家系列 以《子夜》中的吴荪甫为突出代表。 (2)时代新女性形象系列。 以《幻灭》中的静女士、《动摇》中的方太 太为代表.
长篇小说代表作: 《子夜》
《子夜》创作于1931年10月至1932年12 月。 一九三三年在将来的文学史上,没有疑问 的要记录《子夜》的出版。 ——瞿秋白 我对《子夜》读得越仔细,就越是不由自 主地要把吴荪甫仅仅看作一个与我们相通 的普通男子,就好象我也只是将桂奶奶看 作一个有刚性的寡妇一样。 ——王晓明 “子夜”的命名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子 夜”即半夜,既已半夜,离黎明就不远了, 作者运用象征手法,反映出小说的故事发 生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旧中国社会,同时也 表达了作者对中国人民即将冲破黑暗走向 黎明的坚决信心,“子夜”高度概括了小 说的时代背景和思想内容。
Hale Waihona Puke 茅盾小说创作为我们提供了一部20世纪上半时段 中国社会的编年史
茅盾小说能够反映时代全貌,其创 作与历史事变同步发展。如果把其 作品按其反映的历史时代先后排列 起来,“五四”运动以后近半个世 纪内现代中国社会风貌及变化、各 阶层生活动向及彼此冲突,都得到 充分的艺术反映。 茅盾创作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时代 感,他为我们提供了一部20世纪从 “五四”运动到解放战争前夕的中 国社会编年史。
《子夜》的艺术特色
《子夜》的艺术特色表现在四方面: 1、《子夜》结构严谨宏大。作品全景性大规模多视角反映 时代社会,同时又主线突出,主次分明,纵横交错,有章 有法。蛛网式密集结构。 2、人物形象塑造的多样化手法。 (1)茅盾是一位长于心理分析的作家。 ( 2)在矛盾冲突中揭示人物性格。 (3)作者对对比映衬、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的运用也很 自如,成功刻画出众多的人物形象。 3、典型环境的配置和浓郁的氛围烘托也是《子夜》的艺术 特色之一。 4、《子夜》的语言具有简洁细腻、生动缜密、刚健清新、 人物语言个性化等特点。
二 茅盾的小说成就
(一)表现在题材的选择与主题的开掘上。注意题材和主题 的时代性和重大性,自觉的追求具有“巨大的思想深度”与 “广阔的历史内容”,能够反映时代面貌及其发展的史诗性; (二)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着重表现人物的社会关系 与人物性格的复杂性,追求“立体化”油画效果。 (三)表现在宏大而严谨的结构上。追求宏伟而严谨的布局, 人物众多,情节复杂,线索纷繁交错而又严密完整,形成一 种立体交叉结构。 其小说结构方式的发展过程 (四)表现在细腻的心理刻画上。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追求 社会历史的剖析与社会人的心理剖析的统一;二是调动一切 心理描写手段,综合运用,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丰富性与复 杂性。
1、五四时期(1916—1927):是一个年轻的翻 译家、社会活动家和理论家。 2 、大革命时期( 1927—1929 ):“矛盾“的茅 盾。 3、日本时期(1929——1930):创作成熟期. 4、左联时期(1930—1937):创作辉煌期。 5、抗战时期(1937—1945):继续创作期。 6.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后(1949—1981)。
茅盾是社会活动家 1920年10月,由李汉俊介绍,加入马克思主义小组。 1921 年共产党成立后转为正式党员,担任直属中央的 联络员 1923 年,和邓中夏等五人当选为中共上海地方兼区执 行委员会执行委员,兼任国民运动委员会委员长, 执行统战任务。 1925 年参加五卅运动,组织上海教职员救国同志会, 还组织了商务印书馆的罢工斗争。 从 1921 年到 1923 年,先后在共产党创办的平民学校和 上海大学任教。 1925 年底与恽代英一起筹组国共两党合作的国民党上 海特别市党部执行委员会,担任宣传部长。
茅盾的重要作品:
长篇《子夜》、 《虹》、 《霜叶红似二 月花》、 《腐蚀》;中篇(《蚀》三部曲) 《幻灭》、 《动摇》、《追求》;短篇(农 村三部曲)《春蚕》、 《秋收》、 《残冬》, 《林家铺子》。 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
(二)茅盾的文化人格
由于受惠于故乡浓郁的文化底蕴并得益于坚毅、刚 强、开明母亲的教育之泽,更联系着20世纪中国追 求现代化的独特文化语境,以及个人自觉投身政治 革命活动与现实主义的文学实践,铸成茅盾独立的 现代科学理性的精神品格。他是一个具有社会科学 家、思想家气质的文学家,其文化人格属于社会思 想型。这种现代文化人格的实现,最集中体现于其 探寻和追求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中,也体现在他 是现代文坛最优秀最有成就的文艺理论家和文艺批 评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