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学生厌学心理及对策研究课题结题报告一、课题研究提出的背景我校多为农村学生,教学设施相对齐全,人力教育资源比较丰富,但专业心理教师相对匮乏,我校只有两位专职心理教师,只有在高二年级开设心理课,由于班级众多,一个班级两周才能上一节课,也很少订阅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书刊。
师生、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十分淡薄。
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也是非常迫切的。
通过对此课题的研究,可以扩大师生、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范围,提高心理学知识意识和能力。
有人说,人的一生决定于高中,高中决定于高二,然而高二是高中阶段的“断层”时期,因为高一新生刚进入高中,对学校、老师、同学以及学习都有新鲜的感觉,同时,其兴奋心情也使其具有积极的学习和生活态度。
高三的学生因为就要参加的高考,家长和老师对他们给予更高度的关注。
相反,老师和家长对高二的学生的关注就相对较少,使学生在这个时期容易出现放松心态和厌学心理。
近期我们对我校高二学生的厌学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高二学生厌学率57.42%,无论是成绩优秀者还是成绩不良者,厌学心理普遍存在。
可见,厌学已成为现阶段高中教育中现实而棘手的问题,严重影响到学校的教学教育质量和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理论依据厌学[yàn xué]词典be weary of studying网络Weariness; Fluorescent Adolescent; weariness of learning,厌学(暂界定)——从学生主观的角度产生的对学业和学校生活的反感、厌倦甚至背叛、逃离并且对学业和身心发展必然产生严重的负面后果的心理反应和行为表现的总称。
学业(学习)倦怠——由于学业本身的艰苦性和学生主观上的认知策略低效、意志力不足与情绪消极所产生的一种不利于学业成功和身心良性发展的学校生活状况。
厌学是学生对学习的负面情绪表现,从心理学角度讲,厌学症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
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地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
厌学问题已成为阻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
厌学情绪和逃学行为是一对孪生兄弟。
厌学情绪是逃学行为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逃学行为则是厌学情绪的极端表现。
人们常把逃学和厌学联系起来。
厌学可表现为很多种形式,如:孩子变得不爱上学,不愿见老师,甚至每到上学前,孩子就喊“肚子疼”、“头痛”等;有的孩子不愿做作业,一看书就犯困;即使在没有外界干扰的情况下,注意力也常常不能集中;有的孩子虽然也在看书,却“看不进去”;不愿大人过问学习上的事情,对父母的询问常保持沉默,或者表现烦躁,或者转移话题;上课时常打不起精神,课后却十分活跃,表现为“玩不够”。
而逃学作为厌学的极端行为则主要表现为不去上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如果长期无成就感,就不可能对某一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习也不例外。
一个学生如果在学习中老是受到批评、指责,而很少受到表扬、夸奖的话,那么他自己会对学习产生厌烦和畏惧情绪。
在这一点上,家长首先要了解孩子没有感应感的原因,是学习困难而造成的,还是家长期望值过高造成的。
如果是学习困难而使学生没有成就感,家长可作具体的辅导,甚至可请家教辅导,以提高学生成绩。
如果是家长的过高期望值造成的厌学,就要立即降低对孩子的期望,让孩子经常有成功的体验。
一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成就感,厌学的情绪自然就会消失。
发展心理研究表明,学习活动是学龄儿童的主导活动,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儿童获取知识和智慧的根本手段。
然而,有关调查发现:我国有46%的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33%的学生对学习表现出明显的厌恶,真正对学习持积极态度的仅有21%。
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
三、实用价值正确认识和解决当前中学生的厌学心理问题,是促进教育发展,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至关重要的问题。
面对当前中学生厌学心理日益严重的现状,如何认识和评价这一心理问题,如何使中学生走出这一心理困境,寻求心理健康,已成为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以及政府面前的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学校的领导非常重视,但要想改善高中学生的厌学状况,必须对学生厌学做出正确的心理诊断,对其成因进行深入剖析,进而对这种状况采取正确的对策。
通过此次研究学习,使同学们了解到厌学心理的巨大危害性,从而使同学们提高警惕,通过正确的方法,规避此类风险。
让自己可以健康地学习和成长。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目前,中学生存在多种心理障碍,如厌学、考试焦虑症等。
这些心理障碍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严重滞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而厌学是中学生诸多学习心理障碍中最普遍、最具危害的问题,也是青少年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并积极寻找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
厌学是学生由于各种原因(智力因素除外)对学习产生一定程度的厌恶烦恼的心理。
这种心理使得他们缺乏学习欲望,对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常感到无能为力,看不到目标和希望。
我们发现这种厌学心理在高中生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主要表现为:对学习功能认识偏差、消极对待学习、学习中情绪波动较大。
所以需采取有效的对策并加以解决。
使他们顺利的度过这个关键时期。
1.本课题以研究我校高二学生语文学习困难生厌学学生为主,以研究家长的教育方式、教师的教学方法、育人之道为辅2.多渠道、全方位地去了解学生的厌学原因,寻求更加有效的方法帮助厌学学生更好地学习,健康全面地发展。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找出导致厌学心理的主要因素,运用科学心理学知识和技术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和模式,提高我校教育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学业水平;同时调适心理压力,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这是本课题研究的出发点与归宿。
本课题从学生心理、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角度出发,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中学生厌学问题进行研究,通过采用以下方法找出导致中学生厌学的可能因素。
(一)文献法:对于厌学心理的成因及对策,我们借助于有关文献资料,尝试分析导致厌学心理的成因。
(二)问卷法:采用了自编的调查问卷进行开放式和封闭式调查,发现影响学生厌学心理的重要因素。
(三)访谈法:我们走访学生家长、同任课老师沟通,了解学生厌学的情况以及表现,搜集事实性资料。
和学生进行面对面沟通,深入了解厌学心理的深层次原因。
该方法弥补问卷调查法的不足,扩展资料层面,加深资料分析的深度。
(四)个案分析法:对前来咨询的厌学来访者,采取跟踪调查分析的办法。
寻找导致厌学的因素以及对策,通过个案分析法,可以很好的记录分析厌学心理的纵向发展变化。
(五)行动研究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不断总结,将研究成果运用到学校教育工作中。
使研究成果为更多的师生及家长理解、掌握和应用。
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变厌学心理的目的。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和计划本课题遵循保密性原则、坚持预防、发展重于矫治的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和心理素质全面发展的原则,调查我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了解我校拥有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真实情况;同时分析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同学关系、亲子以及师生关系对厌学心理的影响及应对策略;通过对家庭、学校两个环境与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亲子关系三种人际关系和学生认知观念及学习能力的调查分析,探索和实践找出有效的对策和途径。
同时,在进行课题研究之前,已发放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厌学症状并加以评估,在此期间,也将观察学生上课的反应和效果,了解学生们对厌学所做出的应对措施,认真分析,积极反思,并作出及时的补充或者改进,力争圆满完成本次研究,实现预期目的。
具体过程:本课题研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6年6月)(1)准确界定研究内容,这是课题研究的前提和关键。
(2)广泛收集资料学习有关厌学心理等方面的文献资料进行系统学习。
(3)拟定课题实施操作方案制定研究计划,形成实施方案。
(4)通过调查问卷,帮助学生弄清楚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案,对学习过程中的现状有所了解并找寻对策。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XX年7月――20XX年11月)(1)按照研究方案具体实施。
(2)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改进调整方案。
(3)定期开展专题性研究,制定有效的课堂教学,指导学生掌握知识。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XX年12月)(1)继续开展行动研究,不断总结和收集资料。
检测成效,做出定性、定量分析。
(2)收集资料,健全资料。
(3)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研究工作报告以及有关论文。
七、课题的成果与表现形式自立项以来,围绕课题的研究目标,勤奋工作,刻苦钻研,大胆实践,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努力探索克服学生厌学现象的方法和途径,并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帮助学生克服厌学心理。
经过半年多的探索和实践,扩展了我的知识面,提升了我的研究能力,更加重要的是让我对高中生厌学问题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愈是研究愈发觉值得探究的问题和东西太多,而哪怕是解决了一小部分问题,都会对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有很有益的帮助,我通过翻阅各种相关资料,走访部分厌学学生家长,反思班级中一些厌学同学的实例,亲自做厌学学生工作,以及与学校德育工作的专家、教学处主任李国鹏老师合作获得的许多的宝贵的第一手材料和意见等方面去探究高中生厌学的成因及对策,如果能算上成果的话,下面我想从以下几方面在总结:(一)高二学生厌学原因分析1.家庭方面厌学当今社会独生子女已属普遍,许多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用“神童”的标准去要求孩子,强迫孩子学外语、背诗词、弹钢琴等等,一旦孩子达不到他们要求的标准,动辄严厉惩罚,使孩子心灵受到伤害,同时对学习产生反感,甚或与家长对抗,有的还发展到因丧失生活的信心而轻生。
单亲家庭或留守儿童缺少正常关爱。
有些学生因父母离异或外出打工等原因,缺少父母的关爱、教育,放任自流,没有正确方向的引导,性格孤僻,学习的积极性受到压抑,从而产生厌学心理。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对学生学习态度甚至人生态度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主要有:(1)家长溺爱。
这类放纵型家长对子女放任自流,导致子女懒学勤玩,使孩子滋生了依赖性与懒惰性,不仅对枯燥的学习毫无兴趣,而且易沾染社会不正之风,贻害终生。
(2)家长要求过于苛刻。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有些强制性家长不顾孩子的想法,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规划孩子的人生与未来,逼迫孩子学习,如果孩子成绩不好还要严加惩罚,这样便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进而产生厌学情绪。
(3)家庭关系不和或家庭破裂。
家庭关系不和或家庭破裂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难以抹去的创伤,家庭的阴影会占据孩子思想的很大一部分,进而无心学习,产生厌学情绪。
2.学校方面厌学教师“厌教”课堂没趣味,学生受影响学习没兴趣。
教师态度不正、不民主、盛气凌人,学生厌烦这样的老师,进而不愿听他上课,厌学这一学科;教学内容不丰富,讲课照本宣科,听了收获不大,听着没劲;教法不活,满堂灌,填鸭式教学,不管你愿不愿听,讲了就算;学生课业负担重,压力越大,厌学心理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