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概括玛蒂尔徳的人物形象,力争对其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2.通过分析小说精巧的情节来透视人物的性格。
3.培养学生学习多角度审视、评价小说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在研读文本的基础上,辩证地评价人物形象,多角度探究造成人物悲剧命运的因素,进而探究小说的主题。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1.培养学生辩证地评价人物的读书观,激发学生多元解读文本的意识。
2.使学生了解人物命运与其人生观之间的关系,反思自己对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
1.本文巧妙的构思和结局的空白艺术。
2.人物形象的分析与概括。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探讨本文多元化的主题。
教学方法:
质疑、启发、讨论相结合。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个故事:长征路上,冰天雪地之中,一个人又冻又饿,行将死亡。
这时,司令生气地找军需部长,因为是他的失职,才让战士这样冻饿致死,出人意料的是,原来这个快死的人就是军需部长。
文章到此戛然而止,意味悠长。
这种结局往往是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今天我们要学的《项链》一文结局也是如此。
(板书题目)
二、作者简介
莫泊桑,19世纪后半叶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人称“短篇小说巨匠”,与契诃夫和
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
莫泊桑出生于法国诺曼底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
中学毕业后,普法战争爆发。
他应征入伍。
两年的兵营生活使他认识到了战争的残酷,祖国的危难启发了他的爱国思想。
战争结束后,他到达巴黎,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小职员,同时开始了文学创作。
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法国文坛。
之后离职从事专门的文学创作,并拜师居斯塔夫·福楼拜。
10年间,他完成了300多个短篇小说和6个长篇小说。
其中许多作品流传甚广,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
三、梳理文章结构
(1)“项链”是小说情节结构的线索,围绕“项链”都写了哪些情节?
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识项链
(2)在这几个情节中,哪些情节出乎人的意料?你欣赏吗?欣赏的理由是什么?
丢项链——人物命运的制高点和转折点。
识项链——人物再次受到命运的捉弄。
(3)进一步深入情节,分析在不同情节中作者对人物的描写,透视人物心理、性格发展过程。
A.借项链前,玛蒂尔德有哪些苦恼和梦想?
B.得到请柬后。
情绪怎样变化?
懊恼地丢——哭起来——迟疑地提出要求——似郁闷不安忧愁——迟疑而焦急地借——跳搂亲跑
C.舞会上她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
用两个字概括——陶醉
D.舞会结束,他马上想到的是什么?
——赶快逃走
E.丢项链后,她怎样处理这件事?
——她懂得一个穷人的艰难生活了。
一下子现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打定了注意。
她要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
F.她是怎样还债的?
——辞退女仆迁移住所。
刷洗杯盘洗衣倒垃圾提水争价钱受嘲骂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节省。
G.十年后,还清了债务。
玛蒂尔德再次见到女友,她为什么要告诉女友十年前的事实?
——内心的坦然
提问:2.从文章的内容看,玛蒂尔德为之付出十年艰辛的项链竟然是假的,我们不难理解结局的“意
料之外”,可我们还说它是“情理之中”,这在文中有哪些根据?请同学们找出来并加以分析。
明确:文中有三处暗示项链是假的。
A.玛蒂尔德借项链时,佛莱思节夫人答应得很爽快,甚至没有一句叮嘱的话。
B.玛蒂尔德还项链时,佛莱思节夫人连盒子都没有打开来看一下。
C.珠宝店的老板说只卖出过盒子。
教师小结:
文章贵曲忌直,波澜起伏的情节肯定比平铺直叙更能吸引人。
但情节的设置也应合乎事理,不能脱离实际,这样才是真正的好作品,不然生编硬造,出人意料却不合乎情理,就成了荒唐,不会有什么审美价值。
文学作品无论长短都须遵循四个字:合情合理。
四、分析、鉴赏结局的空白
本文结局除了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特点外,还有一个特点:空白。
文章的结局是“实在”的,但同时又是“空白”的,“实在”是说指明了项链是假的;“空白”则指我们不知道玛蒂尔德到底想什么。
提问:1.玛蒂尔德听到佛莱思节夫人的惊叹后,会有什么样的想法?故事将会怎样发展?请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好吗?
(学生自由交流,然后发表看法。
)
提问:2.使用空白艺术有什么好处呢?请同学们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明确:可以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意蕴深厚,余味悠长等。
提问:3.你能从你所接触过的文章,音乐或绘画等作品中再举一例吗?
提示:中国山水画往往留有大片的空白,但我们不会认为这样不好,相反透过空白,还可以领悟到其中深远的意境,那是一个比画面宏大万千倍的意境。
不仅大而且因人而异,虽虚而实,虽少而多。
这就是空白艺术的魅力。
教师小结:
文章采用了空白的艺术手法。
这种手法,是借无形表现有形,赋空白以丰富多彩的形象性,依据欣赏主体的不同,表达丰富的生活内容,虚实结合,有无互补,创造出言外之旨,含蓄空灵的艺术境界。
如果作者写出了结局,就不会有我们现在的争论,就会缩小读者思考的空间,作品的余味也会降低。
一千个读者心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对作品进行了再创造,这不是很好吗?值得注意的是:运用空白艺术要因情而设,因境而设,刻意追求未必会达到预期效果,反而可能弄巧成拙。
要做好铺垫,埋好伏笔,空白不等于含混晦涩,令人费解。
五、作业布置
抓住人物描写的语句,品析小说细腻的心理描写,解读人物形象。
板书:项链
结局的空白艺术
效果:想象空间大让人回味无穷
使用:因情而设因境而设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重点鉴赏了文章结局的空白艺术,这节课我们重点分析人物形象、探讨文章主题。
二、分析人物形象
提问:1、从上节课对情节的分析中大家已经明显地感觉到:使玛蒂尔德付出惨重代价的是她的过分虚荣。
现在请大家总结一下,她的这一性格特点在文中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作者对她持怎样的态度?(要求学生尝试概括性的总结)
明确:她对豪华奢侈生活的梦想;她对现实处境痛苦无奈的感受;她借项链时的动作心理;她在舞会上的陶醉;她在舞会后的逃走。
作者态度:讽刺
提问:2、玛蒂尔德的性格仅仅是“爱慕虚荣、追求享乐”吗?作者对她仅仅是讽刺吗?在当时的法国,女性只有凭借美貌和风姿,才可得到社会的认可;女性的意识和价值,只有在男子目光的观照下,才得到承认。
她们毫无独立价值、社会地位可言。
把女性视为玩物的恶劣的价值观念占主导地位,追求享乐、爱慕虚荣的风气弥漫于整个法国社会。
在这样的背景下,你能从玛蒂尔德身上看到哪些闪光点?
(学生自由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可让学生联系现实来谈。
)
提示:现代社会中,亲情在金钱面前被击得粉碎的事屡见不鲜,为了金钱利益的分割而仇恨相向的事也不少见,大家想一下,在那样的社会风气下,玛蒂尔德的所作所为有没有让我们感动的地方?
玛蒂尔德的性格具有不同的侧面,且经历了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如果说前半部分表现其“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性格,那么,后半部分这侧重于表现其“勇于负责、诚信、维护人格尊严”这一侧面,作者对她的态度也由讽刺进而变得同情、赞美。
三、讨论小说的主题
小说的主题主要是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完成的,正如对玛蒂尔德这个人物形象存在着不同的理解一样,对这篇小说的主题,历来有较大的争论,目前尚无权威定论,传统的看法是:小说讽刺了
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
这里,我设计了几个题目,同学们可就其中的一个题目,也可自拟题目(不妨借助歌词、诗句、影视剧名称等),展开论述,就文章的主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与感受。
《天堂与地狱》——得与失、祸与福
《一夜缥缈梦,十年艰辛苦》——玛蒂尔德的忏悔
《我虚荣,我之过?》——虚荣心的背后
《人生无常,我心有主》——无悔的选择
《想说爱你不容易》——面对项链诉心曲
(课上给学生时间,写100字左右的文字简明扼要地表述自己的看法与感受。
)
教师总结:
1、老师展示《水调歌头富贵几时有》(教师朗读)
富贵几时有?梦里问苍天,舞会就在眼前,我怎生露面?不愿成天忧虑,只欲灿烂一曲,荣登上层难。
新衣加项链,人人争相看。
回家急,项链失,夜无眠,不应有恨,只怪当初梦太圆。
人有艰难曲折,月有阴晴圆缺,万事难周全,尝尽虚荣苦,从容终余年。
2、多元化的主题需要我们多样性地解读。
同学们从中读到了不可过度虚荣;读到了做人要讲诚信,要有尊严;读到了面对艰难要勇敢接受等等。
我想,在读了这篇文章后如果你觉得对你“在以后的人生路上怎么走”有所启迪,那我们学习此文就有收获。
同时,对主题多样性地解读也启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要多角度、多侧面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凡事都不要一概而论。
四、作业布置
从下面题目中任选一题或自己拟题,写一篇练笔。
A、说说路瓦栽
B、如何看待玛蒂尔德对豪华生活的“追求”?
C、说说我们身边的“玛蒂尔德”
板书设计
莫泊桑玛蒂尔德
批判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