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气湍流下自由光通信信道模型的数值仿真_王孛

大气湍流下自由光通信信道模型的数值仿真_王孛

表1
接收光强( 无) L = 1 km L = 4 km L = 8 km L = 12 km L = 16 km 接收光强( 有) L = 1 km L = 4 km L = 8 km L = 12 km L = 16 km
显示了大气湍流对光束传输的影响 。
图1
大气湍流对自由光束传输的影响
由图 1 可知, 在无大气湍流影响时, 在接收端和 发射端的光束无明显区别, 随传输距离的加大, 光斑 由 扩散现象明显。 在加入 Kolmogorov 相位屏之后, 于光束每次穿越相位屏时都会发生相位改变, 而后 又经历传输扩散, 使得光斑的形状发生改变, 光斑内 , 部不再呈现高斯分布 而是部分地方稍强部分地方
( )
( 8)
N 为栅格元素的数目, 其中, Δx 是栅格距。 经过快 速傅里叶变换, 可以得到 X 域中的相位屏为: y) = FFT( Cσ( k x , ky ) ) ( 9) ( x , C 是一个均值为 0 、 其中, 方差为 1 的 N × N 维的复 随机数数组。 假设自由光通信过程是高斯激光束从发射端孔 径射出, 经过传输距离 L 后到达接收端, 之后通过接 收孔径被接收。 发射孔径 D T = 15 cm, 传输距离 L 为 1 ~ 20 km, 接收孔径 D 为 10 ~ 50 cm。同时, 假设 XY 方向截面是 300 × 300 的 高斯激光束为平面光, 像素矩阵, 数值仿真域大小为 1. 5 m × 1. 5 m, 大气 湍流由 5 个等间距的随机相位屏构成, 激光波长为
(
(
) ) [
- 7 / 12
2 k2 x + ky exp k2 l

槡 ](k +k
2 x
2 k2 x + ky - k2 l 2 y
+
1 L2 0
)
- 11 / 6
( 6) C 是折射率结构常数, L0 是湍流的外尺度, kl 其中, = 3 . 3 / l0 , l0 是湍流的内尺度, k x 和 k y 分别是 X 轴和 Y 轴方向上的频率波数谱数据。 由折射率频谱和相 位频谱间关系: k y ) = 2 πk2 ky ) Φ( k x , 0 Δ ZΦ n ( k x , 可以获得随机屏相位频谱的方差为 : 2π 2 2 ky ) = ky ) σ ( kx , Φ( k x , NΔx ( 7)
2 n
1
大气湍流模型数值仿真
为了研究大气湍流对光传输的影响, 现采用一
系列的随机相位屏数值模拟大气湍流对光束传播的 [11 - 12 ] , 影响 同时假设光束在随机相位屏间进行自由 传输。这样, 相位屏对光束产生的相位变化, 最终可 转化为幅度的变化。 假设相位屏平面为 XY 平面, 光束在 Z 方向上传 输。现使用高斯光束来模拟传输光束, 用 U 表示, 其 中 U 为复数, 它的模值表示光场的幅度, 它的角度表 示光场的相位信息, 在 z = 0 处, 高斯光束可表示为: U0 ( x , y) = 2 I0 x2 + y2 - exp 2 W2 π W0 0
。 相对于大气衰减效应, 大气
湍流效应对光通信系统的影响更大, 研究大气湍流 下 FSO 系统信道模型将对自由光通信系统设计具 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103 ; 修回日期: 20111225 收稿日期: 2011基金项目: 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 ( 11KJA510002 ) 、 江苏省留学人员科技活动项目 ( NJ210002 ) 、 教育部 “宽带无线通信与传感网技术 ” 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和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 ( CXLX12_0477 ) 资助项目 mail: zhaosm@ njupt. edu. cn 通讯作者: 赵生妹 电话: ( 025 ) 83535069 E-
Numerical Simulations of FSO Channel Through Atmosphere Turbulence
WANG Bei, SHI Peng, ZHAO Shengmei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Nanjing 210003 , China ) ( Institute of Signal Processing and Transmission,
[5 ]
因激光技术的发展和激光器件造价的降低, 自 space optical communication, 由 空 间 光 通 信 ( free[1 - 8 ] FSO) 成为一种新型的、 。 热门的宽带接入技术 它与无线射频通信相比, 具有调制速率高、 频带宽、
不占用频谱资源、 安全性能好等特点; 它与有线和光 纤通信相比, 具有机动灵活、 对市政建设影响较小、 运行成本低、 易于推广等优点; 它与网络相连接, 具 有协议透明、 组网类形种多、 可灵活拆移和易于扩容
2 2 k y ) = 0 . 033 C2 Φn ( kx , n ( kx + ky ) - 11 / 6
( k0 - k x - k y ) ] 槡
2
2
2
( 2)
( 5)
其更加复杂和详细的表达为
[11 ]

k y ) = 0 . 033 C2 Φn ( kx , n 1 + 1 . 802
2 k2 x + ky 0 . 254 k2 l
Vol. 32 No. 4 Aug. 2012
大气湍流下自由光通信信道模型的数值仿真


孛, 施
鹏, 赵生妹
( 南京邮电大学 信号处理与传输研究院, 江苏 南京 210003 )
space optical communication, FSO ) 系统同时受到平均光信号 要:由于大气湍流作用, 使得自由空间光通信( free-
0


升级等特点。 然而, 由于大气中的气体分子、 水雾、 气溶胶、 霾 等粒子的几何尺寸会与半导体激光波长相当 ( 甚至 [4 ] 更小) , 这将引起吸收、 散射等大气衰减效应 ; 同 时, 大气的湍流运动将引起光斑的漂移和闪烁 , 在强 湍流条件下, 光信号将受到严重干扰, 严重影响光通 信系统的通信质量
第4 期

孛等: 大气湍流下自由光通信信道模型的数值仿真
33
6] 文献[ 通过实验测试, 分析了大气温度结构常数、 大气温度测试精度与湍流强度的关系, 为研究大气 7] 湍流对无线光通信系统的影响提供支撑; 文献[ 研究了大气湍流下自由空间光通信的中断概率, 分 8] 析不同大气湍流参数对中断概率的作用; 文献[ 研究了编码技术在无线光通信系统中的性能; 文献 [ 9 - 10] 分析了有预编码条件下自由空间光通信系 统的误码率性。 在已有的研究中, 大气湍流的模型 6] 对研究结果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献[ 通过实验 7 - 8] 数据测得大气湍流模型, 文献[ 以 Gaussian 分 Gamma 分布作为大气湍流的近似, 布或 Gamma然 而大气湍流是由于光场折射率的随机分布所导致的 尽管从理论上直接推导出大气湍流所导 波前变化, 致的光场随机分布有些困难, 但是仍可采用光束传 输方向上一系列随机相位屏干扰等效方法来数值 模拟。 本文首先基于 Kolmogorov 大气湍流的数学模 型, 以高斯激光束为例, 获得与湍流强度、 传输距离 相关的随机相位屏, 讨论不同的湍流强度和传输距 离对光波传输的影响; 其次, 分析在一定的发送和接 收孔径下基于大气湍流的 FSO 通信系统信道衰落 的概率密度分布函数, 讨论不同条件下的 FSO 信道 获得自由光通信系统的 的信道模型。在此基础上, 误码率性能。
U prop ( k x , k y ) = exp[ i ·ΔZ
k0 = 2 π / λ 是激光束的波数。 其中, ΔZ 为传输距离, 在到达第一个相位屏之前, 光束仅是一般传输, 根据 式( 1 ) 和式( 2 ) , 到达第一个相位屏时光场为: U1 - ( x , y) = FFT - 1[ FFT[ U0 ( x , y) ] ·U prop ( k x , k y) ] ( 3) 而当穿过相位屏后, 光场的相位受到相位屏的影响, 光场变为: U1 + ( x , y ) = U1 - ( x , y) exp[ i( x, y) ] ( 4) y) 是相位屏的随机分布。 当到第二个相 其中, ( x , y) 代 替 位屏 时, 这 个 过 程 将 被 重 复, 由 U1 + ( x , U0 ( x , y) , 如此直到最后一个相位屏。 随机分布相位屏是反映大气折射率变动的随机 复域值, 在数值模拟时可用 N × N 复数组表示, 它的 随机分布方差取决于大气折射变动频谱。 常见的 Kolmogorov 大气折射率变动频谱为[11]:
功率损失和随机功率衰落的影响 , 极大地影响了系统的通信质量 。 文中基于随机相位屏模型 , 数值仿真了光束在 大气湍流中传输, 分析和比较不同条件下大气湍流效应对激光传输质量的影响 。 在此基础上, 给出了一种基于大 气湍流效应的自由空间光通信信道模型 , 通过大量数值计算方法 , 得到 FSO 湍流信道传输函数的概率密度函数曲 线, 计算出在大气湍流影响下系统的误码率性能 。 关键词:大气湍流; 自由空间光通信; 随机相位屏; 信道传输函数; 误码率 中图分类号:TN929. 12 文献标识码:A 5439 ( 2012 ) 04003206 文章编号:1673-
DOI:10.14132/ki.1673-5439.2012.04.012
第 32 卷 第 4 期 2012 年 8 月
南 京 邮 电 大 学 学 报 ( 自 然 科 学 版 ) 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Natural Science)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