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文化
18
2.方言 方言是在古代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当人们由于地理或社会原因被隔离时,就开 始了方言分化,尤其表现在语音的区别上。
汉语方言可以分为七大方言区,即北方 方言(官话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 言、客家方言、闽方言和粤方言。
19
也有将汉语方言划分为十大方言区的, 即官话区、晋语区[山西、内蒙古(中南部)、 陕西(北部)、河北(局部)有入声的方言 划为晋语]、吴语区、徽语区[皖南一带的徽 州方言]、赣语区、湘语区、闽语区、粤语区、 平话区[社会生活的纽带,当社会生活分离
时,统一的纽带就可能一分为二。长期稳定的
行政区划,必然使同一区划中的语言、风俗等
文化因素趋向一体化。
广西北部的全州、资源、灌阳、兴安四个
县市的地域在历史上长期属于以长沙为中心的
行政区划里,直至明代以后才归属广西省,所
以至今通行湘方言。而湖南的沅、醴流域在长
6
制度文化是指种种制度和理论体系。诸如 饮食习惯、建筑工艺、卫生管理、娱乐方式等 生活制度,婚姻形式、亲属关系、家庭财产分 配等家庭制度,劳动管理、艺术生产、教育、 道德、风俗、宗教、利益、法律、政治、警察、 军队等社会制度,以及有关这些制度的各种理 论体系。
7
心理文化包括思维方式、审美情 趣、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等,比之 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心理文化处于 更深的层次上。
30
3.地理的阻隔
地理的阻隔在古代往往成为方言分化的 条件。闽语、粤语较多保留古汉语成分,跟 这两种方言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广东、福 建以前交通不便,地处南方边缘区域,人员 往来、接触相对较少,其语言便少有变化; 而中原地区汉语由于各种原因,发展速度较 快,形成方言间的差异。
31
4.民族的融合
民族融合在我国是客观事实,从先秦的 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到后来的突厥、契 丹、羌等,民族间虽有竞争,更多的是和平 相处,语言上也有许多相互吸引、相互混合 的表现。
4
2.文化
文化是社会成员共同拥有的生活方式和 为满足这些方式而共同创造的事事物物,以 及基于这些方式而形成的心理和行为。
广义的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 化和心理文化三个层次。物质文化是一种可 见的显性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是不可 见的隐性文化或曰潜在文化。
5
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 明。诸如生产和交通工具,武器,日用器 具,服饰,居住、饮食和其他人类行为所 需要的物品等等。
11
我国古代曾以贝壳作为钱来使用,所 以诸如“货、贡、资、购、财、贮、贪、 贫、贩、贵、贱、费、贷、贸、赃、贿、 赂、贾、赁、赈、赊、赋、赎、赚、赠” 等与财货有关的字皆从“贝”。
12
甲骨文中已有“牢、宰、家”等字,从字形 上就看出这些字描画的是牛圈、羊圈、猪圈等, 由此可知殷商时代畜牧业已相当发达,对牛、羊、 猪等都已进行人工饲养和驯化。
34
如北京话婉转流畅,山东话朴实醇厚, 上海话悠扬和谐,苏州话娇柔细润,天津话 豪爽率直,东北话强悍粗放,广州话跌宕活 跃。人们对自己的家乡话也总是饱含着眷眷 深情,“乡音未改鬓毛衰”就是这种感情的 真实写照。
35
方言是一种地域文化最外在的标记,同时又 是这种文化最底层的蕴涵,它深刻地体现了某一 地域群体的成员观察世界、表达情绪感受以及群 体间进行交流的方式,沉淀着这一群体的文化传 统、生活习俗、人情世故等人文因素,也敏感地 折射着群体成员现时的社会心态、文化观点和生 活方式的变化。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语言是以多种 多样的形式实现的,每个人都在某方言的基础上 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与人们 的思想感情交织在一起,成了个性的识别的主要 标记。
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都归属于以湖北地区为主
体的政区中,所以与湖北同属官话区,而与湖
南湘资流域的湘方言属于不同体系。
28
2.人群的迁徙
人口迁徙是产生新方言的常见原因。几 乎所有汉语方言的形成都与人口流动有关, 但是,移民造成新方言往往要有3个条件。第 一,要有一定批量的移民而不是零星的少数; 第二,要集中聚居而不是插空散居;第三, 移民的语言与原住地的语言或方言形成抗衡 之势。客家话就是典型的代表。
8
二、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1.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属于 制度文化层次。
其一,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的一切物质和 精神的创造物,语言也只有人类社会才具有, 是人类的“创造物”。
其二,文化不是受控于基因遗传,而是后天 获得的,语言也是后天获得的。
9
其三,文化,特别是制度文化和心理文 化,具有共享性,语言为全社会共有,也不 是私人物品。
语言与文化
1
一、语言与文化的内涵
论及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需要先界定语言、 文化这两个概念。 思考:
你如何理解“语言”和“文化”这两个概念?
2
1.语言
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语言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书面 语的物质载体——文字。最狭义的语言不包括文 字,只包括口语和书面语,口语和书面语是人类 社会用来进行交际和思维的最重要、最常用、最 发达、最严密的符号体系。
例如,南方方言有壮侗语的成分,北方 方言有阿尔泰语的成分。
32
5.语言的接触
语言的接触包括方言与共同语及方言间的 接触。
粤语四邑话本来是非粤语(闽、赣)的移 民带来的,几百年来由于广府话的强大影响, 慢慢走上了粤化的道路;厦门话则是来自泉州 和漳州的移民带来的方言互为融合后,形成的 一种新兴方言,最后取代了泉州话在闽南话中 的中心地位。
其四,凡制度文化都具有符号性质和一定 的象征意义,语言也是一种象征符号,且是 文化中最重要的象征符号。
10
2.语言是记录文化的符号系统。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许多文化现象只 反映该文化现象的本身,语言则不同,它不仅反映 语言本身,而且其重要的职责是记录其他文化现象。 语言记录的文化首先在言语作品的内容上,如神话 传说记录着史前文化,历史著作记录着人类文明的 发展 。其实,语言系统本身也就是一个文化世界, 就在记录着人类文化。语言记录文化,是古代文化 的“活化石”,研究古代文化,应特别注意从语言 的分析研究中获得启示和证明。
17
三、方言与文化
(一)汉语方言与共同语
1.共同语 共同语是一种超地区的交际手段,由于权 利分配而获得合法的地位,并具有很高的威望, 成为民族的一种凝聚力量。它是官方的、文学的、 教育的语言,也可以称作民族共同语或标准语。 共同语前身又是一种方言。因此不同地区的人讲 起标准语时,往往带有方言影响的口音,他们所 讲的标准语可称为准标准语。
22
3.汉语方言与共同语的关系
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以北京话为基础方言, 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方言,恰恰相反,方言是普通话 不断丰富的源泉。在实际语言生活中,普通话很少有 与方言泾渭分明的时候,普通话和北方方言尤其是北 京话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普通话是超 越各方言之上的汉民族共同语,但不可避免地受到各 地方言的影响。普通话必须植根于方言才有生命力, 否则就会僵化。
36
方言还是地方文化赖以存在的条件。汉 语各大方言都有自己的戏曲文化,地方戏曲 都用当地方言来演唱,角色完全用当地方言 来念白,因而,仅仅从推广普通话的角度出 发,禁止在文艺作品中使用方言是片面的, 操之过急,忽视了群众文化生活的传统。戏 曲文化使当地方言升华为艺术语言,从而大 大推动了地域文化的发展。在我国各地,用 方言演唱的民歌种类也十分丰富,北方民歌 的苍茫雄浑、南方民歌的柔和婉转,形成了 南北气质的鲜明差异。
29
客方言是汉民族共同语的一个分支,它 以广东的梅县话为代表。由于社会动乱, 中原汉人大批南迁,在经过长期流徙以后, 这批被称为“客人”的中原汉人最后定居 于梅县地区,其所操的语言慢慢发展成为 一种方言——客家话,客家话在长期的历 史发展中定型下来,形成一种有别于汉民 族共同语的独立的、纯洁的、活泼的和丰 富的客家方言。
33
(三)汉语方言与文化
1.方言是地域文化的外在标志和底层蕴涵 世界上很少语言像汉语这样,其文献可以追 溯到公元前两千年左右而不中断;也很少像汉语 这样,具有那么多方言,而且方言之间的分歧很 大。从文化、历史以及语言的实际关系看,我们 当然不能承认汉语各方言是不同的语言,但从语 言学的角度讲,不同地域间的差异确实是比较大 的,从最原始的语言感觉上就能发觉各地方言的 不同特点。
握手这种准语言也记录着一定的文化。今日 的握手礼节是从原始社会表示信赖、友好的触握 发展而来的。
13
3.语言和文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影 响和制约关系,语言对文化有影响有制 约,文化对语言也有影响有制约。
14
杭州过去忌讳“离”,因此连其同音字 “梨”也列入忌讳之列,这是“悲莫悲兮生别 离”这种文化心态对语言的影响。因忌“离”, 在吃梨子时要整个来吃,不能切开分吃,时至 今日男女情侣吃梨时仍忌讳切开。这种特殊的 习惯又是语言对文化的影响,是“梨”的语音 造就了梨子不能分吃的习俗。
37
京剧:由于京剧是从湖北的楚调(在明、清两代湖北 一带称湖广)与安徽的徽调演变而来的,所以京剧的唱 腔和念白是在湖广与安徽的方言基础上形成的。因为京 剧是徽调与楚调演员在北京相互融合后形成的,为适应 北京的观众,所以不可避免地溶入了京音。就好象是湖 北人说北京话。声调是湖广的,许多字音却是北京的。 湖广人听得懂,北京人也听得明白。由于湖广音和长江 以南的川、湘、云、贵等许多地方方言都属于北方语系, 因此全国大部分地区都能够接受京剧,这也就为京剧走 向全国,成为我们的国剧奠定了基础。
20
汉语方言的殊异和中国历史悠久、地 域辽阔有着直接的关系。现存的各种方言 大多经历了千年以上的历史,各自在一定 的地域中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方言的 活跃就是这种地域文化强有力的表现,反 过来促使地域文化顽强地保存下来。
21
在现代社会里,不论是地域文化或地域方 言,总是处在不断的消磨之中,表现在不同的 地域,消磨的速度和方式是各不相同的,即使 朝同样的方向发展,演变的速度也有快有慢。 以现代方言为例,穗港的粤语,至今仍是社会 生活中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甚至任何一个音都 有方言字可写;在香港,用粤语写的市井小说 十分畅销。可是在闽北山区,普通话早已普及, 当地的方言已经退缩到家庭生活的小天地里, 只供老年人使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