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804)法律基础知识讲座(青少年犯罪)
(804)法律基础知识讲座(青少年犯罪)
因为青少年犯罪不但害了别人,也害了自 己,它会因此改写自己的人生,埋葬自己的 前途。因为法律是无情的,对制造罪恶的人, 必须以更痛苦的方法惩罚他。
因小失大进班房
❖ 一位高年级学生,就是没有事向低年级学生要 个十元八元的,结果怎么样呢?构成犯罪,逮捕起 诉后被判二年。那犯的是什么罪呢?这个罪名就是 寻衅滋事罪。什么叫寻衅滋事罪?根据《刑法》第 293条规定,表现形式有下列四个行为之一的就犯 该罪了:(1)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多次 随意殴打他人取乐,或一次殴打他人致轻伤等; (2)追逐、拦截、辱骂他人,情节恶劣的;(3) 强拿硬要或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的;(4)在 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严重混乱的。
多采用结伙犯罪形式 3、犯罪时缺少预谋,具有突发性和随意性,往
往不计后果。
案例讨论
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案例,甲女(已满18周岁)教唆乙男 (不满十四周岁)去抢劫丙(女学生)。乙对丙实施了抢劫行 为。
问,该案应该如何处理? 法律背景知识:1、不满十四周岁的人,不负刑事责任。
2、教唆不满十四周岁的,负其所教唆的罪
小孙刚好看到,凑过来对着他大声说:“你会不会玩手机啊? 没关机就取电池。”
这句话让小林感到无地自容。“关你屁事。”小林回敬
一句。小孙顶了一句。一来二去,两人吵起来。上课铃声响 后,老师走进教室,两人暂停争吵。
但小林觉得在大家面前丢了面子,下晚自习后回到宿舍
拿了一把刀,将小孙叫到校园操场边,趁其不注意,从背后 连捅几刀,致小孙重伤。(该不该受刑罚?)
方法非法占有他人财物,按照刑罚规定最低法定刑也要判处 3年以上刑罚,检察机关将该案起诉到法院,社会青年被判 有期徒刑4年,而孙某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
一绑既遂
❖ 2005年6月24日,几名中学生因为没钱上 网,将一名同学欺骗至无人住的房子,用绳 索绑住,让他给父母打电话,谎称学校要学 费,要家长送五十元到学校,虽然家长没相 信,也没送钱,但这几位孩子还是顶上了绑 架的罪名。因为,一绑架就既遂,不管你的 犯罪目的有没有达到。
❖ 以有期徒刑的上限最高可达15年。 ❖ 细究多起令乘客胆战心惊、航空公司焦头烂额的航空“诈弹”
事件,不难发现各种荒谬的理由和动机:不满安检流程繁琐、 纯属恶搞心理、发泄私愤,还有一位乘客称“只是为了活跃 气氛”。
青少年犯罪的危害
1、对自家人的危害。 违法犯罪不但给被害人及其家庭带来危害,而
且给自己父母,也会带来无穷的灾难。这灾难,不 仅来自经济,更来自精神。一个未成年人犯罪后, 家长或许要赔偿几万,甚至几十万,这些天文帐单, 足以让大多数的家庭前半生的努力付诸东流;而别 人在父母背后的评论和幸灾乐祸,则更让你的亲人 崩溃。这种突如其来的犯罪行为,让父母几十年辛 辛苦苦建设的幸福家庭,顷刻之间化为乌有。
青少年犯罪分析
我国对违法犯罪青少年实行“教育、感 化、挽救”的方针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 的原则,对未满14周岁的青少年犯罪的,不 予追究刑事责任,可送少教所或工读学校进 行教育改造;一般犯罪的刑事责任年龄为16 周岁,但对于杀人、爆炸等八种刑法规定的 严重犯罪的,年满14周岁就要追究刑事责任。
青少年犯罪分析
以上三个案例,均是青少年犯罪,这 些案子每年都在发生,虽然发生在不同的个 体身上,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 大多是青少年,之所以会走上犯罪道路,就 在于他们不懂法,发生纠纷以后不是通过正 当途径来解决问题,而是通过武力等手段解 决, 或是与不良个体交往,与之一起走向犯 罪的道路。
青少年犯罪分析
近年来,在检察机关办理的犯罪案件中,有不少是青少 年,每年都有几十个,甚至也有不少我们中学学生,当前青 少年犯罪成员已占全社会犯罪成员的70-80%,青少年之所 以会走上犯罪道路,就在于他们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 值观,充满义气、暴力等不该有的思想,发生纠纷以后不是 通过正当途径来解决问题,而是通过武力等手段相互斗殴, 从而严重侵犯了社会管理秩序、败坏校园风气,他们的行为 在给社会、给他人造成损害的同时,也使自己和家庭付出了 极其惨痛的代价。
学习法律基础知识目的
❖ 在我们生活的大千世界中,在社会生活的各 个领域,常有犯罪案件发生,这些案件侵犯 了国家安全、集体利益、公民的财产和人身 权利等等。而刑法就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 和刑罚的法律,学习刑法知识,对于我们提 高分辨是非善恶、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 能力,更好地遵纪守法并积极同犯罪行为作 斗争,都具有十-----14-----------16------------18-----------收容管教 八罪刑法 均受刑法
案例1:
14岁的小林是城区某中职学校一年级学生。在上晚自习 前,小林拿着同学一部新手机把玩,旁边有不少同学围观。
小林在未关机状态下将手机电池取了下来。这时,同学
青少年犯罪分析
青少年犯罪动机: 随着当今社会传播媒体的空前发展,青少 年以敏感的心灵感受着时代 的变化,见多识 广,早熟、早知、思维活跃。有些年轻人多 出于贪利性、享乐性、报复性、模仿性、虚 荣心、好奇心或哥儿们义气而产生犯罪动机。
青少年犯罪分析
青少年犯罪其特点主要有: 1、犯罪人年龄偏小,呈现低龄化趋向 2、多是出于享乐、精神空虚而实施犯罪,且
情感迷失酿悲剧 一失足成千古恨
❖ 刘云是在校学生,从小父母悉心培养,学习美术、 音乐、舞蹈,原本是个多才多艺的花季少女,令人 羡慕的好学生。16岁认识了一个男青年,男青年说 非常喜欢她,他轻易地就相信了,可那个青年是个 小混混,小兄弟很多,带着她打架,进舞厅、进网 吧,父母反对,她搞假自杀逼父母让步。在男朋友 的教唆下,又跟小混混逃走,放弃学业,骗钱,用 安眠药使人睡觉然后中进行盗窃,而自己也遭到了 多名混混的强奸,为了一段本不该发生的“恋情” 沦为盗窃,付出了自由、前程、青春和才华。
学生孙某在校外结识一个社会青年,一天他们在学校外
敲诈三个学生钱,他们用匕首将三个学生逼住,喝令三个学
生交出身上的钱物,三个学生不肯,他们就一人拿刀威胁, 一人上前搜身,总共抢到不到100元,得款后还大摇大摆到 附近的一个小饭店吃了一顿饭,三个学生被抢后迅速向公安 部门报案,公安部门接到报案后迅速行动。虽然不到100元, 但是由于抢劫属于性质严重的犯罪,二人是用暴力、胁迫的
❖ 在这个事件里,一位年幼的孩子永远失去了妈妈,一位家庭永远失 去了儿子。
药家鑫案件
❖ 案件分析: ❖ 一、道德原因
❖ 二、不懂法: ❖ 不懂《刑法》:杀人偿命,谁也无法逃脱。 ❖ 不懂《保险法》:车有保险,保险公司赔偿
青少年犯罪分析
因此, 同学们应认真自觉地学法、懂 法、守法,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提高自我 控制的能力。
5元钱沦为抢劫犯
❖ “才5块钱就要判刑呀!”当记者向几个中学生谈及下面这 个案例时,几乎每个学生都表现出了惊讶,他们都不理解: 区区5元钱怎么会触及刑法呢? 2004年1月20日凌晨零时许,在银川市某中学上高三的王 某某等四人在某网吧碰面,其中马某提出“弄点钱”上网, 其余三人表示同意。四人将路过此处的郭某从自行车上拉下, 对其一顿拳打脚踢,抢得现金5元后逃离现场。案发后四人 相继落网。法院认为四被告行为构成抢劫罪,分别判处有期 徒刑3年、缓刑3年、并处罚金4000元及有期徒刑2年、缓刑 3年、并处罚金4000元。因在缓刑期内,他们为此失去了宝 贵的高考机会,但悔之晚矣。 在采访中,和这四名被告一样的很多未成年人对于法律常 识都是一知半解的。在他们心里,法律离他们很远,有人甚 至认为他们的一生都不会和法律有任何关系。在这种近乎于 法盲的状态下,犯罪便有了滋生的条件。
《刑法》第十七条规定:
❖ 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 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
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 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 刑事责任。
❖ 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 或减轻处罚。因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 责令其家长或监护人加以管教;必要的时候, 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法律讲堂
(未成年人预防犯罪)
我国的法律体系介绍-法律体系
❖ 1 宪法
10、未成年人保护法
❖ 2 行政法
11、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 3 民法
❖ 4 商法
❖ 5 经济法
❖ 6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
❖ 7 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法
❖ 8 刑法
❖ 9 诉讼法
违法与犯罪
❖ 违法和犯罪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既有联系又 有区别。 违法是指一切违反国家的宪法、法律、法令、行政 法规和行政规章的行为,其外延极为广泛。犯罪则 必须符合我国《刑法》关于犯罪的规定,必须具备 以下特征:第一,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行为对 社会的危害性,是犯罪最本质的特征。第二,犯罪 是触犯刑律的行为。也就是说危害社会的行为必须 同时是触犯《刑法》规定的行为,才构成犯罪。第 三,犯罪必须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只有应受刑 罚处罚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才被认为是犯罪。这就 说明,行为的情节和对社会危害的程度是区分违法 和犯罪的界限。
发布虚假恐怖信息 玩笑酿成大祸晚矣
❖ 2013年5月15日上午8时起,深航等三家航空公司的 5架航班遭遇电话威胁,均为虚假恐怖信息。这样的虚假恐 吓电话,除了会影响乘客的出行,航空公司也是深受其害。 被降返航或者是推迟起飞,会给航空公司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将近百万元人民币。
❖ 民航有关专家指出,此类恶意编造传播虚假恐怖信息行 为,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已涉嫌触犯刑法,构成编造、故意 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按照刑法第291条规定,应处以5 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以5年 以上有期徒刑。2012年12月,备受社会关注的 “8·30”深航航班“诈弹”威胁案在湖北宣判,被告人 熊某犯编造虚假恐怖信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4年。
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该案子引发了全国人民的讨论,后来又衍生了
几个案件,双方律师在法庭斗法,教授专家在电视上辩论,网民们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