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高中数学有什么好的方法1掌握好公式定理(如果这步不做,想学好数学就是在做白日梦,想一想没有武器的士兵如何去打战。
)不管学数学的目的是为考试,还是兴趣,都要掌握公式定理这个必备的武器,这样才能在题目的战场上施展拳脚。
学习数学时,对于公式定理一般要经历三个过程:○1认识;○2理解;○3应用○1认识:能认出,识别公式定理○2理解:能明白公式定理的内容及其推导方法,适用范围○3应用:懂得在题目中如何应用公式定理来解题,应用什么公式定理来解题所谓掌握是指是指达到应用水平,2按时完成作业(要按时认真完成学校定的配套,这是基本功,想一想没有训练的士兵如何上得了战场)适当的训练是培养考试能力必不可少的的途径(考试能力是指思维能力,做题技巧,得分技巧,做题速度,答题规范等)但切忌不要搞题海战术,因为这只对简单的题有效,稍微改变一下条件就可能蒙了。
(题海战术是指不停的做题,做大量的题,而不进行必要的总结思考,对错题只做修改而不查找原因)而且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没有无限的时间做题,只有总结规律才是王道(规律即答题的固定步骤,解题的方法等,这可避免想题时没有方向)3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不懂时一定要先自己思考一下,实在不行时再问同学或老师,不能一遇到不懂的就立即问同学老师,这样会使大脑得不到锻炼,对他人产生依赖,成绩就会不升反降。
(不懂也不能放弃,如果不懂就放弃的话就永远学不好数学)4要总结自己的强项和弱项,及时查漏补缺(即知道考试时什么题目自己能做得又快又准,什么题目自己做的出来但较慢,什么题目自己做不出来,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这样考试才不会太紧张)中学数学的基本知识分三类:①是纯粹数的知识,如实数、代数式、方程(组)、不等式(组)、数列等;②是关于纯粹形的知识,如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等;③是关于数形结合的知识,主要体现是解析几何,函数等根据这三类来分类自己的强弱项。
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学习流程(学习流程即知道上课前,上课时,上课后该干什么,在学校,在家里该干什么)5合理安排考试时的时间考试时合理安排好答题时间,不要因一道小题而没做大题,也不要害怕答大题,往往大题的第一问都较容易,有时根据条件推出一些简单的结论也能得分(你可能不知道这些结论有什么用)掌握几个考试时放松的技巧,防止怯场平时可自己模拟考试场景练习一下6要肯脚踏实地的去努力不要因为一些同学学数学看起来很轻松就认为他们有秘籍或他们是天才,不用努力。
对于学习有一定的方法(指适合他们自己的方法)的人,学习初中数学还较轻松但到了高中就不一定了,很多初中数学130分以上的同学,到高中都很少得120分以上,而一些高一高二数学不错的同学,到高三时成绩不升反降,出现了因不重视基础,知识出现漏洞的现象。
所以只有基础知识扎实,刻苦努力才能学好数学。
7没有捷径要明确一点:学数学并没有什么一夜成才的方法(要是有的话早就在全世界推广了)8注重课堂不要盲目的请家教,这可能会浪费课余时间而无效果,即使有效果也绝对比不上自己摸索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珍惜课堂上的时间更有意义,你的老师不一定比家教差。
(这也是为什么学习好的学生不用请家教但学习好的原因)可能你因为不喜欢你的老师而不认真的听课,但这对老师来说并没有太大伤害,反而是使自己的成绩变差。
如果觉得你的老师教得不好,可以向班上的尖子生请教,看看他们是如何听课学习的,如何在老师不好的情况下仍保持好成绩。
学好数学的几个建议1、记数学笔记,特别是对概念理解的不同侧面和数学规律,教师为备战高考而加的课外知识。
2建立数学纠错本。
把平时容易出现错误的知识或推理记载下来,以防再犯。
争取做到:找错、析错、改错、防错。
达到:能从反面入手深入理解正确东西;能由果朔因把错误原因弄个水落石出、以便对症下药;解答问题完整、推理严密。
3、学会总结归类,记忆数学规律和数学小结论。
4①从数学思想分类②从解题方法归类③从知识应用上分类。
数学解题时是有思想和方法的,绝对不是瞎猫碰上死耗子,凑巧想到解题方法的.常见的数学四大思想为:函数与方程、转化与化归、分类讨论、数形结合。
函数与方程函数思想就是用用运动和变化的观点、几何与对应的的思想,去分析和研究数学中的的数量关系,建立函数关系或构造函数,运用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去分析问题,转化问题,使问题获得解决。
方程思想就是分析数学问题中的变量间的等量关系,从而建立方程或方程组或构造方程,通过解方程或方程组,或运用方程的性质去分析、转化问题,使问题获得解决。
应用函数与方程思想的几种常见题型是:遇到变量,构造函数关系解题;有关的不等式、方程、最小值和最大值之类的问题,用函数观点加以分析;含有多个变量的数学问题中,选定合适的主变量,从而揭示其中的函数关系;实际应用问题,翻译成数学语言,建立数学模型和函数关系式,应用函数性质或不等式等知识解答;等差、等比数列中,通项公式、前n项和的公式,都可以看成n的函数,数列问题也可以用函数方法解决。
解析几何、立体几何中的计算中常需要建立方程组,构造函数关系来解题;函数f(x)=(a+bx)n (n∈N*)与二项式定理密切相关方程与函数关系密切,方程问题也可以转换为函数问题来求解,反之亦然。
设不等式2x-1>m(x2-1)对满足|m|≤2的一切实数m的取值都成立。
求x的取值范围。
【分析】此问题由于常见的思维定势,易把它看成关于x的不等式讨论。
然而,若变换一个角度以m为变量,即关于m的一次不等式(x2-1)m-(2x-1)<0在[-2,2]上恒成立的问题。
对此的研究,设f(m)=(x2-1)m-(2x-1),则问题转化为求一次函数(或常数函数)f(m)的值在[-2,2]内恒为负值时参数x应该满足的条件ff()()2020<-<⎧⎨⎩。
【解】问题可变成关于m的一次不等式:(x2-1)m-(2x-1)<0在[-2,2] 恒成立,设f(m)=(x2-1)m-(2x-1),则f x xf x x()()()()()()22121022121022=---<-=----<⎧⎨⎪⎩⎪解得x∈(712-,312+)【注】本题的关键是变换角度,以参数m作为自变量而构造函数式,不等式问题变成函数在闭区间上的值域问题。
本题有别于关于x的不等式2x-1>m(x2-1)的解集是[-2,2]时求m的值、关于x的不等式2x-1>m(x2-1)在[-2,2]上恒成立时求m的范围。
一般地,在一个含有多个变量的数学问题中,确定合适的变量和参数,从而揭示函数关系,使问题更明朗化。
或者含有参数的函数中,将函数自变量作为参数,而参数作为函数,更具有灵活性,从而巧妙地解决有关问题。
转化与化归数学的解题过程,就是从未知向已知、从复杂到简单的化归转换过程。
转化与化归思想方法的特点是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
它可以在数与数、形与形、数与形之间进行转换;它可以在宏观上进行转化与化归,如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普通语言向数学语言的翻译;它可以在符号系统内部实施转化,即所说的恒等变形。
消去法、换元法、数形结合法、求值求范围问题等等,都体现了转化与化归的思想,我们更是经常在函数、方程、不等式之间进行转化与化归。
即把我们遇到的较陌生的问题,通过转化变成我们比较熟悉的问题来处理;或者将较为繁琐、复杂的问题,变成比较简单的问题,比如从超越式到代数式、从无理式到有理式、从分式到整式…等;或者比较难以解决、比较抽象的问题,转化为比较直观的问题,以便准确把握问题的求解过程,比如数形结合法;或者从非标准型向标准型进行转化。
按照这些原则进行数学操作,转化过程省时省力,有如顺水推舟,经常渗透等价转化思想,可以提高解题的水平和能力。
转化与化归的基本类型:1) 正与反、一般与特殊的转换;2) 常量与变量的转换;3) 数与形的转换;4) 数学各分支之间的转换;5) 相等与不相等之间的转换:6) 实际问题与数学模型之间的转换。
如: 1.设椭圆ya22+xb22=1 (a>b>0)的半焦距为c,直线l过(0,a)和(b,0),已知原点到l的距离等于2217c,则椭圆的离心率为_____。
A. 14 B.12 C.33 D.22画图分析得ab=2217c×a b22,变形为12(c/a)4-31(c/a)2+7=0不要急于求出a与c的关系,而是根据e=c/a得12e4-31e2+7=0,再解出e,选B;2.若x、y、z∈R+且x+y+z=1,求(1x-1)(1y-1)(1z-1)的最小值。
【分析】由已知x+y+z=1而联想到,只有将所求式变形为含代数式x+y +z,或者运用均值不等式后含xyz的形式。
所以,关键是将所求式进行合理的变形,即等价转化。
【解】(1x-1)(1y-1)(1z-1)=1xyz(1-x)(1-y)(1-z)=1xyz(1-x-y-z+xy+yz+zx-xyz)=1xyz(xy+yz+zx-xyz)=1x+1y+1z-1≥313xyz-1=33xyz-1≥33x y z++-1=9【注】对所求式进行等价变换:先通分,再整理分子,最后拆分。
将问题转化为求1x+1y+1z的最小值,则不难由平均值不等式而进行解决。
此题属于代数恒等变形题型,即代数式在形变中保持值不变。
分类讨论引起分类讨论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①问题所涉及到的数学概念是分类进行定义的。
如|a|的定义分a>0、a=0、a<0三种情况。
这种分类讨论题型可以称为概念型。
②问题中涉及到的数学定理、公式和运算性质、法则有范围或者条件限制,或者是分类给出的。
如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分q=1和q≠1两种情况。
这种分类讨论题型可以称为性质型。
③解含有参数的题目时,必须根据参数的不同取值范围进行讨论。
如解不等式ax>2时分a>0、a=0和a<0三种情况讨论。
这称为含参型。
另外,某些不确定的数量、不确定的图形的形状或位置、不确定的结论等,都主要通过分类讨论,保证其完整性,使之具有确定性。
进行分类讨论时,我们要遵循的原则是:分类的对象是确定的,标准是统一的,不遗漏、不重复,科学地划分,分清主次,不越级讨论。
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不漏不重”。
解答分类讨论问题时,我们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是:①要确定讨论对象以及所讨论对象的全体的范围;②确定分类标准,正确进行合理分类,即标准统一、不漏不重、分类互斥(没有重复);③再对所分类逐步进行讨论,分级进行,获取阶段性结果;④进行归纳小结,综合得出结论。
如:1.过点P(2,3),且在坐标轴上的截距相等的直线方程是_____。
A. 3x -2y =0 B. x +y -5=0 C. 3x -2y =0或x +y -5=0 D.不能确定分截距等于零、不等于零两种情况,选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