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ad 生产力指南编注本文首发于博客「I/O」,原作者@赵赛坡,少数派经授权转载,仅对文章版式略作修改。
现代人常常陷入到一种工具迷思中。
所谓工具迷思,就是希望通过某个特定工具完成一系列任务的念想,然而在越来越复杂的现代社会里,即便是某个特定领域,一方面由于应用或工具自身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则是事件的复杂性,很难出现这样一个能够完成所有流程的工具。
在如今各种标榜工具推荐的网站、文章里,几乎都是一个应用的评测与几个同类应用的比较,这也就极易造成上述工具迷思——而当用户信心满满地下载甚至购买了某个应用之后,却发现其根本没法满足自身需求时,工具迷思的反面——工具无用论则开始出现。
这是我不喜欢当下应用评测的原因,同时我也是「工具即延伸」1的拥趸。
工作、生活越发复杂,海量信息的侵袭,早已超过了个体大脑极其自然延伸——四肢的处理能力。
数字工具、应用可以而且应该成为人类技术性进化的助推器。
过去两年年底,我先后分享了当年时间里的生产力应用:《2014 年最适合「整理力」的iPad 应用》、《2015 年,我如何用iPad Mini 创造生产力?》▍移动生产力的工作流工作流是个很宏大的概念,根据维基百科的解释:工作流(workflow),是对工作流程及其各操作步骤之间业务规则的抽象、概括描述。
而在这里的「工作流」,则是狭义上所指的基于移动设备上的工具、应用,从而实现生产力的流程。
之所以通过工作流展现工具的价值,主要原因就是我们需要时刻记住使用工具的初心——高效率完成任务,高质量实现价值。
只有在「两高」之中,工具的作用才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另外,正如上文所言,现实生活和工作分工合作的需求很高,对于人与人的协作、人与工具的协作以及工具与工具的协作,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从这个层面出发,基于从工作流的角度思考工具的作用和效果可谓意义重大。
我的工作流分为以下六个方面:内容生产内容消费文件管理社交协作精力管理知识管理上述六大工作流里又细分了诸多特定情境,这里需要说明几点:第一,本文所谈的「移动」,是指平板电脑、手机设备,主要是iPad。
笔记本电脑,如苹果的新MacBook 系列虽然便携性越来越好,但并非本文所讨论对象,另外,Android、Windows 平板、二合一产品也不在内,望知悉。
第二,本文的工作流有着极其个人特色。
比如我最近两个月的主要办公设备就是iPad,比如我用Markdown 写作,比如我长期使用VPN……这些个人习惯都会在我的工作流中时不时体现出来,望理解。
第三,本文的写作全部在iPad Mini 4(Wi-Fi + 4G)上完成。
文本内容在Ulysses for iPad 里生产,备份在iCloud 中;图片部分(包括静态图片及Gif)则通过一系列图像工作流,放置在七牛云存储平台。
第四,由于本文非常非常详(啰)细(嗦),图片较多,你也可以通过订阅「I/O」的邮件服务获取专属Epub 电子书版本,不过文中的GIF 动态图片都会变成静态,还望见谅。
▍内容生产对于普通用户来说,移动端或者iPad 上的内容生产无外乎以下两种:文本内容生产:包括随想、微博客、博客;影像内容生产:包括拍照及后期处理后的社交分享。
文本内容生产网页摘录熟悉「I/O」的读者一定知道,我在推荐国内外好文章时,都会摘录文章里很多原话,为了实现标准化的操作,我使用了Drafts 里的「摘录模版」。
打开Drafts,找到设置里的「Web Capture Template」,下图是我的设置:上述参数的意义如下:title:网页文章的标题url:网页的链接selection:网页文章的选择部分细心的你或许已经注意到了,这个模版也是标准Markdown 语法的引用格式,那么当我在Safari 上看到一篇文章里的好段落时,我只需选择这个段落,点一下右上角的分享按钮,选择Drafts 就可以将这个段落按照Markdown 格式保存起来了:Drafts 还有版本管理功能。
这是我十分喜欢的功能,通过版本管理,我可以「肆无忌惮」地修改编辑文档而不用担心文稿丢失,同时也能最大限度地还原自己思考的过程。
点开任何一个摘录,点击左上角的「i」号,你都可以看到这个文档所有的修改记录:一键更新博客由于Drafts 超赞的网页摘录和人性化的版本管理功能,我在半年前开始利用Drafts 写博客,Drafts 有标准的Markdown 的语法:看到iPad 虚拟键盘上的那一行字母或图标了吗?这是Drafts最强大的地方之一。
举个例子,当我想给某几个文字插入从Safari 复制过来的超链接时,只需选中这几个文字,点一下屏幕上的「Link」就自动完成,同理也适用于「image」……而借助于iPad 上的分屏多任务功能,给Markdown 文档添加超链接变得如此简单:「I/O」这个博客基于Farbox 架构,数据存储在Dropbox 里,这也意味着,只要在Dropbox 相应文件夹里增加文档,「I/O」就会更新,这在Drafts 里可以非常简单地实现。
新建一个「action」,名字随意,「Step types」里选择「Dropbox」配置相关参数,如下图所示,基本意思就是通过这个「action」将Drafts 里的文档重新命名后推送到Dropbox 的指定目录:这样当你写完博客后,滑出Action,选择「博客更新」,就将内容推送到博客的Farbox 数据库里,大概30 秒后,刷新博客后就会看到新文章了。
博客更新后总有一些错别字或不太适合的表达需要修改,这个时候很遗憾Drafts 并不能应付,我使用Editorial 来管理博客后续内容的更新,下图:可能有朋友会发问,既然Drafts 功能有限,为什么不直接在Editorial 里写博客进而更新博客,我这里给出几个理由:我使用Drafts 收集网页摘录,因此通过Drafts 整理撰写博客更简单方便,不至于一直在两个应用之间切换;相比于Editorial 时刻要检查网络连接情况,Drafts 的数据存储都在本地,速度和稳定性上更胜一筹,如果你了解到Editorial 上次更新是2015 年6 月份,你就会理解我为何坚持不用Editorial 写博客了;Drafts 提供了更多强大的Action 和Keyboard Extensions,可以去官方商店搜索更多。
从纯文本到富格式文档很多杂志报纸的编辑并不接受纯文本的稿件,于是,这类的约稿我通常在Ulysses 里完成,因为这个应用太适合转换格式了,你可以轻松将文本转换为docx、PDF、epub、HTML:每个格式还有不同的样式,如下图,如果你觉得内置样式太少,可以去官网下载更多样式:格式转换好之后,点击分享按钮,可以将这个docx 文档作为邮件附件发送:碎片化微博客的更新如果你去Drafts 里的Action Dictionary 里搜索与Twitter 相关的操作,你一定会看到诸如下面的Action:是的,与一键更新博客的操作逻辑一样,你可以在Drafts 里写好内容,然后滑出Action,分享到你想要分享的平台,包括Twitter、FaceBook、Google+、微博等。
但Drafts 的这个方法有个弊端,那就是不能分享图片。
此时Workflow 就要登场了,此Workflow 只是一个应用,与上文所谈的工作流(workflow)完全不一样。
就更新微博客来说,下图是我修改的一个Workflow:这个Workflow 的运行逻辑就是首先选择微博更新类型:图文、纯文本还是超链接,然后开始执行相应的动作,关于这个Workflow 的具体解释,可参见这篇深度分析(阅读原文中可跳转)。
影像内容生产导入iPad 的拍照能力实在不敢恭维,基于iPad 摄像头的影像内容生产基本都是文档扫描,我使用的是Scanner Pro,打开摄像头对准要扫描的文档,会自动搜索文档边缘部分,自动完成拍照:拍完只要稍时调整保存即可,可以同步到Dropbox、iCloud、Evernote。
我在iPad Mini 上进行的第二项影像内容生产是同步微单相机里的照片到iPad。
我的一款索尼微单本身不支持Wi-Fi 传输,平时拍完照都要在MacBook 上导出,非常麻烦。
索性购置了一个带Wi-Fi 模块的东芝SD 卡,同时在iPad下载了其官方应用FlashAir ,相机拍完照后待机,让iPad 搜索相机Wi-Fi,连接之后就可以把相机里的照片下载到iPad 里:导入iPad 之后,我的处理方式是上传到Google 相册,至于为什么放在Google 相册,下文自然有答案。
影像二次处理一般来说,我对影像的二次处理时会用到下面三个应用:Pixelmator:功能最强大,几乎就是简版的Photoshop;VSCO:滤镜好用到哭;Snapseed:功能与易用性的完美结合。
如果是微单拍的照片,只要构图合理、无抖动,导入iPad 后只需简单调整一下,再加上VSCO 的滤镜即可。
事实上,我在iPad 上处理最多的影像内容其实是屏幕截图。
本文无意去对比四个应用的优劣,我只能说出我会在什么时候用什么应用:PointOut:用于突出某个项目,如下图:Annotate 与Pinpoint:两者功能类似,可以给截图箭头、文字、表情和涂鸦;Oneshot:适用于文字类的截图,可以一键发布到Twitter,还能保留截图文章的原链接,非常赞:影像托管目前我博客的影像资料托管于七牛云存储,之前我尝试过在Dropbox 和Imgur 里进行影像托管,但速度实在是太理想,而且iPad 上的Imgur 客户端在上传完图片后无法找到图片的真实地址,还需要登录网页去复制,效率低下。
不过,七牛云存储没有移动应用,影像资料只能通过网页上传:但好在平时博客图片不多,图片上传工作还不至于无法接受,当然,今天是个例外。
▍内容消费移动互联网是个内容消费驱动的产品,应用商店里玲琅满目的应用,绝大多数都是让你用来消磨时间的产品,正如一位朋友所言:手机(移动设备)就像一个黑洞,不经意间就吞噬了时间。
在我看来,任何没有目的的内容消费都会产生这样的「恶果」,我的一个解决方案就是「2 分钟原则」,如果一个内容——包括不限于文本、图像、视频,无法在2 分钟内看完,那么就放入「稍后」的工作流里,反之亦然。
与此同时,借助算法和自我的过滤器,也可以大幅提升内容消费的效率,下面是我的内容消费工作流。
人工过滤的浅消费微信里的海量信息是人工过滤的主要应用场景。
由于微信官方从未针对微信信息泛滥做出有诚意的过滤机制,这也导致人们在微信内容消费方面的无解难题。
很遗憾,这方面我也找不出更好地解决方案,只能提供一些基本原则:精简订阅的公众号:现在很多人都不是通过订阅公众号号获取内容,那么还不如取消那么多的订阅呢;通过标题筛选群聊里的文章:标题是一个仁者见仁的问题,不过多展开讨论;定制可以看到的朋友圈:微信提供了「不看他(她)的朋友圈」功能,可以花点时间做个过滤列表,有助于提升整个朋友圈内容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