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故事处理地震后的儿童问题(1)故事的迷人与动人,人人都体验过。
而今天,我们要看穿故事,把眼光放在故事的后面到底,故事的后面藏些什么呢?先听一个故事:「有一只小兔子,躺在森林的地上。
周围有很多很多只兔子跑来跑去,只有这只兔子心情不好,在地上滚来滚去。
小兔子不喜欢在这里,他想要去别的地方玩。
小兔子在地上滚来滚去的时候,手指头突然摸到地上有一个小洞,洞里有一颗种子。
小兔子就把这颗种子种在泥土里;很神奇的,种子就开始长出来了。
地上冒出一颗植物,开始不停的长高,不停的长高。
小兔子趴在地上看着植物长高,植物越长越高,好高好高。
小兔子就跳上去,抱着植物,植物就把小兔子给带到上面去了。
到了天空高高的地方,终于停下来,停在一个大房子的门口。
小兔子走进去,原来是巨人的家。
巨人妈妈看到小兔子很喜欢他。
巨人妈妈想和小兔子玩,但却不知道怎么和他玩。
后来小兔子的耳朵碰到巨人妈妈的鼻孔,巨人妈妈就打了个呵欠,「哈秋-」小兔子就飞了出去,飞到窗口,有一朵云来载走小兔子,把小兔子送到家里。
小兔子好想念他的妈妈,赶快去找妈妈玩。
」这是个很平凡的故事,也许也不怎么动听。
但重要的是:这是个「治疗性的隐喻故事」,为一个不肯待在奶奶家,因为奶奶家都是大人不好玩,想要到外公家找表哥表弟玩的4 岁小男孩说的故事。
这个小男孩吵着要离开,但大人没办法如他所愿,小男孩因为心情不好就躺到地上。
于是,小男孩的姑姑蹲着看着躺在地上的男孩说了这故事给他听。
当故事说到一半的时候,小男孩已经坐在椅子上,等故事说完了,小男孩站起来和大人们玩在一起,忘了方才吵着要离开的事情。
这事怎么发生?小兔子的故事里藏了什么玄机?一个治疗性的隐喻故事,有两个基本条件:1.隐喻故事要与案主的世界成一种对称的「同态体」。
案主世界里的元素和过程,都能在隐喻故事里找到对应的脉络。
2.隐喻故事里,要先同步同理案主的世界,同时,并为案主找到一条出路。
我们来看看隐喻故事与男孩世界的同态体对称性。
隐喻故事案主世界1.有一只小兔子,躺在森林的地上。
2.周围有很多很多只兔子跑来跑去,只有这只兔子心情不好,在地上滚来滚去。
3.小兔子不喜欢在这里,他想要去别的地方玩。
4.小兔子在地上滚来滚去的时候,手指头突然摸到地上有一个小洞,洞里有一颗种子。
5.小兔子就把这颗种子种在泥土里;很神奇的,种子就开始长出来了。
地上冒出一颗植物,开始不停的长高,不停的长高。
6.小兔子趴在地上看着植物长高,植物越长越高,趴着就看不到了。
小兔子就抬起头来继续看,直到脖子酸了。
小兔子就坐了起来,植物越长越高,好高好高。
7.小兔子就跳上去,抱着植物,植物就把小兔子给带到上面去了。
到了天空高高的地方,终于停下来,停在一个大房子的门口。
小兔子走进去,原来是巨人的家。
8.巨人妈妈看到小兔子很喜欢他。
巨人妈妈想和小兔子玩,但却不知道怎么和他玩。
9.后来小兔子的耳朵碰到巨人妈妈的鼻孔,巨人妈妈就打了个呵欠,「哈啾-」小兔子就飞了出去,飞到窗口,有一朵云来载走小兔子,把小兔子送到家里。
小兔子好想念他的妈妈,赶快去找妈妈玩。
「再也没什么比在妈妈身边好了」1.小男孩躺在地上。
2.周围有大人走来走去,男孩心情不好,心情起伏不定。
男孩想去别的地方玩。
3.突然有人在说故事,故事越说越好听。
4.运用暗示的方式,让男孩从地上坐起来。
男孩因为听故事而坐起来。
5.跳开了情绪,进入大人的家。
6.大人喜欢你,却不知怎么跟你玩。
7.想念妈妈,赶快找妈妈。
「有妈妈在身边真好。
」故事本身吸引了男孩的注意力,原先因为愿望被阻挠的烦躁被同理而抚平;而想要玩的心情也在故事里被满足。
我们可以说「故事绕过男孩的心理抗拒,直接与男孩的潜意识沟通」。
于是小男孩的抗拒没了,专心的听大人说「话」。
表面上在听故事,而潜意识接收到的却是隐藏在故事背后的讯息。
所谓「meta-story 」的东西。
所以,故事本身就是一种沟通的工具,让说与听的管道更顺畅。
所以,用理性的眼光来看待一个治疗性的隐喻故事,有哪些地方是我们可以停留的呢?一、隐喻故事治疗的缘起隐喻,是一种古老的沟通工具。
古时候的臣子用隐喻故事对皇帝鉴言,圣经上,佛经上,也处处是隐喻的说法。
所以,隐喻可以说是人类古老的智慧之一。
而在心理治疗上,把隐喻故事使用的最出神入化,自成一家的人,就属Milton H. Erikson了。
M. Erikson(1902-1980),是一代催眠治疗大师。
他发明的催眠方法,打破了传统的催眠形式。
用他特有的缓慢的语调,轻描淡写的说一段故事,很神奇的就把人带入催眠状况,而在催眠似的故事里,又把要对案主说的话,用隐喻的形式藏在故事里。
很多案主,就在这样历程里,行为有了新的转变,人生有了转机。
不似弗罗伊德,M. Erikson视人类的潜意识为一有力的资源,能帮助我们活得更健康,充实而完整。
所以,在说故事的时候,常常是同时说给案主的意识和潜意识接收。
意识聆听到故事的表面内容,而潜意识聆听到故事的深层结构。
而故事的结构却正是隐含解答,且符合案主心里结构的另一个故事。
案主的潜意识接收到这个故事,就等于有了强而有力的改变力量。
但是M. Erikson的治疗方法却很难被学习。
加上M. Erikson晚年才受重视,而将晚年的精力全部投注在教学上,所以,现在所谓的Eriksonian的倾向,其实都是「二手Erikso n」。
没有一个人能完全将天才的工作传下来。
所以,我们也只能在多家弟子的传承与在发明下,学习M. Erikson老人家的东西。
NLP的R. Bandler 和J. Grinder将M. Erikson的工作作了很棒的整理,(若有兴趣的话,可参考催眠天书I,催眠天书II,世茂出版,NLP开发潜能系列)。
而Thomas Gor den的著作:Therapeutic Metaphor则是使用隐喻故事治疗的人所推荐的经典。
这也是领域的一本主要参考书,可惜尚未有中文版出现。
中文版有两本很棒的推荐读物,在此大力推荐。
为这两本读物接属儿童心理学的领域,对于成人的心理治疗较少提及,若有需要,可参考「NLP系列的解答」一书的其中一章,内有具体详细的介绍。
另外,这两本书里,也对于儿童故事的听与说,给了很多的概念架构:1.童话许愿戒(Telling Tales),阿瑟‧罗森着,陈柏苍译,人本自然出版2.孩子说的故事(The Stories Children Tell),Susan Engel着,黄孟娇译,成长文教基金会二、听故事的疗效单纯的说故事。
只是单纯的说故事,不做任何其它的事情,让故事自己进入听故事者的内心里发酵,孩子会自行建构出他自己的故事世界。
在建构的过程中,若故事本身契合听故事者的遭遇,孩子内在的图像,甚至有时只是任何一个小点的契合,都有可能让听故事的人:1.一个窗口,一把钥匙,打开郁结的心房:促使聆听者碰触到自己的情绪,让情绪得已有宣泄的时机。
彷佛是一扇窗,打开了,让孩子的心也得以打开;彷佛很温柔的手,触碰到被遗落的孤寂角落,让心变柔软,而有了被疼惜的机会。
2.一个朋友:使聆听者感受到被同理,不孤单。
彷佛一个朋友,有相同的遭遇。
彷佛人与人的界线突然模糊了,共同听故事的人有着与故事中人相同的心情。
或者故事中的角色就进入听者的世界,成为心里的一个朋友。
3.一瓶老酒:朋友不见,有时话不投机,但酒一落喉,却可以畅所欲言。
隐喻故事促成说故事人与聆听者之间沟通的媒介。
藉由故事本身的讨论而扩展平日说话的广度与深度。
4.一盏灯:像一盏灯一样,照亮了平日难以触及的心灵暗处,突破了思维的惯性,增加了思考的方向与弹性。
5.当头棒喝:有时又像禅宗的棒喝,听完故事,在脑子空明的剎那,对困境有了新的顿悟(insight) 。
6.一张痊愈的地图:像一张地图一般,故事中人走出困境的内在历程,提供给孩子一张自己走出困境的心灵地图。
这样的地图,可能透过以下不同的途径来产生改变。
•改变信念(believes,价值观,对世界的相信……)•改变身体运作的习惯。
(M. Erikson就曾经说一个捕手如何控制手部肌肉的故事,而让听故事的孩子,潜意识里学会控制自己的膀胱肌肉,而不再尿床。
)•改变自我认同。
•……三、为什么会有效?为什么会有疗效?这样的问题就像在问,心理治疗为何会有疗效一样的复杂。
基本上,我们假设心理治疗是有效的。
而隐喻故事治疗,只是配合各种心理治疗的方法的其中一个有效的工具。
因此,我们可以说,隐喻故事可以增添心理治疗的效果。
隐喻故事基本上是一种沟通的形式,透过说故事来沟通。
透过说故事来和案主建立关系,透过说故事来和案主的潜意识说话,透过说故事来将治疗理念传达给案主,透过说故事来告诉案主也许你可以怎么作,透过说故事来改变案主内在的心里结构。
只要是用语言的部分,隐喻故事就可以结合到各种心理治疗的技术,因为,说故事是语言的一种特殊形式。
所以,我们要讨论的重点是:1.为何隐喻故事可以减低案主的抗拒,而直接和案主的潜意识沟通?2.怎样的形式的隐喻故事,较容易达成上述的任务呢?3.案主聆听到故事之后,通常会发生什么事?为何隐喻故事可以减低抗拒,与潜意识沟通?因为我们接收隐喻的大脑属于右脑,右脑不受平日的意识脑(即左脑,主语言逻辑分析)所决定,可以说是属于潜意识的一部份。
可以说,一个人在聆听故事的人,是同时使用他的左右半脑在聆听。
就如同聆听流行歌曲一般,听到歌词的是语言的左脑,而听到音乐旋律节奏的则是右脑。
听隐喻故事的时候,听到故事内容本身的是意识脑,而听到故事形式(即故事的结构)、故事节奏、语调的内隐情绪的则是潜意识的右脑。
所以,案主的意识正忙着聆听故事的内容,而案主的潜意识同时接收到故事型式的结构。
意识脑会以意识的形式就故事本身得到学习,而潜意识脑也因为故事结构本身类似案主困境的心理结构,所以在原来困境的心理结构因为聆听了故事而有所改变。
人们在接收讯息的时候,往往会自行去填空去补足所缺漏的数据,而成为一个符合自己原来思考模式的讯息;所以,案主聆听到故事的部分,虽然我们说得不够详细(说得太详细会因为不符合案主的结构而无法进入案主潜意识),但案主却会自行将故事改编成一个自己的故事。
我们常常说,故事就会在案主的心里「活了起来」。
怎样的隐喻故事,能够达成以上任务?(一个有沟通效果的故事)1.能够吸引案主专注的故事。
2.故事内容是同理案主,支持案主,符合案主情绪的故事。
3.催眠的语调,语词,说故事的姿势,韵律,可以诱发案主放松,进入α脑波的故事。
•使用配合案主呼吸的节奏。
有时轻柔,有时坚定,配合各种情绪的语调。
•使用具体的感官用词,模糊化的用词,将动词名词化。
•有时使用超出案主意识的信息接收量的数据也在达到此效果。
4.结构上的对等。
即故事的结构,要与案主困境的内在心理结构对等。
5.一个多层次的故事,故事不仅说给意识听,也说给潜意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