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教案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教案设计

3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能背诵三首古诗。

3.通过诵读的方法,理解古诗内容,把握诗歌情感。

4.体会故事所描绘的景象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学习古诗委婉含蓄的表达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重点句子的含义,体会诗中寄托的情感。

教学方法1.诵读法。

2.体悟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寒食》一、导入解答寒食节是古代一个传统节日,通常在冬至后的第105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

我们一起来看看当年寒食节时的长安城是什么样的?二、学习《寒食》1.自读,读准字音。

2.指导学习第一句。

出示:春城无处不飞花(1)把诗句划分成词春城/无处/不/飞花(2)想想每个词的意思,不会的怎么办?(查字典、看注释)(3)把词语连成句子,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3.照样子自学后三句4.检查出示(斜……御柳……汉宫……)5.指导朗读(1)想象一下,春天满城飘柳絮是什么样。

(2)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宫又在干什么呢?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受?6.有感情地朗读。

三、小结今天我们是怎样学习古诗的?四、布置作业背诵《寒食》。

《迢迢牵牛星》一、导入。

以四大民间爱情传说导入(《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

强调民间传说对后人的滋养。

二、整体把握。

1.初读:指名读。

订正字音后齐读。

本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织女思念牛郎)她的思念深吗?有何为证?(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2.二读:指名读,互相评价。

在评价中把握诗作情感。

三、研读探究。

1.形象塑造。

(1)读完全诗,你觉得自己心目中的河汉女是什么形象?[提示]美丽、楚楚可怜。

如“皎皎、纤纤、素手”等词语表现出的形象。

专情,深情。

如“札札弄机杼、泣涕零如雨、脉脉不得语”等句表现出的形象。

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2)诗人是怎样刻画出这样的形象的?[提示]正面的细节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

正面描写:皎皎,洁白明亮之意,言星之皎皎亦言人之洁白。

纤纤,细弱的样子。

素手,洁白的手。

小结:塑造人物形象其实很简单——抓细节,用映衬。

2.叠字。

你有没有发现本诗写作上的其他特色?尤其是形式上?——叠字。

请背出你所知道的运用了叠字的古诗词名句。

(学生背诵)给出示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七个叠字写尽了易安居士国破家亡之恨。

学生仿写。

挑选一句比较有感觉的诗句仿写一句话,表达出叠字在诗词句中的作用。

评价时注意:原句对作者的称谓;自己表述的简洁性、形象性。

请学生为本诗的叠字运用作小结。

(形式上:琅琅上口,富于音乐美;内容上:反复渲染,起强调突出的作用)3.三读:齐读1~2遍。

尝试背诵。

四、小结。

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zhuó)素手,札(zhá)札弄机杼(zhù)。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mò)脉不得语。

赏析:这首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而不得相见的故事,抒发了因爱情遭受挫折而痛苦忧伤的心情。

此诗描写天上的牛郎和织女,视点却在地上,是以第三者的角度观察他们夫妇的离别之苦。

开头两句分别从两处落笔,言牵牛曰“迢迢”状织女曰“皎皎”。

迢迢、皎皎互文见义。

牵牛也皎皎,织女也迢迢。

他们都是那样的遥远,又是那样的明亮。

但以迢迢属之牵牛,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远在他乡的游子,而以皎皎属之织女,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女性的美。

如此说来,似乎又不能互换了。

如果因为是互文,而改为“皎皎牵牛星,迢迢河汉女”,其意趣就减去了一半。

诗歌语言的微妙于此可见一斑。

称织女为“河汉女”是为了凑成三个音节,而又避免用“织女星”三字。

上句已用了“牵牛星”,下句再说“织女星”,既不押韵,又显得单调。

“河汉女”就活脱多了。

“河汉女”的意思是银河边上的那个女子,这说法更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个真实的女人,而忽略了她本是一颗星。

不知作者写诗时是否有这番苦心,反正写法不同,艺术效果亦迥异。

总之,“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这十个字的安排,可以说是最巧妙的安排而又具有最浑成的效果。

以下四句专就织女这一方面来写,说她虽然整天在织,却织不成匹,因为她心里悲伤不已。

“纤纤擢素手”意谓擢纤纤之素手,为了和下句“札札弄机杼”对仗,而改变了句子的结构。

“擢”者,引也,抽也,伸出的意思“札札”是机杼之声。

“杼”是织布机上的梭子。

诗人在这里用了一个“弄”字。

《诗经·小雅·斯干》:“乃生女子,载弄之瓦。

”这弄字是玩、戏的意思。

织女虽然伸出素手,但无心于机织,只是抚弄着机杼,泣涕如雨水一样滴下来“终日不成章”化用《诗经·大东》语意:“彼织女,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不成报章。

”最后四句是诗人的慨叹:“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那阻隔了牵牛和织女的银河既清且浅,牵牛与织女相去也并不远,虽只一水之隔却相视而不得语也。

“盈盈”或解释为形容水之清浅,或者不是形容水,和下句的“脉脉”都是形容织女。

《文选》六臣注:“盈盈端丽貌。

”人多以为“盈盈”既置于“一水”之前,必是形容水的,但盈的本意是满溢,如果是形容水,那么也应该是形容水的充盈,而不是形容水的清浅。

把“盈盈”解释为“清浅”是受了上文“河汉清且浅”的影响,并不是盈盈的本意。

《文选》中出现“盈盈”除了这首诗外,还有“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织女既被称为河汉女,则其仪容之美好亦映现于河汉之间,这就是“盈盈一水间”的意思。

“脉脉”,李善注“《尔雅》曰‘脉,相视也’。

郭璞曰‘脉脉谓相视貌也’。

”“脉脉不得语”是说河汉虽然清浅,但织女与牵牛只能脉脉相视而不得语。

这首诗抓住银河、机杼这些和牛郎、织女神话相关的物象,借写织女有情思亲、无心织布、隔河落泪、对水兴叹的心态,实际来比喻人间的离妇对辞亲去远的丈夫的相思之情。

诗想象丰富,感情缠绵,用语婉丽,境界奇特,是相思怀远诗中的新格高调。

这首诗又多用叠字,增强了诗的节奏美,诵读时要把这一节奏美表现出来。

这首诗一共十句,其中六句都用了叠音词,即“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

这些叠音词使这首诗质朴、清丽,情趣盎然。

特别是后两句,一个饱含离愁的少妇形象若现于纸上,意蕴深沉风格浑成,是极难得的佳句。

《十五夜望月》一、导入(打开幻灯片——明月图)教师与学生谈话:在我们中国人的传统意识中,哪天的月亮是最亮最圆的?在这样的夜晚,仰望明月,你会想到什么?1.“白”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月光如水、澄澈透明、清冷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让人仿佛置身于静谧清美的意境之中。

我们仿佛看到月光像流水一样倾泻下来,地上仿佛满浸着清澈透明的水,树的影子照在地上,随风婆娑,仿佛是水草在摇曳。

2.“栖”正常的语序应该是“鸦栖树”,但为了押韵,诗人调整了语序。

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

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

王维“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我们仿佛听到乌鸦等小鸟一开始被明亮的月色所惊动,扑楞楞地展翅欲飞,声音喧闹,逐渐声音低落下来,最后终于没有声音。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从侧面写了月色之皎洁明亮,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3.“湿”夜已深,露水重,庭院中的桂花湿润了。

突出桂花在露水中已浸润之久,也表明露水轻盈无迹。

我们仿佛闻到庭院中弥漫的桂花的清香味道。

“月中桂子落,天香云外飘”,传说人间的桂花树是广寒宫里那棵桂花树的种子落到人间后生长出来的。

那么人间的桂花香了,广寒宫里的桂花也应该香了吧。

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带给读者的是十分丰富美妙的联想。

4.诗人望月,望出月光如水,望出冷露无声,望出桂香飘逸,望出天上人间。

画面有声有色有味,清美静谧,清雅隽永。

三、读出“望”之情感美1.月出东山,诗人在望,乌鸦入睡,诗人还在望,桂花湿润,诗人仍在望。

从这个“望”中你能读出诗人什么情感吗?“秋思”,秋天的情思。

说的很含蓄,点而不露。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张籍《秋思》“征客无归日,空悲蕙草摧。

”——王昌龄《秋思》“相思阻音息,结梦感离居。

”——萧悫《秋思》秋思:秋天,天气转凉,大雁南飞,花木凋零,万物萧条,身处在异乡的游子感受到这一切,感慨一年又匆匆流逝,而自己仍在漂泊,仍不能与家人团聚。

这首诗中,夜深露重,诗人却久久不肯睡觉,从这个“望”中你能感受到诗人怎么的心情?秋思,秋天思念亲人的孤寂伤感之情。

四、读出“望”之表达美。

但我们从诗句中能直接读出诗人这种怀人的愁绪吗?没有,诗人表达得很含蓄很美。

1.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意思。

今夜,中秋的晚上,月亮这么明亮,所有的人都在看月,赏月,不知道这怀人的愁绪会落到哪一家。

在外的游子思念家人,家里的人思念在外的亲人,这浓浓的愁思啊,到底会落到哪一家呢。

言外之意:再怎么落,难道还有我的愁思深吗?不直接抒发自己的怀人愁思,而是用委婉的疑问语气,使自己的情感表达更蕴藉深沉。

这种情感表达方法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这叫间接抒情。

也有一种情感表达方法,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叫直接抒情,或直抒胸臆。

两种情感表达方法各有好处。

2.“落”诗句中还有一个动词,用得不同凡响,新颖别致,让人眼睛一亮。

这个词语能否换成“在”?“落”:先思考“落”是什么意思,再联系诗句意思,品味词语在诗句中的具体意思,并与平常的用法作比较,看好在哪里。

运用拟人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给人以动的形象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用得不同凡响,新颖别致。

五、读出“望月”之情结美1.按老师的要求说出诗中的词语或诗句。

直接表达月光如水,澄澈透明;从声音这个角度侧面表现中秋夜晚之宁静;突出诗人望月之久,表现孤寂之情;用委婉的疑问语气含蓄表达自己愁思之深。

2.事实上,月亮在中国人的眼里,尤其是古代中国人的眼里,是浪漫的、多情的、美丽的。

看到月亮,许多美妙的感受、联想就会自然而然涌上心头。

淡淡的月光,浓浓的情愫,无论世事变迁,沧海桑田,它,依旧恒悬于黑幕上,照在所有爱月之人的心上。

于是,成就了一种淡泊叫“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成就了一种乡愁叫“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成就了一种惆怅叫“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成就了一种伤情叫“杨柳岸,晓风残月”,成就了一种安慰叫“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更成就了一种祝福叫“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