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建筑转换层的施工技术
摘要:本文重点对结构转换层的施工方法进行了分析探讨。
如何采取合理的施
工方法,保证施工质量达到设计要求,是关系到建筑物整体结构质量的重大问题。
关键词: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施工技术
在高层建筑结构中,其关键部分即是转换层,一般楼层的施工流程相比,基本一致,只
是在混凝土工程、模板支撑、钢筋工程方面的施工技术要求比较高,因此为了确保转换层的
施工质量,必须做到认真实施、严格要求、科学分析、充分准备。
1.施工技术控制要点
“荷载分层传递法”、“分层叠合浇筑法”、和“钢桁架法”是常用的三种转换层大梁的模板
支撑方式。
“荷载分层传递法”指的是在向下传递转换层施工荷载时,或是直接传到结构的基
础地面,或是由各层结构共同承担,这种方法即可一次浇筑成大梁,也可周转使用支撑体系
所用钢管,但加大了搭设支撑体系的工程量。
“分层叠合浇筑法”是通过两次浇筑完成大梁成型,在第一次浇筑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将负弯矩钢筋和箍筋设置在混凝土施工缝以下,
同时将抗剪钢筋设置在施工缝位,然后进行上层混凝土的施工,这样第二次浇筑梁板自重和
施工荷载可由第一次浇筑成型的梁承担,但这种方法优点是:模板支撑体系比较简单,缺点是:加大了施工缝处理难度,而且加重了施工缝以上钢筋的污染程度,另外,还增加钢筋密
集度和用量,加长了工期。
“钢桁架法”是通过将钢或钢筋混凝土牛腿搁置钢桁架提前搭建在
竖向结构上,然后将钢管脚手架搭设在钢桁架上,从而承担大梁施工荷载,这种方法虽然可
以一次浇筑完成大梁,但用钢量大且不容易重复利用,钢桁架规格也有所不同。
根据以上分析,在制定转换层施工方案时,需考虑下面几个问题:
1.1 转换板的自重、施工荷载以及所承受的上部结构荷载往往非常大,所以应选择合理、可行的模板支撑方案,并根据转换板的结构特点进行模板支撑体系的设计。
1.2 设置模板支撑系统以后,转换结构施工阶段的受力状态与使用阶段的不同,应对转
换层及下部楼层的楼板进行施工阶段的承载力验算。
转换板本身受下部支撑体系的作用或混
凝土施工方法的影响,在板中易产生设计时未考虑到的附加内力,故需对转换板在施工阶段
的受力状态做具体的分析和计算,必要时可采取一定的构造措施来抵抗这些附加内力。
1.3 对于大体积混凝土转换板,施工时应考虑采取减小混凝土温度差值、温度变化以及
混凝土收缩徐变的措施,防止新浇混凝土产生温度裂缝和收缩裂缝。
1.4 转换板承受的荷载很大,其配筋较多,而且钢筋骨架的高度较高,施工时应采取措
施保证钢筋骨架的稳定。
1.5 应及时做好转换板施工期间板的变形、混凝土施工温度的监测,及时掌握各种对施
工质量不利的情况,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预防和纠正。
2.以某大楼为例
某商住两用建筑地上二十四层、地下一层,总建筑面积14750 ㎡,高73.8m。
四层以下
商场部分,为钢筋混凝土内筒、外剪力墙结构;在四层、五层之间的设置箱型钢筋混凝土技
术转换层作为支承以上二十层标准层的结构技术转措施。
该结构转换层长30.4m,宽16.4m,转换层高2.2m、底板、顶板厚度分别为20 cm、30 cm,主梁高度达到3.26m,次梁高度2.6-2.9m,主次梁高度2.2m 部分设置在技术转换层内,超过2.2m部分均设置在下面一层,即四层顶部位置。
2.1 钢筋工程
转换层钢筋量大,互相交叉多,特别是梁的箍筋为二级钢,钢筋的绑扎相当困难。
梁板纵向钢筋采用了钢筋镦粗直螺纹连接接头,钢筋绑扎前制定了严格周密的钢筋绑扎顺序,以保证了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
2.1.1 根据结构详图,设计大量采用Ф32 及Ф28 钢筋作主筋,并对接头位置作了明确规定。
由于15 根Ф32 主筋锚入柱头,采用对焊接长,工地的供电有影响,所以必须采用宝钢生产的冷剂压套筒接头接长,然后用塔吊铺以人工吊装到位,接长后每根Ф32 钢筋重量达到130公斤。
2.1.2 每根转换大梁的每层水平钢筋均需塔设排架,并使3到4个施工人员同步操作,为确保钢筋就位后的平直度,用Ф48 钢管排架承托住各层水平钢筋,以保证钢筋平直,以及箍筋和其他钢筋绑扎施工正常进行,等固定好箍筋后,逐步撤除临时排架。
2.1.3 由于转换大梁宽度600cm,高度达290cm ~ 326cm,所以施工时必须先把主钢筋、分布筋(包括锚固要求伸入支座的长度)分层就位后,再套入箍筋、电焊封闭,再绑扎S 加强筋。
按常规施工方法,应先搭设梁底筋、再绑扎梁钢筋,而该部位箍筋达到Ф18 ~Ф22,箍筋成开口箍,待主筋、分布筋就位后再套入箍筋。
根据图纸要求,错开箍筋接头位置,逐一电焊焊牢,对梁底箍筋接头,采用仰焊。
钢筋工程结束后,再支梁底模、梁侧模。
2.1.4 不出四层地面的柱头钢筋直角弯曲后,成放射形在楼板结构中锚固筋与梁,其锚固长度是45d,而边柱、转角柱弯曲后,只能弯入柱顶和梁中,从而没有办法插入转换梁主筋,因此,使用锚固筋后电焊接长方法。
2.1.5 按设计要求,混凝土可以分段浇捣,而转换梁的钢筋必须一次成型(施工缝的留该部分钢筋成型定位后,必须用双层钢管牢固地支撑好,并避免影响钢筋的固定位置。
2.2 模板工程施工方法
2.2.1 梁、板的模板安装,为保证大截面梁模板的刚度和强度符合要求,梁下支撑的门式架间距必须按实际受力情况进行计算后确定,并采用Ф48 钢管作水平拉杆及剪刀撑。
此外,梁底的承重木枋必须全部采用经过挑选的完好木枋。
截面较高的梁,侧模安装应在梁中部加钢螺栓,其间距及排距必须经受力计算后确定。
再用Ф48 钢管作侧模的水平杠,做法与剪力墙基本相同。
这样才能保证大截面梁的模板安装质量。
2.2.2 楼板的模板安装也采用门式架支撑,用Ф48 钢管作水平拉杆,并与梁的水平拉杆连接,使整层的模板形成牢固的整体,保证模板的稳定性。
2.2.3 梁模板支撑的变形控制,由于大跨度梁模板支撑受力后可能会产生压缩变形而造成砼结构变形,为保证梁截面尺寸的准确,在梁底模安装时,必须严格按施工规范起拱。
模板安装后,用水平仪检测模板的起拱程度,保证拱度达到要求。
2.2.4 转换层以下的各层楼板必须设置回顶支撑卸荷,上下对齐,在转换层受荷后可将荷载传到下层楼板。
为避免下层楼板受荷过大被破坏,必须在下层楼面设置回头支撑,使转换层以下的各层楼面能逐层卸荷。
全部回头支撑在转换层的梁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0% 后才能拆除。
回头支撑的设置虽然增加了周转材料的使用量,但能使支撑体系更安全。
2.3混凝土浇筑
本工程按后浇带分为二个流水施工段组织施工,每个施工段均分二次浇筑混凝土,第一
次浇墙混凝土,第二次浇梁板混凝土,各段梁板混凝土应连续浇筑,施工缝留于后浇带处,
其余地方不得留施工缝。
混凝土浇筑可采用斜面分层布料方法施工。
采用插入式振捣,每个混凝土泵配备5台插
入式振捣捧,分3道布置。
在混凝土凝固前进行表面二次振捣,以防混凝土表面出现收缩裂缝。
在梁柱节点及明显钢筋密实处,除了按常规操作工艺认真施工外,必须针对其特点,选
用振动棒配合振捣,来保证其密实度。
结束语
在整个建筑物结构体系中,结构转换层发挥着连接纽带作用,是高层建筑物中各结构形
式的重要连接层。
在转换层施工过程中,因其结构构件跨度大、截面大,所以钢筋排布密集、使用量大,同时,要求使用较高强度的混凝土。
在浇筑混凝土时,由于一次灌入量大,增大
了施工缝处理难度,也提高了模板、模架支承体系要求。
因此,在结构转换层的施工之前,
需针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难点,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同时,严格控制整个施工过程的
质量,在施工和验收中,必须按照设计图纸和规范进行,确保施工质量达到设计要求,从而
保证建筑物整体结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