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章机械运动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章机械运动

第一章机械运动
§1.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一、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及换算关系
国际单位:米,符号m;
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换算:(1)10-3km=1m=103mm=106μm=109nm; (2)1m=101dm=102cm=103mm.
2. 测量工具:刻度尺(最常用)、卷尺、三角板、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较精密)
3. 正确使用刻度尺
(1)观察刻度尺(测量前的“三看”):
①零刻度线②分度值(即相邻两刻线之间的距离) ③量程(即刻度尺最大测量范围)
(2)测量前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测量工具
(3)测量步骤:(1放2读3记)
A.正确放置刻度尺:①刻度尺零刻度线与被测物体一端对齐
..,②有刻线的一边与被测物体
边缘保持平行
....;
B.读数:①读数时,视线正对刻度线,②读数需估读
..——读至分度值的下一位;
C.记录数据:记录结果包括——数字和单位
.....;无单位的数字是毫无意义的。

4. 测量长度的特殊方法
....
(1)辅助工具法——适于测圆、圆柱体的直径和圆锥体的高
(2)化曲为直——适于测较短的曲线,如地图册上的铁路线长、硬币的周长等; (3)累积法——适于测纸厚,细丝直径.
二、时间的测量
1. 时间的单位及换算关系
国际单位:秒,符号:s ;常用单位:天(d)、时(h)、分(min)。

换算关系:1min=60s ,1h=60min ;1d=24h=86400s 2. 测量工具:电子停表、机械停表(实验室常用) 3. 认识机械停表:
三、误差
1. 定义: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别.
2. 造成原因:选用的测量工具、采用的测量方法及测量者.
3. 减小办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仪器;改进测量方法。

4. 错误与误差的区别:错误是由于操作时未遵守仪器使用规则或读数时粗心造成的,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误差只能减小,不能消除,不可避免。

☆请正确地读出下图中(1)长方体的长为cm 78.2;(2)木块B 的长度是cm 8.1。

一圈 一大格 一小格 大盘 30s 1s 0.5s 小盘
15min
1min
0.5min
§1.2 运动的描述
一、机械运动
1. 概念: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
.....叫做机械运动。

分析:竹排在江中游——以青山作参照物;青山在走——以竹排为参照物。

(2)两辆汽车同向行驶,汽车的运动是以_地面_ 作为参照物,坐在甲车里的乘客看到乙车在向后退,该乘客是以_甲车_作为参照物。

这两辆汽车相比较,_甲车_车开得快。

(3)平直公路上,甲、乙、丙三人骑车匀速向东行驶。

甲感觉顺风,乙感觉无风,丙感觉逆风,则当时刮的是西风。

甲、乙、丙三个骑车速度最大的是丙,最小的是甲。

2
2
2
50m
=7.1m/s
7s
s
v
t
==
1
1
1
50m
8.3m/s
6s
s
v
t
===
分析:甲感到顺风,说明其速度小于风速,且行驶方向与风向相同,即刮的是西风;乙感到无风,说明其速度的等于风速;并感到逆风说明其速度大于风速。

§1.3 运动的快慢
一、速度
☆例1:小明在跑百米时,前50 m用时6 s,后50 m用时7 s,小明前、后50 m及百米全程的平均速度各是多少?
代入数据,求出结果。


必要的文字说明
t 2=7 s ,全程s 3=100 m ,用时t 3。

根据公式t
s
v =和题意有:
§1.4 测量平均速度
[实验目的]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实验原理] t
s
v =
[实验器材] 小车(钢珠)、斜面、金属片、秒表、刻度尺
[探究步骤] 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进行试验、收集数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

[实验注意事项]
A.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头到头,尾到尾”。

B.斜面的坡度不宜过大,小车运动过快,时间太短不易测量;也不宜过小,否则变速运动不明显。

C.时间的测量:应该让小车做直线运动,小车运动时间较短,测量误差较大,可以听小车碰撞金属片的声音来计时。

【补充内容】
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与路程—时间图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