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环境的渊源及现实意义xx摘要本文运用辩证和历史的观点,认为人文环境的渊源在本土文化,主张正本清源。
提出了城市人格化的设想,指出人性化必须适合中国国情并理性使用,以提高人文环境质量。
关键词人文环境渊源意义本土文化人格化人性化1、概论人文环境是当今最时髦最常用的—个词汇,它的产生和广泛使用适应了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客观需要。
我们从各学科各层面分别去剖析,发现其含义各有千秋。
1.1语言学。
作为一个复合词,其在语言学上的含义一目了然,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环境属于空间概念,指周围的地方。
1.2哲学和社会学。
从哲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去探讨,人文环境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是在当代生产力和经济基础上形成的观念形态,起源于人们在工业化社会的意识觉醒,存在于城市精神和物质空间的各个角落,是城市文明的载体。
1.3城市学。
从城市学的视角来分析,人文环境则是城市建设之目的物,较为狭义的具象理解应以城市的物质形象为主体。
1.4政治。
中共“十六”大号召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其中衡量城市化质量的主要指标有许多被包容在人文环境之中。
实施依法治国和依德治国相辅相成,就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并建立积极创新的人文环境。
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城市规划原理,分别阐述人文环境的渊源及现实意义,供讨论:2、人文环境的渊源在本土文化首先应该肯定人文环境中所包容的各种文化属于优秀的文化,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优秀的精华才会一代继承和发扬。
如果把人文环境意喻为一种产品,那么产生良好的人文环境的种子必须是优秀的文化集成;培植人文环境的外在条件必须是文明先进的人文环境;养育人文环境的活土必须与之水土相服,并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由此形成的文化称之为本土文化。
立足于此的本土文化的时空概念广袤无边。
纵观历史长河中人文环境的更新、演替、发展沧海桑田;横观各地各民族人文环境干差万别。
人类创造了地球文明,地球文化是天大的本土文化,地球人共同营造当今世界的人文环境;我们中国人创造了古老悠久的华夏文化,由独特的中华本土文化营造文明进步的人文环境,城市乃至社区所形成的人文环境更具有个性,这种个性具体表现在与城市社区本土文化相关联的唯一性或不可替代性。
当然,健康进步的本土文化的独特性并不具备排他性,从辩证唯物的历史主义观点去分析,正是不同地域的本土文化相互融合与各自创新,才创造了各种不同的文明和不同的地域文化。
多元文化永恒冲撞永久融合,才使人类社会的人文环境五光十色,璀璨夺目。
其演化更新的过程表现为发展——变化——再发展——再变化。
维系人文环境不断文明进步的纽带是理性意识。
形成这种理性,无论是机制还是程序.其关键之处均是创新。
而创新的先决条件是符合客观存在,这些客观存在的核心内涵也是扎根于当地的本土文化,由此可见,无沦由表及里还是由里及表,人文环境与本土文化都不是一对双胞胎,而是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即本土文化是人文环境的本原。
因此,研究和挖掘利用本十文化,是建设人文环境的基础性工作。
也就是说链接本十文化的人文环境,既符合历史的真实性义符合现实的需要。
近年人文环境建设中有许多成功的例子,如立于上海街道以黄包车夫等旧上海民俗为素材的雕塑和以丁玲等文化名人为素材的雕塑,把握了上海的历史脉络。
市民走街道间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油然而生。
相反的是某些城市大量复制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作品,不分场所仿造欧式构架,看不懂的西洋镜让市民找不到家,不知今夕是何年。
城市建设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本土文化永远支撑着人文环境。
毛泽东同志“洋为中用,古为今用。
”的教导是人文环境创新的基本法则。
3、人文环境的现实意义在于创建人格化和人性化的城市3.1人格化人格化的定义是将非生物赋予人的特征.使它们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
追求城市品位,建设品牌城市.打造生气勃勃的活力城市等目标的核心就是要把灰色的混凝土森林改造成生命力旺盛的花园、如果把城市当作人进行生物学解剖。
那么错落有致井然有序的建筑便是他的骨架和肌肉;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道路网是他的血管和经络;城市中包括人类在内的全部生命足他体内流动的血液;树林花草是他的毛发。
一个健康的城市筋强骨壮、肌肉发达、血管畅通、毛发繁茂。
如此拟人化城市的建设和管理.首先要拒绝粗放、粗暴、野蛮、掠夺和强权单一等侵犯城市“人权”的行为。
应采用温柔的人道主义战略善待大家赖以生存的的血肉之躯.用心理解人格化城市的思想、感情和行为。
其中张扬的城市个性体现了他的思想;水乳交融的亲和力是他的感情外露;朴实无华的民风民俗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是他的行为表现。
(1)城市个性。
缺乏个性的城市等于缺乏思想,失却灵魂。
干城一面已成为当代城市建设的通病,更为恶劣的是形成此等症状的病灶根深蒂固,病原体是崇洋媚外和盲目照抄。
个别经济实力雄厚的大城市有能力克隆西方城市,省会城市有能力克隆西方和国内特大城市,以此类推直到小镇从上从外照抄照搬。
抄来抄去,不仅城市建筑丧失了地方风格,就连地名路名都雷同无异。
例如长沙市的街道名称在省内其它几个城市都有雷同,其中解放路、五一路,人民路、中山路、湘江南北路等主要街道的名称均在某市重复出现,雷同个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占其主要街道总数的一半以上:此外,构成城市形象视觉识别系统的人文环境的其它因子,如园林、雕塑、广场、道路等等一旦失去特色,城市也少了个性。
(2)xx亲和力城市亲和力是展示城市人文环境的魅力所在,可以用温和宽厚、热情奔放、多元兼容等来概括。
温和宽厚指市民对城市具有极强的认同感,处处感知城市的温馨,冲突和怨恨无踪无影;热情奔放指城市具备了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和良好的投资环境,朝气蓬勃的态势把城市变化成人才和资金的洼地;多元兼容指城市具有认知异质文化、海纳百川和完善自我的能力,逐渐走向成熟和理性。
(3)xx民风民俗民风民俗既是城市形象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展示人文环境质量的一个重要因子。
犹如人的素质存在个体差异,人格化的城市也分品位高低。
高品位城市至少应具备学习、文明、健康、求进等基本素质,即良好的人文环境营造了一个学习型的城市,市民爱读书,尊重知识和人才;文明型城市的市民谦让宽容,自觉遵守社会公道;健摩型城市的市民热爱生活、享受生活,自觉抵制颓废;求进型城市的市民随城市发展不断求取进步,在城市变化中求取个人发展,与时俱进。
3.2人性化人性化的定义可以理解为顺应人所共有的正常的感情和理性,适应人的本性。
由于人性化形成于一定的社会制度和一定的历史条件之下,广义的人性化概念随时空变化而有所区别。
例如当代城市规划界广泛倡导的以人为本原则和人性化设计理念完全可以理解成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这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以及与我国基本国情相适应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
江泽民“三个代表”的核心也在于最大限度地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实际上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具有深远政治意义的人性化思想,受诸多历史条件制约,建国多年来我们的人性化研究已经落后于西力,城市规划建设领域缺少中国特色的人性化研究资料,实施“以人为本”的口号只能以参考利用人的生物学特征及国外资料为主,导致城市规划效能和效率先天不足。
由此可见,应用人性化必须克服赶时髦的教条主义和浮躁的偏激情绪。
我们建设以人性化为核心的人文环境的着力点不外乎中国特色的人性化和理性的人性化两方面。
(1)xx特色的人性化人本主义是以费尔马哈(Ludwigfeuerbaeh)为主要代表提出的一种哲学思想,主张以人作为一切社会活动的出发点,把人放在第一位。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科学地接受了人本主义思想,由此推动了规划律设中的人性化研究和设计。
但由于人本主义把人仅仅看成是生物学上的人.脱离了具体的社会经济条件。
因此,机械照搬这种带有唯心主义色彩的思想往往导致局限、片面、盲从。
例如把人文环境建设等同于建大剧院、大广场、大音乐厅等文化设施,动辄与国际接轨。
忽略了人性化的普遍要求和当地的现实情况。
如果把人性化当作一项规划目标,那么实施人性化战略也有一个从温饱到小康的渐进过程。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均衡,东西南北中在经济状况、地珲特征,民风民俗等方面的差异各有千秋。
因此,人性化的人文环境必须因地制宜,实事求是。
(2)理性的人性化形而上学的人性论认为人具有天生的、固定不变的共同的本性,由此衍生的人性化具有唯心主义世界观成份。
受上述西方人性论影响,在反对封建,追求自由、张扬个性的大旗下,学术界乃至管理部门在中国闭关锁国多年之后,出现了对人性化矫枉过正的倾向,与此相对应的人性化设计无辜地成了自由化思潮的帮凶,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偏激的人性化始终在厮杀。
2002年国务院13号文件对城市规划及风景名胜区提出的某些监管措施,对上述偏激或没落的人性化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人文环境中过分夸张的人性化色彩(如谊染无政府主义的西式图腾,不合国情的文化建筑等),将被理性的人性化修正之后回归自然。
建设温情和谐、中性多元的以社区为中心的人文环境始终是规划建设丁作的重点。
4、结语人文环境伴随人类文明产生于世,并紧跟历史的步伐,随政治经济形势的风云变幻发生演变和更新。
但时代变了,人文环境的根却始终难以逾越本土文化。
追求生活质量的现代人,应以理性的中国特色的人性化理念把我们的城市人格化,让城市的每个组织都由文化细胞构成,这就是人文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