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读书笔记篇一:心理健康教育读书笔记】《心理健康研究与指导》读书笔记《心理健康研究与指导》/张玲等著,-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年.6 月(新世纪教师教育丛书/袁振国主编)(一)心理健康新概念(第1-29 页)1、为什么我们的心理会出问题想想人生匆匆,何苦如此苦闷。
人们在竭力的变革着自然界,却忽视了对自我心灵的提升,这一快一慢,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就显得多么的不和谐。
人啊,你为何在倾斜和摇摆中仍不能正视自己的弱小忘记了内心深处真实的本我。
人总在寻找着一种力量,希望通过这种力量去改变人自身,使人强大、使人完美、使人永生⋯⋯人在这种无限的寻求中不断地在大自然打上烙印。
一方面是无止境的征服,另一方面又是不可更改的弱小。
蓦然回首,却发现又回到了原点。
弱小与强大,忽视与震撼,⋯⋯人,怎能不恐惧、幻想、崩溃?!2、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理想人格的标准是“圣人”,古人追求的境界,简单的说就是“内圣外王”。
作为一个“圣人”,应具备四个特征:责任态度、进取意识、慎独能力、博爱之心、诚信精神。
当代一些学者和专家对心理健康标准的意见整合起来,主要有几条是大家都认可的:一是热爱之心。
即爱自我、爱他人、爱工作、爱自然。
二是接受他人,能利己、利他三是积极的评价。
无论对自己、对他人还是对物,都能做出恰当的、积极的评价和回应;不逃避、不隐讳、不妄为、不无限制放大欲求。
3、马斯洛的自我实现马斯洛将理想的心理健康状态称为自我实现,即人的所有潜能的充分实现与人的不断成长。
这样的人具有如下临床特征:(1)对现实的更有效的洞察力和更加适的关系(2)更能接受自我、他人与自然。
(3)自发性;坦率;自然。
所谓自发性就是很少做作与人为的努力,他们对现实的洞察力是轻松自如的。
(4)以问题为中心。
(5)超然独立的特性;离群独处的需要;对于文化与环境的独立性。
(6)自主性;自由意志、积极的行动者。
(7)更新颖的鉴赏;情绪反应的丰富性。
(8)高峰体验。
对自我实现者来说,他们都有一种相当共同的极为神秘的主观体验。
这是一种气势磅礴、混沌、漫无边际、视野无垠的神秘体验。
(9)社会感情。
(10)改善了的人际关系。
(11)更民主的性格结构。
自我实现者认为:只要是一个人,就应该受到尊重,哪怕是一个恶棍,也不应该超越某种最低限度去贬损、侮辱其人格。
(12)区分手段与目的、善与恶。
他们无人信仰宗教,但他们信仰一个上帝,这不是一个有形的人物,而是一个形而上的概念。
他们都相信宇宙是有意义的,并相信明确的是非观念,但这是基于他们自身的体验,而不是盲目地接受宗教启迪。
(13)富于哲理的、善意的幽默感。
(14)创造力。
自我实现者的创造力是普遍人性的一个基本特点,它使任何工作都涂上了一层色彩,他会以源于性格本质的创造性态度来做任何事,而不是非得著书立说。
(15 )对文化适应的抵抗。
(16)自我实现者也有缺陷。
为了避免对人性的失望,我们首先应该放弃对人性的幻想。
自我实现者也是人,他们也有罪恶感、焦虑、悲伤、自责、内心的矛盾和冲突,只是他们并非源于神经症。
自我实现者也会犯错误,但他们能够很恰当地加以纠正。
马斯洛关于自我实现者特征的详尽描述,为我们理解心理健康提供了一个完整全面的框架,这也成了自我参照评估的标准。
对于心理健康的理解可以有三个不同层次,最低层次:克服心理疾病;中间层次:超越“第三状态”;理想层次:自我实现。
所以心理健康是一个“状态”概念而非“人格”概念,心理健康更多的是相对概念。
我希望通过对心理健康的学习,快乐多一些、痛苦少一些;价值大一些、遗憾少一些;生活质量丰富些、悲观消极淡漠些。
(二)增进智慧完善认知(第37-68 页)4、认知与心理健康我们常听到这样一句话:“态度决定一切”。
尽管这句话从哲学的角度分析多少有点原则上的问题,但他对人思维能力的高度重视是十分有借鉴意义的。
“态度问题”也可以说就是认知问题。
一个人的认知态度决定自觉的行动,有什么样的态度,就有什么样的人生。
5、心理健康的认知理论一个人的思想与信念是引起心理问题的根源。
其代表理论有埃利斯的理性情绪疗法。
埃利斯认为人具有以下特性:一是人既可以是理性的、合理的,也是可以是无理性的、不合理的。
人们有人们保护自己、快乐、思考并以口语表达、爱、与别人沟通、成长与自我实现的倾向;同时也有自我毁灭、逃避思考、因循、重蹈覆辙、迷信、无耐性、完美主义和自责,以及逃避自己的倾向。
二是情绪是伴随着人们的思维而产生的,当人们按照理性去思维、去行动时,他们就会是愉快的、富有竞争精神以及行有成效的人。
而情绪上或心理上的困扰是由于不合理的、不合逻辑的思维所造成的。
三是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或多或少的不合理思维与信念,人们常常因为扭曲思考的天生倾向,以及学来的自我挫败模式,而妨害自我成长。
会犯错误是人的正常现象。
四是情绪困扰的持续是那些内部语言持续的结果。
五是大部分的情绪困扰都起源于责备。
我们会有一种很强的倾向,把我们的欲望与偏好逐渐转变为独断的、绝对的“应该”、“必须”等要求与命令。
绝对性的认知是人类悲剧的核心。
六是人有能力改变自己的认知,他可以通过自我对谈、自我评价而达到自我支持。
他可以创意地决定对同样的情景产生不同的感受。
健康认知模式的特征:一是积极、不消极。
二是客观、不自欺。
三是独立、不依赖。
四是灵活、不僵化。
五是本质、不幼稚。
而不健康的认知或者说认知失真,是指歪曲现实、丧失了客观性的不合理认知。
认知失真与认知错误不同,认知错误是一种偏离客观真理的现象,而认知失真不是针对客观真理而言,只是针对某种客观情境和现实的现象。
认知疗法的创始人贝克将认知失真总结为:任意推论、过分概括化、选择性断章取义、全或无的思维方式、乱贴标签、过分夸大或缩小等几方面。
(三)调节情绪丰富情感(第86-146 页)6、调节情绪、情感的变化这一切都是人的情绪和情感。
诺尔曼.丹森曾说:情感规定着人的存在。
一个真正的人,必须是一个具有丰富情感的人。
情感的本质就是自我的感受。
人的情绪与情感与身心健康关系十分密切。
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
“喜伤心、悲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等等。
把情绪、同感与人的健康联系起来,使我们更好的去把握它。
在四川汶川抗震的英烈中,有一个名字被全中国人所记住,他就是武文斌。
更让人感动的是他的父亲。
在痛失爱子后,他并没有被这种痛苦所压倒,而是向军队提出了一个特殊的要求:“接过儿子的遗物,投入抗震救灾之中,去完成儿子未完成的任务。
”从此,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一个身穿迷彩服、两鬓白发的一位老人出现在抗震救灾的队伍当中(请原谅我没有记住他的名字)。
从情感上说,我们为有这样一位坚强的父亲而骄傲、感动。
但是当我们深入分析后就会发现:他做出这样的抉择应该是一种最积极的排解心理痛苦的做法,是一种对负性情绪的建设性反应。
面对丧子之痛,有些人长睡不起、有些人萎靡不振,甚至有些人丧失理智,出现精神失常,如鲁迅笔下的“祥林嫂”。
人们常把“白发人送黑发人”看成人生最不幸事之一。
武父的丧子之痛自然不用多说,他用这种积极的方式——利他行为去排解心中的悲伤,无疑是最好的方式。
我们在为他感动的时候,也为他的理智而佩服,祝福他能够早日走出心中的阴影。
7、辩证地分析“利他行为”当人们遭遇负性情绪、情感时,若不及时疏导,等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时,会以各种形式外化。
如攻击他人、自暴自弃、利他等。
在各种反应当中,只有利他是一种建设性的反应,其他都是破坏性的反应。
但是过分的利他却是一种不健康的行为。
因为过分利他会导致自我的迷失。
” 记得前不久看过一篇文章,批评北大的季羡林教授越来越没有个性,越来越趋于平庸,作者说这是北大的悲哀,也是中国的悲哀。
现在想来,确实有一定的合理成分。
密勒曾说过:“一个社会中,怪僻的数量一般总是和那个社会所含的天才异秉、精神数量和首先勇气的数量成正比。
今天敢于独立怪僻的人如此之少,这正是这个时代主要危险的标志。
8、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增进心理健康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不仅应包括心理特征符合年龄、智力正常、情绪健康等方面,还包括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和谐等方面。
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决定了一个人行为的一般准则,是意志努力的力量源泉,使人能在动机斗争中做出合适的选择,在实现目的时克服艰难险阻。
确立适当的行动目标,理解行动的后果。
意志努力与目标效价与目标成功概率成正比。
目标太高,实现的可能性太低;目标太低,其意义、价值太小,这两者都不能激发人的意志努力,只有高低适当、具体明确的目标,对意志的激励力量最大。
另外,对和为后果的想像和领悟,以行为后果的社会评价的认识和理解,都影响着人的意志的努力程度。
意志行动是指受意志支配和控制的行动,其心理过程分为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两个阶段。
采取决定阶段包括行动动机的取舍、行动目的的确定、行动方法和手段的选择,所以采取决定是在复杂情境中做出决策的过程,它考验和锻炼人的自觉性、果断性等意志品质。
执行决定阶段是意志行动的关键阶段,要把决定付诸行动,需要更大的意志努力,因为在执行决定的过程中,会遇到重重困难;这些困难的克服要求顽强的坚持精神和高度的自制力,才能坚持正确的决定,完成既定的目标。
(四)健全人格达至整合(第176 -222 页)9、人格概述人格又称个性,美国著名人格心理学家奥尔波特认为:“人格是一个人内部决定他特有的行为和思想和心身系统的动力组织。
”米谢尔则认为:“人格是心理特征的统一,这些特征决定人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他们与别人的行为有稳定的区别”。
人格包括个人的人格心理特征和人格倾向性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人格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这些心理特征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相对比较稳定。
人格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理想,等等,主要在后天社会化过程中形成,集中反映了人性独特的一面。
健全人格是指各种良好人格特征在个体身上的集中体现。
健全人格的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第一、和谐的人际关系。
第二、宁静的心境。
第三、有效地运用个人的能力。
【篇二:《心理健康教育》读书笔记】《心理健康教育》读书笔记梓里中学杨维翔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适应21 世纪竞争日趋激烈,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针对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存在的心理素质方面的弱点,进一步提高其心理素质水平,实施素质教育的现实需要。
科学研究表明,在未来人才的综合素质结构中,心理素质越来越重要,人的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坚韧不拔等个性心理品质对人的健康成长和事业的成功起着重要作用。
我国当代青少年具有众多的优良个性品质,同时也确实存在一部分学生心理素质不高的问题,个别人的心理问题还比较严重。
随着我国中小学阶段独生子女群体的日益扩大,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成为一个需要普遍重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