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动画艺术史结业论文题目:论迪士尼动画的创新与传承系(院):应用外语系专业:商务英语一班学生姓名:***指导教师:付培2015年5月1日论迪士尼动画的创新与传承—举例分析迪士尼动画能够吸引观众的原因摘要:迪士尼作为全球闻名的涉及领域众多的娱乐性公司,其电影部门更是迄今为止唯一一家没有被交易过的好莱坞大公司。
它的粉丝众多,遍布全球各地。
而论及支撑它走过八十多年风雨,仍然饱受欢迎的原因,必然也是不计其数。
本文从音乐、故事设定、画面感、电影感、领导人的角度出发,并落脚于对其公司文化的创新与传承,再结合迪士尼经典动画实例,有层次地分析了迪士尼动画能够吸引观众的原因。
关键词:音乐;故事设定;画面感;创新;传承1.引言人们总是喜新厌旧的,迪士尼公司经刘国罢工的浪潮,经历过二战的冲击,经历过与其他公司的激烈竞争,但它仍然在观众心中屹立不倒。
这其中的原因种种,但这个公司最初唯一的产出-动画,为它的成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而论及迪士尼动画吸引了众多观众,我想说的是,“Keep moving forward”才是它如此博人眼球的根本原因。
“Keep moving forward”并不只是意味着创新与发展,同时也意味着他们对自身优秀传统的保持。
2.音乐每当观众想起那些经典的迪士尼动画片时,音乐往往是他们第一个回忆起的元素。
《小美人鱼》的《Part of your World》,《美女与野兽》的《Beauty and the Beast》,《狮子王》的《circle of life》,还有迪士尼公园总是在循环的《A whole new world》……往往是音乐让迪士尼动画由如此不朽的魔力。
从第一部迪士尼动画长片《白雪公主》开始,美妙的旋律与匠心独运的舞蹈场面就成为了迪士尼动画电影中的标志性元素。
迪士尼动画首创将百老汇音乐剧的魅力引入其中,让动画与音乐达到超越真人电影的契合度,加上歌舞场面与剧情推进的无缝衔接和融合,制造出让一代又一代观众回味无穷的歌舞段落。
这些歌舞段落在迪士尼动画长片中俯拾皆是,在《幻想曲》、《狮子王》等作品中,更是达到了殿堂级的表现力,画面与音乐的高度统一,带给人极高的艺术享受。
也是迪士尼,首先让作曲家参与电影的制作全过程。
以《冰雪奇缘》为例,为了让音乐成为叙事的一部分,Chris Buck和Jennifer Lee这两位作曲家积极地与导演合作、沟通,而导演组也并没有在一切都决定好以后再‘通知’他们二位去写几首歌,像《Do You Want to Build a Snowman》这首全片最催泪的曲子在一开始是没有被采用的,但是由于这一首曲子广受喜爱,导演组甚至改变了原先的叙事。
这其实是很欣慰的一件事,因为这体现了电影制作的核心—合作。
导演不是独裁者,他们没有守着已经定好的创意一点变化不许有,而是积极的与其他艺术家合作,经过改变和尝试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这使本片音乐出色的达到了叙事效果,而没有为唱而唱。
事实上,《Let It Go》是全片第一首确定的歌,也正是这首歌让导演们意识到,Elsa不是邪恶的反派,她只是一个压抑的青少年,因此他们也决定放弃反派这个设定。
导演Chris Buck一开始向迪士尼高层们推荐故事的时候影片名是“Anna and the Snow Queen”,Elsa还是反派。
但是因为这首歌和约翰拉赛特的缘故,导演们才打算把俩人变成姐妹关系。
3.故事设定就动画片本身而言,组成它最重要的元素就是故事的设定了。
它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使情节更加具有戏剧性和感染力,在贴近观众实际生活的同时又给予了观众适当的想象空间。
而迪士尼动画对故事设定的依赖度从来是闻名于整个业界的。
华特先生当年创新地将故事设定专门设立成为一个部门,我想不会仅仅是因为乔·格兰特的过人天赋,更是因为他从很多方面都认识到了故事的重要性。
他曾经说过:“故事才是作品的核心”。
1941年《时代周刊》曾经发表过一篇文章极力赞颂乔·格兰特及他所领导的故事设定部门为《小飞象》做出的卓越贡献。
文章“别出心裁地评选小象丹波为当年的风云人物,并称‘这位新人在一个战争年代里几乎成了儿童王国的主宰’”。
1947年《小飞象》也获得了戛纳电影节的最佳动画设计奖。
虽然我们看不到当时这部影片掀起了怎样的浪潮,但是从《时代周刊》的评价和本片的获奖情况中我们依然可以窥见它的风靡程度,而这风靡的程度又极大的依赖于本片故事的设定。
4.画面感对动画片来说,画面也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画面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基本描绘,动画技巧。
动画片向来以制作周期长而著称,暂且不论以现代的电脑成像技术制作一部完整的电影,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前那种手工绘制的动画的制作过程就更为漫长了。
还记得《狮子王》开头里面万兽朝拜新王的画面吗?里面出现了从走兽到飞禽大大小小不下几十种动物。
为了绘制出栩栩如生的画面,给观众带来更深刻的观影感受,画家们在公园和森林里做了大量的绘画练习。
不仅如此,为了给动物演员们融入人的情态,画家们更是耗费了两年多的时间在外收集素材。
这种在绘图之前就做出大量的写生练习的优良传统就这么由迪士尼开创,然后被传承了下来。
在制作13年上映的动画《冰雪奇缘》的过程中,剧组的人员去过挪威,借鉴了不少那里的地形和习俗,比如说舞会上人是怎么跳舞的,舞会音乐是什么样的,服装是什么样的,然后再使用在影片中。
他们也住过那个全球很著名的全是冰做的旅馆,就是为了观察在那种情况下冰会是怎样的质感,光会怎样反射的。
这个经历对后来建造Elsa的冰城堡很有帮助。
他们还特意研究雪在人踩过以后会是怎样的反应。
有一个剧组女成员穿上17世纪的蓬蓬裙在雪里走,为后来Anna穿着裙子在雪里走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Elsa的魔法效果也是花了不少时间用很复杂的电脑软件完成的,保证颗粒,亮度,还有那种美丽的小漩涡效果能很好的配合。
最有意思的是为了绘制那个抢镜的驯鹿Sven,剧组真的在工作室里整来一只驯鹿供画家们取材。
从幕后这些小故事来看迪士尼真的是花了不少心血让这个冰雪世界既真实又浪漫美丽。
而就动画技巧而言,迪士尼动画更是开创了这个领域的先锋。
现在学术界广为流传的“动画十二法则”就是由迪士尼的动画师累积数十年的经验所整理出来的最高指导原则,现在许多动画师可是要把他们当做圣旨一般的信奉呢。
虽然迪士尼的动画早在30年代已经发光发热,然而当初的动画制作原则延传至今仍然不变,甚至这些由2D动画制作发展出来的规则,也几乎完全能够应用在3D动画制作之上。
包括了预备动作、连续运动与姿态对应、跟随与重叠动作、时间节奏与量感等等的十二法则被应用在每一部迪士尼动画的制作过程中,他们提高了人物形象与画面的夸张性与吸引力,使观众能够更加地沉浸于电影之中。
5. 电影感迪士尼还首创性的使用各种技巧来提高动画的电影感。
《白雪公主》这片子当年作为动画为什么惊艳了那么多人,不仅仅是因为有色彩有声音,而是因为头一次动画开始向电影靠近,可以很明显看出动画中很多地方模仿电影镜头,会跟着人物移动。
以往还处于手绘时期的动画中,动画师往往是在一个固定的已经画好的背景里让人物动,所以那时期的动画更像舞台剧而不是电影,因为布景也动你就可以想象工作量了。
就像在《白雪公主》里面老巫婆雨中在森林里逃跑那场戏,你可以很清楚的看到雨和背景里的森林的互动,树被雨影响而不是仅仅做背景,这在当时真的是很惊人的细节。
6. 领导人有人说,迪士尼动画之所以能够拥有大批的受众,是因为他们满足了观众在现实中不能被满足的地方,这些动画片与观众形成了某种共鸣。
我不否认这一点,但是这是所有动画片,不只是迪士尼动画所追求的。
迪士尼的先进之处或许就在于他们的“Keep moving forward”。
而这一种永远追求的精神我们可以很直接的从迪士尼的领导人中探索到。
不论华特后期是否真的对于下属疑神疑鬼,他在创作之初就运用了串连板的方式展现整部电影,以便更好的对电影的某一个镜头进行删减与补充,他单独将故事情节设定为一个部门,他对品牌形象的塑造与维护,他对真人电影领域的执着,这些都说明了他对事业的热忱与高度的前瞻性。
艾斯纳自然不用说,他创新的把迪士尼的经营重点从主题公园和度假胜地的建设转到电影和电视业,从产品制造转向传媒工业的发展。
而后人更是把这一时期称作迪士尼的逆转时期。
7. 结束语说到创新,迪士尼可以毫不犹豫地将它归为自己的标签之一。
1928年迪士尼推出了世界上的第一部全部对白动画《威利号汽船》;1937年迪士尼制作了美国第一部动画长片《白雪公主》;1940年,迪士尼摄制了第一部使用动画摄制机拍摄的动画片《幻想曲》;1955年迪士尼制作了第一部宽银幕动画片《小姐与流氓》…等等等等。
迪士尼的创新之处就算说一整夜也说不完。
但是,迪士尼动画这么多年来能够屹立不倒的原因却不仅仅是因为创新,更是因为它在追求的同时,也做到了传承。
或者说,我们可以将它解释成坚持。
他们把对第一部的认真延续到了今后的每一步电影中,也把每一部电影中得到的经验运用于今后的每一部电影中。
我原以为,创新与传承只是对于一种文化,一个种族,或者是一个人。
但是迪士尼动画将这种“Keep moving forward”的精神融入于每一部动画片的制作过程中,甚至将它作为一种理念,种在每一位迪士尼的员工心中。
我想,这大概就是迪士尼动画总是能够吸引观众的原因了参考文献[1]爱幻想的小孩,迪士尼文化的创新与传承,豆瓣电影网:豆瓣影评,2013.11。
[2]约翰·卡尼梅克,动画人的生存手册:迪士尼&皮克斯故事大师讲动画剧本创作,中国: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5。
[3]8小不懂,迪士尼动画十二黄金法则,百度:百度文库,2012.7。
[4]杨琼,王成娟,流金岁月--迪斯尼动画王国的国王们,重庆出版社,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