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业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关系的情形中,“严重违反公司规章制度”是一则非常常见的理由。
但是许多企业并未意识到,其解除劳动关系所依据的规章制度可能对劳动者并不产生约束力,从而使企业在劳动争议纠纷过程中面临司法裁判否定性评价的局面。
现行法律法规对公司规章制度的程序进行了严格规定,如果公司未按照相应程序执行和操作,自然就将导致相应规章制度不能作为公司用工管理依据的风险。
当然,由于法律条文天然的局限性,关于公司特定规章制度的有效性问题,各地法律法规及司法观点也不尽一致,下文重点阐述江苏地区相关指导意见和裁判观点。
《劳动合同法》第4条中,明确规定了用人单位制定规章制度应当经过民主程序,同时进一步明确了民主程序的形式、适用范围、具体步骤等内容,而观察《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9条规定,则是仅仅对规章制度应当通过民主程序制定的要求一笔带过,未再进行详细阐述。
由此引发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涉及《劳动合同法》第4条所述的内容:“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在实施过程中,工会或者职工认为不适当的,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通过协商予以修改完善的民主程序。
”实践中,如果实有些小型企业并未设立工会或者职工代表机构,或无法完成或无法严格遵照完成民主程序,规章制度是否当然无效?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江苏省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印发《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指导意见》对这一问题的观点为,应区分规章制度在《劳动合同法》实施前制定还是在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制定,对于在《劳动合同法》实施前的规章制度只要其内容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及政策规定,且不存在明显不合理的情形,并已向劳动者公示或者告知的,应认为有效。
而《劳动合同法》实施后的规章制度,原则上应当经过民主程序与工会或职工代表协商,但是否协商达成一致则不影响效力的认定。
分析比较检索获取的上述判例可知,对于此类问题的司法观点存在一定程度差异。
审判实践中也形成了不同的认识:
认识一:认为依据法律规定,规章制度必须经过民主程序并对劳动者进行公示或告知,否则不应作为审判依据。
认识二:认为在不违反法律法规或存在明显不合理内容的情况下,规章制度在公示或告知劳动者后即可作为审判依据。
认识三:对于某些情形,如将规章制度作为劳动合同附件的情况,在一些判例中法院则略过了是否经过民主程序的论述。
三、实务建议和操作指引
上文已经总结和梳理了司法审判领域的法律观点,由此可见,正是鉴于针对规章制度的民主程序问题存在很大争议,因此,对于用工主体即企业来说,应当重视依法依规加强用工管理和经营管理,再从合规管理和风险防控的长远
角度出发,在用工管理过程中,企业应当重视规章制度的民主程序以及公示告知程序。
1 . 保证规章制度制定主体的合法性。
制定规章制度的主体应当是具有用人主体资格的用人单位,而不能是用人单位下的某一组织或部门,企业应当保证规章制度由本公司公章签批,以本公司名义发布。
2 . 保证规章制度内容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在制定规章制度时,应注意审查及避免规章制度中违反法律法规、或明显不合理的规定,否则会导致规章制度被认定为无效。
3 . 规章制度应经民主程序制定。
对于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必须通过民主程序进行制定。
民主程序可分为两个步骤:一是经过职代会或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
二是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
需要注意的是,用人单位在履行法定程序过程中须留下相应的资料作为证据,如会议记录、相关音像资料等,以证明履行了平等协商程序。
对于成立工会及进行职工代表选举的资料应当注意收集和保存。
如企业未成立工会或职工代表机构,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或企业内网发送或发布征询意见的通知,并留有接收职工意见的渠道,待接收意见后再通过职工大会或部门会议进行讨论,最后由企业进行定稿。
4 . 规章制度的公示及告知。
实践过程中,用工企业需要注意规章制度的公示或告知方式,方式主要有制度文本的分发、员工手册分发、会议培训、规章制度作为劳动合同的附件等。
公示过程中,要注意保存公示的证据,比如将劳动纪律和规章制度作为劳动合同的附件时,在劳动合同中专款约定“劳动者已经详细阅读,并愿遵守用人单位的劳动纪律和规章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