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本的激励机制摘要:在现代化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人力资本作为一种特定的资本,它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受重视,如何激发人力资本的巨大潜能,也成为管理学中最热点的问题之一,本文首先阐述了激励理论的基本概念,然后通过对人力资本特点的研究分析,提出了人力资本激励机制的三大范畴,以及激励机制的有效运作应当考虑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经济激励权位激励文化激励人力资本正文:激励,一直是是管理学中的重要内容与研究热点,尤其是在今天科技快速发展,经济高速增长的市场经济大环境下,人力资本作为企业、组织最为重要的的竞争因素之一,怎样的激励机制能够有效地激发人力资本的潜力,从而赢得竞争优势,是管理者们头疼的问题,是专家学者们重点研究的对象,也是本文的中心内容。
人力资本的激励,那么什么是人力资本呢?1、人力资本的概念与特征人力资本(Humancapital)是指劳动者受到教育、培训、实践经验、迁移、保健等方面的投资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
由于这种知识与技能可以为其所有者带来工资等收益,因而形成了一种特定的资本——人力资本,亦称“非物力资本”。
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一样都是企业资本,但是相对于物质、货币等硬资本来说,它具有更大的增值空间,特别是在当今后工业时期和知识经济年代,人力资本将有着更大的增值潜力。
因为作为“活资本”的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的主体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创新性、创造性等重要特征,具有有效配置资源、调整企业发展战略等市场应变能力。
因此,建立有效地激励机制,对激发人力资本潜能,促进企业发展意义重大。
2、激励机制的概念与内容2.1激励机制相关概念激励是指激发人的行为的心理过程。
激励这个概念用于管理,是指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也就是说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去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员工努力去完成组织的任务,实现组织的目标。
有效的激励会点燃员工的激情,促使他们的工作动机更加强烈,让他们产生超越自我和他人的欲望,并将潜在的巨大的内驱力释放出来,为企业的远景目标奉献自己的热情。
激励机制,也称激励制度,就是在激励中起关键性作用的一些因素,通过一套理性化的制度来反映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的方式。
如下图:2.2激励机制的内容:激励机制中起着关键性作用的因素有激励时机、频率、程度、方向,这四个方面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作用,互相影响,共同决定了激励制度的成效。
2.2.1激励时机激励时机是激励机制的一个重要因素。
激励在不同时间进行,其作用与效果是有很大差别的。
超前激励可能会使下属感到无足轻重;迟到的激励可能会让下属觉得画蛇添足,失去了激励应有的意义。
根据时间上快慢的差异,激励时机可分为及时激励与延时激励;根据时间间隔是否规律,激励时机可分为规则激励与不规则激励;根据工作的周期,激励时机又可分为期前激励、期中激励和期末激励。
激励时机既然存在多种形式,就不能机械地强调一种而忽视其他,而应该根据多种客观条件,进行灵活的选择,更多的时候还要加以综合的运用。
2.2.2激励频率激励频率是指在一定时间里进行激励的次数,它一般是以一个工作周期为时间单位的。
激励频率的高低是由一个工作周期里激励次数的多少所决定的,激励频率与激励效果之间并不完全是简单的正相关关系。
激励频率的选择受多种客观因素的制约,这些客观因素包括工作的内容和性质、任务目标的明确程度、激励对象的素质情况、劳动条件和人事环境等等。
2.2.3激励程度激励程度是指激励量的大小,即奖赏或惩罚标准的高低。
它是激励机制的重要因素之一,与激励效果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能否恰当地掌握激励程度,直接影响激励作用的发挥。
超量激励和欠量激励不但起不到激励的真正作用,有时甚至还会起反作用。
比如,过分优厚的奖赏,会使人感到得来全不费功夫,丧失了发挥潜力的积极性;过分苛刻的惩罚,可能会导致人的摔破罐心理,挫伤下属改善工作的信心;过于吝啬的奖赏,会使人感到得不偿失,多干不如少干;过于轻微的惩罚,可能导致人的无所谓心理,不但不改掉毛病,反而会变本加厉。
所以从量上把握激励,一定要做到恰如其分,以防“过犹不及”。
2.2.4激励方向激励方向是指激励的针对性,即针对什么样的内容来实施激励,它对激励效果也有显著影响。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有力地表明,激励方向的选择与激励作用的发挥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当某一层次的优势需要基本上得到满足时,应该调整激励方向,将其转移到满足更高层次的优先需要,这样才能更有效地达到激励的目的。
比如对一个具有强烈自我表现欲望的员工来说,如果要对他所取得的成绩予以奖励,奖给他奖金和实物不如为他创造一次能充分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使他从中得到更大的鼓励。
还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激励方向的选择是以优先需要的发现为其前提条件的,所以及时发现下属的优先需要是经理人实施正确激励的关键,对激励的效果有直接和显著的影响。
33、三大激励机制根据激励方向以及激励的具体方式方法的不同,本文将激励划分为如下三类激励机制:3.1、确立以经济利益为核心的激励机制1998年11月在里昂举行的八国(美、英、法、德、日等)经济管理研究会议上,专家们达成一个共识:人在工作中的表现取决于三大因素:利益、信念和心理状态。
在这三要素中,利益占首位。
由此可见,在当今人力资本管理中,物质激励仍是一种重要手段。
以经济利益为核心的激励机制,重点在于改善薪酬福利制度使其具有激励功能。
可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用拉开档次的方法将同样的总工资水平制造出最高工资来,并且高报酬者是不断变化的;二是员工的薪资高于或大致相当于同行业平均水平,如华为集团所需人才一旦被聘用,就会享受优于同行业外资企业提供的薪资待遇;三是对合理化建议和技术革新者提供报酬,实现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的高度一致,使员工感觉到:有创造力就有回报;四是员工持股计划,员工持股计划是借鉴于国外,它针对不同的对象设计不同的持股形式,将公司利益与员工利益相统一,建立利益金手铐,从而达到激励目的。
3.2、以权力与地位为中心的激励制度权位激励,指的是重视员工个人成长和职业生涯设计,公平的竞争环境,健全的晋升制度,尽可能为员工提供实现自我的环境与机会,实现高层次的激励。
重视员工职业生涯设计,充分了解员工的个人需求和职业发展意愿,为其提供适合其要求的上升道路,使员工的个人发展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得到最佳的结合,员工才有动力为企业尽心尽力地贡献自己的力量,与组织结成长期合作、荣辱与共的伙伴关系。
适当的培训体制,是人力资本的必要投资,实现的是长期激励。
更高的职位、更大的权利也就意味着更重的责任,员工有了晋升发展的期望,就能够主动激发潜能,促使自己学习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好的技能,争取做出更优秀的成绩。
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促进员工成长的重要因素,尤其是知识型员工,并不满足于被动地完成一般性事务,而是尽力追求适合自身的有挑战性的工作。
这种心理上的成就欲、满足感也正是事业上的激励。
3.3、以精神文化为中心的激励机制有钱了、有权了,精神上的追求与满足也是激励员工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组织氛围与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形象和理念的氛围平台,往往在激励人才成长等正向行为上,产生着巨大的基础作用。
因为,良好的企业文化一方面要能够体现对员工人格的真正尊重,一个人除了追求经济利益外,还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尤其是尊重需要的满足。
真正落实以人为本,以雇员为公司最为重要的资产,给予信赖,尊重,和参与与工作有关的决策的权利,他们会因为受到鼓励而不断成长,以及希望实现他们自己的最大潜力。
另一方面,能促进竞争与合作,个性化与团队精神的结合,营造良好的组织氛围,使得员工能够在工作中轻装上阵,以支持和协调为主的领导方式,给予员工自由发挥的空间,竞争与协作共存,共同进步。
4、激励机制运作中应注意的问题在完善的制度,都只有在符合实际情况,并且坚定实施的基础上才能发挥作用,运作的过程如何,是一个制度最终成效的关键因素。
4.1、“因材施制”这里说的“材”有两重意思,一是企业的实际情况,包括企业所属的行业,发展程度,经营内容,战略目标等,二是雇员的情况,包括雇员的年龄,工龄,学识,价值观等,不能生搬硬套别的企业的成功做法,比如说华为的狼文化激励制度,他对科技开发创新型企业可能适用,但是对于服务行业就不是那么合适。
一定要将激励机制四因素相结合,才能运作出更好的成效。
4.2“依法施制”“公平、公正、公开”既是制定激励机制所应遵循的基础原则,更是运作中应服从的核心理念,一个制度,只有成文成例,所有人都看到了,正确的理解了,才有可能认同它,从而影响自己的行为想法,尤其是在一个竞争环境中,只有建立公正的执行程序,公平的竞争体制,每个人都能确定自己是被平等的对待的,在分配公平,机遇均等,付出与回报度量可期,员工才会把精力集中在工作上,发挥创造性和主动性,真正实现个人与企业的共同发展。
综上所述,人力资本的激励机制是一个系统的运作过程,包括了激励时机、频率、程度、方向四个方面的内容,要发掘人力资本的巨大潜能,只有结合企业实际情况,遵循原则,才能达到目标。
参考文献[1]吴何著、《现代企业管理:激励、绩效与价值创造》、中国市场出版社、2010[2]徐斌著、《激励性薪酬福利设计与管理》、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3]申海,黄文平,王晓刚著、《激励机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4]李讯著、《激励机制与效率:公平偏好理论视角的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5]张维迎,李其主著,《激励与领导艺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6]姚先国,张俊森著、《中国人力资本投资与劳动力市场管理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7]崔晓静,李淑湘、《企业管理层薪酬激励研究》、资本市场研究、2007(63)[8]杨善林著、《企业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9]康小明著、《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职业发展成就》、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0]付泳,郭龙著、《人力资本的理论问题论析》、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