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苯酚教学设计

苯酚教学设计

第三章烃的含氧衍生物
第一节醇酚
(第二课时苯酚)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安排在乙醇后面的又一种烃的衍生物,教材在这一基础上紧接着安排入苯酚有其独有的作用。

因苯酚的结构中也含羟基,通过苯酚性质的学习可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羟基官能团性质的掌握,而苯酚性质与乙醇性质的又有一定的不同之处,让学生理解官能团的性质与所处“氛围”有一定的相互影响,让学生学会全面的看待问题,能更深层次的掌握知识。

在学生掌握苯酚性质的同时,又为后面烃的衍生物的学习提供了方法。

教材的这一安排以及本节内容的知识特点使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成为可能。

苯酚结构中与乙醇的相同点(都有羟基)为学生对苯酚性质的探究提供了基础;而苯酚结构中与乙醇的不同点(羟基与苯基相连)又为学生的进一步的探究提供了空间。

因此,将该节的内容设计成探究式教学模式极佳。

根据教材和学生情况本节课的探究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苯酚中羟基和苯基性质的探讨(官能团共性),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迁移的能力得到了锻炼,也使学生体会到探究的一般方法和技能;二是苯基和羟基性质的相互影响的探讨(官能团特性),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激发。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了解研究有机化学的方法及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学生在学习乙醇的过程中已初步掌握了官能团对有机物主要性质的决定性作用,对乙醇中官能团羟基的性质也已有较深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烃的学习,已掌握了苯的结构与性质关系;同时通过醇的学习,已学会羟基的结构与性质关系,认识了羟基的化学性质。

因此,学生在苯酚的学习时,学习方法和知识基础上已具有适当的铺垫;但对酚羟基的酸性相对强弱(与碳酸和碳酸氢根的比较)及苯酚的三溴取代还是具有一定困难;对显色反应缺少支持等。

所以,学生对本课时的学习的较好策略应该是进行比较(苯、醇)分析、讨论猜想、实验探索的方式。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苯酚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 掌握苯酚的结构和苯酚的酸性、与溴的反应等重要化学性质和化学反应方程式。

3. 了解苯酚的用途, 掌握苯酚的检验方法。

【过程与方法】
1. 运用实验探究的方法研究苯酚的性质;
2.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观察、分析能力, 加深对分子中原子团相互影响的认识, 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 通过实验活动观察、记录、总结,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表达能力;
4. 通过差异性比较,使学生树立由官能团着手学习有机化合物的方法和官能团相互影响的事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对苯酚及酚类物质的学习及应用,认识酚类物质在生产生活中的价值。

2. 通过工业中酚类物质对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求实进取的品质。

4. 逐渐树立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化学学科思想。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
苯酚的化学性质和结构特征。

【教学难点】
苯酚的化学性质。

五、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复习】写出下列水解反应的产物
氯甲苯水解
间氯甲苯水解
【过渡】比较两种水解产物在组成和结构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提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前一节课学习的醇是怎么定义的?
【过渡】那么,羟基直接与苯环相连的化合物是什么呢?
【讲解并板书】酚—羟基与苯环直接相连的化合物。

【PPT展示】课堂检测:下列属于那些化合物属于酚?
【提问】最简单的酚是什么?
【板书】最简单的酚—苯酚
一、苯酚的结构
【PPT展示】苯酚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图
【练一练】根据模型写出苯酚的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

【板书】分子式:C6H6O
结构式:
结构简式:写化学反应方程式。

观察其结构并思考
【学生回答】醇—羟
基与烃基或苯环侧
链上的碳原子相连
的化合物。

学生做课堂练习。

【学生回答】苯酚
学生记笔记。

观察并书写其结
构。

记笔记。

通过复习旧知
识,导入新课。

通过结构进行
比较,引发学生
思考,借此引入
酚的概念。

及时巩固酚的
概念。

直观材料,利于
学生理解。

知识梳理,利于
学生掌握。

六、板书设计
最简单的酚——苯酚
一、苯酚的结构
1.分子式:
2.结构式:
3.结构简式:
二、苯酚的物理性质
1.色味态:无色晶体有特殊气味。

2.溶解度:65℃以下,能溶于水但溶解度较小,
65℃以上,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

易溶于乙醇、苯等有机溶剂
3.毒性:有毒腐蚀皮肤。

三、苯酚的化学性质。

1、苯酚与氧气反应
现象:变红。

结论:苯酚具有还原性,易被氧气氧化。

2. 苯酚具有酸性
(1)苯酚与指示剂的作用
现象:石蕊溶液不变红。

(2)苯酚与NaOH作用
现象:浊液变澄清,但无气泡。

(3)苯酚与Na2CO3反应
现象:产生气体
(4)苯酚钠与二氧化碳反应
现象:澄清溶液又变浑浊
结论:苯酚酸性比碳酸弱,,不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

H2CO3 > C6H5OH > HCO3-
3. 苯酚与Na反应
现象:产生气体。

4. 苯酚与浓溴水反应(苯酚的取代反应)
现象:产生白色沉淀。

5.苯酚与FeCl3反应(显色反应)
现象:苯酚遇FeCl3溶液显紫色。

可用于检验酚类物质或Fe3+的存在。

6. 苯酚的氧化反应(与KMnO4反应)
现象:苯酚可以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7.苯酚与硝酸反应
8.苯酚与H2反应
四、苯酚的用途
七、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课程内容容量较大,导致超时,并且在实际的上课过程中和当初设计相比,进程比较慢。

讲解过程中,知识点讲解较细,未能很好的考虑学情,导致大家不怎么愿意往下听。

并且在设计实验中,大家觉得时间较长,应该把学生实验改为演示实验,然而本人认为,如果有条件让学生做实验,还是尽量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自己做,这样对学生实际操作能
力和知识学习理解能力都很有帮助,之所以本教学设计中,实验还是按照学生实验,没有更改为教师演示实验。

在以后的元素化学的教学中,要尽可能把知识点用生活中的情景材料进行包装,然后从中在提炼出知识点,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学习应用能力,能够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

附:苯酚化学性质设计图
附:苯酚化学性质设计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