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
我国从2005年开始开展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建设,首先在北京、江苏、陕西、福建、天津、浙江等省启动试点工作。
积极探索适合当地实际的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建设路子,在建立产地编码、生产基地档案、规范包装标识、加强监督检查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一是实行农业投入品档案管理。
加强用药安全管理,实行农药专人负责保管制度,建立了农药统一购买、发放、使用登记制度和剩余农药回收等制度,确保了农药安全使用。
二是建立田间档案,推行良好农业规范标准。
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要求,积极推行建立田间档案。
在无公害蔬菜基地实行了“蔬菜基地档案卡”制度,档案上详细记载了从蔬菜栽培管理到产品收获、加工全程的所有活动,一旦蔬菜生产出现质量问题,就能很快从档案上查到出问题的环节。
我市要想打造特色品牌,就要组织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施了良好农业规范标准,种植前对生产基地产地环境的土壤、灌溉水、大气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确保种植环境安全达标,种植过程对种子、肥料、农药实行动态监督,建立详细的出入库制度和使用档案,严格控制农药使用间隔期,保证了生产全过程每个环节都有详细记录,并且关注了人员健康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是实行包装标识,树立品牌。
各种标识是实现农产品质量追溯的重要表现形式。
在质量管理中强化产品认证和包装标识,创新使用双商标管理,即实行证明商标+
企业商标的母子商标的管理模式。
通过“母子标”管理模式,定期不定期进行质量跟踪检测,不符合标准的生产者,限期改进和不准使用证明商标。
(比如响水大米)
四是推进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建设。
这方面有大量的示例,实践证明,建立这两项制度也是强化各级农业部门的管理职责、加强生产过程中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
如通过推行,,卡,在产地实行产品质量检测,产品检测合格证后方能流出产地。
在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开辟了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产地专销区,对持有“两卡”即无公害蔬菜销售胸卡、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准出卡的菜农优先进入无公害专销区销售。
五是设计开发了追溯信息查询平台。
建立了蔬菜质量安全追溯系统,采用国际通行的EAN,UCC编码技术,以生产履历中心为管理平台。
对策:
目标:以落实责任,强化监管为重点,以实施良好农业规范标准、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为抓手,紧紧依托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快建立农产品质量可查询、产品流向可追踪制度。
工作指导原则:
“预防为主、源头治理、全程监管”的工作指导原则,以健全管理制度、强化全程监督、落实属地管理责任为重点,将质量安全理念贯穿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
薄弱环节:
农产品质量安全未实现强制性管理,法律体系有待完善;
投入品未实现强制性管理,农药未实现可追溯;
农产品生产过程分散,从田间到餐桌链条长;
农产品现代物流体系不健全;
多部门监管,协调难度大。
思路:
管住源头,加强投入品管理;
推进标准化生产;
大力扶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健全生产档案,建立追溯制度;
建立全国种植业产品质量管理信息系统;
2007年1号文件:加快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
2008年1号文件: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依法开展质量安全监测和检查。
健全农产品标识和可追溯制度。
推进出口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
十七届三中全会决议: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严格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全程监控,切实落实农产品生产、收购、储运、加工、销售各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责任,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
下面红色部分是赠送的总结计划,不需要的可以下载后编辑删除~
2014年工作总结及2015年工作计划(精选) XX年,我工区安全生产工作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为核心,积极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事故隐患整改、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以及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等活动,一年来,在工区全员的共同努力下,工区安全生产局面良好,总体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并更加牢固可靠。
一、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认真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加大安全整治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