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学全真模拟题四(中学)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40分)1.学校文化是一种()。
A.艺术文化B.政治文化C.道德文化D.组织文化2.人力资本理论说明了()。
A.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B.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作用C.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D.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3.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与五经,特别是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那么四书指的是()。
A.《大学》、《中庸》、《论语》、《孟子》B.《学记》、《中庸》、《论语》、《孟子》C.《大学》、《中庸》、《春秋》、《孟子》D.《诗经》、《论语》、《春秋》、《大学》4.当代教育改革和发展出现的一系列新的特点中,“既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又追求教育的自由化”指的是()。
A.教育的终身化B.教育的民主化C.教育的全民化D.教育的多元化5.杜威所主张的教育思潮被称为()。
A.存在主义教育思想B.要素主义教育思想C.实用主义教育思想D.永恒主义教育思想6.下面关于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的论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育所需要的人才B.教育体制决定着政治经济制度C.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化D.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7.从世界教育发展的历程来看,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级中等教育的要求;第三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高级中等教育的要求,信息革命后,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
这一教育的发展历程充分说明了()。
A.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与速度B.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C.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与手段D.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8.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表明了个体的发展具有()。
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平衡性D.差异性9.在教育评价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
A.教师评价B.学生评价C.课程评价D.教学评价10.依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
A.教育目的B.教育方针C.教学计划D.培养目标11.课程类型指课程的()。
A.组织方式B.进程C.原则D.体系12.教师的专业素养除要求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教育能力外,还要求具有()。
A.交往能力B.管理能力C.研究能力D.学习能力13.教师不得对学生进行谩骂、体罚、变相体罚和其他侮辱学生的行为,这是由学生的()。
A.人身自由权决定的B.人格尊严权决定的C.隐私权决定的D.荣誉权决定的14.我国义务教育的课程计划应该能够促进学生的各种素质全面和谐发展,课程门类要齐全,各门课程的课时比重要恰当,这一点体现了教学计划的什么特征?()A.强制性B.普遍性C.基础性D.创造性15.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学生的学习特点表现在()。
A.独特性、稳定性、发展性、灵活性B.独特性、科学性、稳定性、发展性C.创造性、独特性、发展性、灵活性D.原则性、灵活性、科学性,思想性16.在我国,长期通行的看法是把教学看成是一种()。
A.教师教的活动B.学生学的活动C.新旧观念的联系和系统化的过程D.特殊的认识活动17.《学记》要求“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这体现了教学中的()。
A.直观性原则B.启发性原则C.循序渐进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18.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A.内容改革B.课程改革C.方法改革D.途径改革19.班级管理的主要对象是()。
A.时间B.老师C.空间D.学生20.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和国家衡量各科教学的主要标准是()。
A.课程B.课程标准C.课程计划D.课程目标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21.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时代__________,在阶级社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2.教育对个体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而且具有__________价值。
23.教育与政治关系的演进,从历史上看,实质就是__________与政治民主化演进和发展的过程。
24.学生文化往往是在日常的相互交往中有着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结为一个群体而表现出来的,同时,学生文化中蕴含着学生群体的价值与规范,这种文化特征构成一种环境,影响着处于这种文化情境中的每一个学生。
这一表述说明学生文化具有__________性。
25.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要求中,除了精通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外,还要了解该学科领域的__________和方法论。
26.__________型课程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注重开阔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
27.从法制角度讲,学生是独立的社会个体,有着__________的法律地位。
28.通常情况下,课程表的安排应遵循整体性、迁移性和__________原则。
29.近年来,人们认识到情感、意志、兴趣等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这方面的因素被称为__________。
30.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__________教育。
三、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31.发展性评价关注的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而非学业成绩的提高。
()32.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发展的需要。
()33.外铄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34.课程设计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组织学校活动的基本纲领和重要依据。
()35.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这是学生与从事学习活动的其他社会成员的区别之一。
()36.班级管理的基本功能是提高学习效率。
()37.教学计划规定了各学科的基本要求、各种活动的主要任务和基本要求等.还设置了“地方安排课程”。
()38.国家举办各种学校,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发展中等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并且发展学前教育。
()39.运用知识的目的在于,使教师及时获得关于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以调整教学进程与要求。
()40.学校和教师不能随意开除学生。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41.简述直观性原则的含义和贯彻要求。
42.教师的领导方式有哪几种类型,它们有何特点?43.简述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
44.制定考试评分标准一般要注意哪些方面?45.学生评价的功能有哪些?五、论述题(本大题共10分)46.我在讲课时,问同学们知道“力”吗?大家都说知道。
但我问到“力到底是什么”的时候?同学们却答不出来。
我就接着说:“谁能说出力的表现?”于是,他们活跃起来了。
有的说“人提水”;有的说“起重机吊钢管”;还有的说“磁铁吸引铁钉”。
我和同学们一起讨论,同时辅以适当的演示实验,接着布置归纳分析:从上述几个力的表现的例子可以看出,力是离不开物体的,如人、起重机、磁铁都是物体,水、钢管、铁钉也是物体。
我进而又指出:“提、吊、吸”在物理学中都称为作用。
由此得出力的基本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此教学案例贯彻了哪些教学原则,运用了哪些教学方法,试做具体的分析。
一、单项选择题1.D2.A3.A4.B5.C6.B7.A8.B9.C10.D11.B12.C13.B14.C15.A16.D17.C18.B19.D20.B二、填空题21.社会性22.延时23.教育民主化24.非正式25.思维方式26.拓展27.独立28.生理适宜29.非智力因素30.心理健康二、判断题31.×四、简答题41.【答案要点】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3)重视语言运用直观。
42.【答案要点】教师的领导方式有三种类型:(1)民主型:在这种领导方式下,师生关系民主、平等、融洽。
(2)专制型:在这种领导方式下,学生表面服从教师,内心却反对教师,师生关系对立。
(3)放任型:在这种领导方式下,教师对学生放任自流,学生也不接受教师的领导。
43.【答案要点】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是:(1)综合性;(2)可操作性;(3)灵活性。
44.【答案要点】制定考试评分标准一般要注意:学生掌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运用知识的能力,包括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在口头、书面回答和实际操作中所犯错误的数量与性质等。
45.【答案要点】学生评价的功能是:(1)导向功能;(2)反馈功能;(3)鉴定功能;(4)激励功能。
五、论述题46.【答案要点】此案例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教学原则:(1)直观性原则。
就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举的例子都具体直观,老师的演示实验也直观,所以运用了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老师问“谁能说出力的表现”,就运用了启发性原则。
(3)循序渐进原则。
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举例、归纳,由感性到理性,由浅到深,运用了循序渐进原则。
(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人提水”,“起重机吊钢管”,“磁铁吸铁钉”都见于实际生活,所以说运用了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此案例运用的教学方法是:(1)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老师讲授了力这一概念。
(2)谈话法。
谈话法也叫问答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本案老师向学生提出“谁能说出力的表现要求学生回答,所以用了谈话法。
(3)讨论法。
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我和同学们一起讨论”,所以运用了讨论法。
(4)演示法。
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我”还“辅以适当的演示实验”,所以说用了演示法。
32.√33.×34.×35.√36.×37.×38.√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