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生六年级数学同步练习答案

小学生六年级数学同步练习答案

小学生六年级数学同步练习答案查字典数学网为大家整理了小学生六年级数学同步练习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

一、填空。

1、0.4====%
2、13628中的6表示;70.6中的6表示;中的6表示。

3、280004320读作,四舍五入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是,省略亿位后的尾数得到的近似数是。

4、某班5名同学的体重分别是:小军23kg,小强21kg,小兵25kg,小丽24kg,小红22kg。

如果把他们的平均体重记为0,那么这5名同学的体重分别记为:小军,小强,小兵,小丽,小红。

5、一个数由3个一,5个百分之一和7个千分之一组成,这个数写作,读作,把这个数精确到十分位是。

6、18和36的最大公因数是;12和42的最小公倍数是。

7、能被2、3、5整除的最大两位数是;比最大的三位数多1的数是。

8、a的5倍与b的差是,比x少的数是。

9、1.8公顷=平方米5米60厘米=米
2.4时=时分7200立方米=立方分米
10、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一颗梨重150 一张床长2
冰箱的容积是216 明明早上7起床
11、甲数是乙数的3倍,乙数和甲数的比是。

甲数占乙数的。

12、找规律填空。

⑵ 1 ,4 ,9 ,16 ,25 ,,,64 ,81
二、判断对错。

1、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2、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和宽成反比例。

3、2019年的上半年有181天。

4、里面有3个0.1。

5、把60缩小到它的是0.06。

6、把一根3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全长的。

7、6人见面,每两人握一次手,一共要握12次。

8、右图中涂色部分占整个图形的25%。

三、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0是最小的数
B、0既是正数又是负数
C、负数比正数小
D、数轴上-4在-7的左边
2、出油率一定,香油的质量和芝麻的质量。

A、成正比例
B、成反比例
C、不成比例
D、无法确定
3、一本书降价25%的售价是36元,原价是元。

A、9
B、27
C、45
D、48
4、甲正方形的边长是12dm,乙正方形的边长是10dm。


正方形面积和乙正方形面积的最简整数比是。

A、12∶10
B、6∶5
C、4∶1
D、36∶25
5、一个数的5倍再加上5正好是100,这个数是。

A、95
B、21
C、19
D、10
四、计算题要仔细。

1、直接写得数。

3.6+5.4= 650-100= 0.0081000= 700.01= 2.80.5= 25= 1= = ++= 0.25+3=
2、能简算的要简算。

2.87+5.6-0.87+4.4 9-6 42076
-( + ) x+ x=4.4(解方程)
五、解决问题。

1、清风书社去年全年接待读者120万人。

上半年接待读者的人数是全年的,第四季度接待读者的人数是上半年的,第四季度接待读者多少人?
2、王阿姨买了50000元定期五年的国家建设债券,年利率为3.14%,到期时,她想用利息买一台7500元的笔记本电脑,够吗?
3、强强和爸爸、妈妈暑假去翠屏山游玩。

⑴强强全家去翠屏山的车费是多少元?
⑵全家人在翠屏山住宿4天要交住宿费和餐费560元,他们想再玩
2天,需要再交多少元?
4、⑴量一量希望小学平面图的长是厘米,宽是
厘米,算出这所小学实际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
家名篇。

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

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
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
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⑵教学楼的占地面积是6000米2,是学校占地面积的百分之几?
⑶花坛中有红、黄两种颜色的花147朵。

如果两种花的数量“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
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比是3∶4,两种花各有多少朵?
以上就是关于小学生六年级数学同步练习答案,谢谢查阅。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
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