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犯罪心理痕迹的分析步骤和方法

犯罪心理痕迹的分析步骤和方法

收稿日期 2007 02 15作者简介 潘守信(1976-),男,江苏省宿迁市公安局宿城分局项里派出所民警,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

犯罪心理痕迹的分析步骤和方法潘守信(江苏省宿迁市公安局宿城分局,江苏宿迁223800)摘 要 根据心理的实质及心理与行为的关系,我们不难发现犯罪现场心理痕迹分析的基本途径:犯罪心理痕迹 犯罪行为活动 犯罪心理活动及其状态 犯罪人的主体状况及现场情境 犯罪人基本情况及基本案情。

根据犯罪心理痕迹研究利用的这一思路和模式,可探索犯罪心理痕迹分析的步骤和方法。

关键词 犯罪心理;心理痕迹;步骤;方法中图分类号 D 63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2391(2007)03-0044-03On t he analysis steps and m easures on the cri m e psychology m arksPan Shoux in(Jiangsu Suq i an Publi c Secur i ty Bureau ,Suqian 223800,Chi na)Abstrac t :A cco rd i ng t o t he na t ure of the psycho logy and the re lati onship be t w een t he psycho logy and acti on ,w e can fi nd the basic w ay to analyze the cri m e psycho logy m arks :the cr i m e psy chology ma rks t he cri m e actions the cri m e psycho l ogy acti onthe cri m e bas i c situati on .W e explore the steps and measures o f the cr i m e psycho logym arks accordi ng t o the cri m e psycho l ogy m arks resea rch .K ey word s :t he cr i m e psy chology ;t he psycho l ogy m arks ;steps ;m easure.根据行为与心理及影响、制约和决定心理活动的有关因素之间关系的心理学原理,行为是心理活动的外化,其实质是行为人的行为动机、个性特点、情绪状态、知识、经验、习惯等构成的主体状况与特定情况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心理活动的产物和心理状态的反映。

行为与主体状况及情境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亦即行为人的主体状况和情境决定其行为及特点。

同时,它还一定程度地反映着行为人的生活环境和经历等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

因此,根据人的行为活动,可以分析判断行为人的心理活动及其个性特点,分析判断当时的情境条件,分析判断他所生活的环境和经历,从而从已知追溯未知,描述刻画出行为人的心理活动及其心理面貌和特点。

犯罪心理痕迹的研究利用正是基于这一基本的心理学原理。

犯罪人无论是其行为动机还是行为时的情绪状态、作案经验、行为习惯、与侵害对象的关系状况以及有关个性特点、心理面貌及其生活环境等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都会不同程度地通过犯罪行为所遗留的犯罪心理痕迹直接或间接地反映或折射出来。

这样,就为我们分析案情、刻画罪犯形象提供了相关依据。

一、犯罪心理痕迹研究的步骤根据心理的实质及心理与行为的关系,我们不难获得犯罪现场心理痕迹分析的基本途径:犯罪心理痕迹 犯罪行为活动 犯罪心理活动及其状态 犯罪人的主体状况及现场情境 犯罪人基本情况及基本案情。

根据犯罪心理痕迹研究利用的这一思路和模式,侦查实践中对犯罪心理痕迹进行研究利用的步骤及要求如下:充分发现和收集犯罪现场遗留的各种心理痕迹。

把对现场痕迹物证的分析、判断与犯罪心理痕迹的分析、判断充分结合起来,对现场要作全面客观的记录,不能忽视和放弃任何当时认为不重44 2007年5月第3期 总第96期湖北警官学院学报Journal o fH ubei U niversity of Po liceM ay .2007N o .3 Se r .N o .96要的迹象。

对各种心理痕迹的行为意义进行客观、科学的识别,还原再现犯罪人(包括被害人)当时的行为活动。

根据犯罪人的行为活动,分析推断其当时的心理活动及其状态,包括心理活动的指向性、注意力的集中程度、情绪的紧张激烈程度、智力及相关能力状况等。

根据影响、制约和决定犯罪人心理活动及其状态的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分析案犯的兴趣、需要、气质、性格、能力等个性特点以及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作案动机、目的、作案经验、作案的预谋情况和现场情境等。

根据上述诸因素的分析判断,刻画罪犯,描述案情,确定侦查方向和范围。

二、犯罪心理痕迹的分析方法(一)从犯罪物质痕迹分析心理痕迹物质痕迹是犯罪心理痕迹的载体,没有物质痕迹,犯罪现场心理痕迹就无从谈起。

只有细致全面地进行现场勘查,才能更全面客观地分析、刻画犯罪心理痕迹。

1.从现场损失物的损失情况反映出的犯罪心理痕迹,推断犯罪嫌疑人的犯罪动机和目的。

如现场损失物是贵重物品,而一般人不知道所藏之地,但犯罪行为直接指向的就是该物品的存放之处,其它地方几乎没动,可推断为内盗;从现场仅造成凌乱和破坏而并无物品损失的情况分析犯罪心理痕迹,推断犯罪嫌疑人是恶意报复;从现场损失物的体积、数量、重量分析犯罪心理痕迹,可推断作案人数、有无预谋、是否备有运输工具。

2.从现场遗留物分析犯罪心理痕迹。

现场增加的物质就是现场的遗留物。

由于遗留物的种类很多,侦查人员可以根据遗留物的位置、关系、标记特点等分析犯罪心理痕迹,推断犯罪嫌疑人作案过程中的心理状态、遗留物品的心理原因,从而识别犯罪嫌疑人的职业、习惯、年龄、生理特点等。

如现场遗留物较少,侵害目标比较明确,而所留痕迹对侦查人员几乎没有价值,这反映出犯罪嫌疑人动作熟练,作案时心理状态起伏不大,推断犯罪嫌疑人可能有前科或内部人、知情人。

反之,现场遗留物多,痕迹混乱,则反映犯罪嫌疑人内心紧张,心理波动大,情绪不稳定,从而推断犯罪嫌疑人可能不熟悉现场情况或是初犯。

3.从现场物质痕迹的总体情况进行分析。

作案人在整个犯罪过程中的心理活动,也有着连续性和统一性。

这种分析主要看从现场提取的物质痕迹的总体数量、种类、分布状况以及痕迹与痕迹之间、痕迹与犯罪行为、痕迹与犯罪结果之间有无必然的联系。

例如,如果现场提取的物质痕迹多、杂、乱,且相互之间无必然联系,出现这种情况除犯罪行为人故意制造假象外,说明犯罪行为人作案时大脑处于失控状态。

犯罪过程中犯罪分子的大脑处于失控状态,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精神病人发病期间犯罪;二是在高度兴奋、紧张、恐惧之时,此时的高级神经活动处于紊乱状态之中。

这种分析有助于我们了解作案者精神是否正常,是初犯还是累犯。

(二)透过犯罪嫌疑人的反常表现,揭示犯罪心理痕迹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行为之后,为逃避法律制裁,往往制造各种假象,但其犯罪的心理活动必然会通过表情、行为等方式或多或少地表现出来,暴露出犯罪现场的反常性。

这种反常性既不符合正常的活动规律,又违背其自身的活动规律。

如内盗伪装成外盗、他杀伪装成自杀的现场,伪装抢劫、强奸、盗窃的现场,私仇报复杀人或谋财害命伪装成强奸杀人、奸情杀人的现场等。

由于伪装行为受犯罪心理的支配,犯罪人心理的高度紧张,必然导致行为的相互矛盾,出现现场整体状态以及现场有关痕迹物品的反常性。

这就要求侦查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观察能力,并善于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细枝末节,防止案犯从眼皮底下溜过去。

在一起看似抢劫杀人的现场,一位妇女被杀害。

侦查人员在现场勘查时发现被害妇女的全身被案犯用刀砍得血肉模糊,但其腹部却毫发未伤。

从被害人身上伤口的数量与深度可以看出,案犯行凶时,情绪处于高度亢奋状态,是希望置被害人于死地,但为何避开其腹部?尸检报告呈现被害人已有身孕,案犯显然对此知情,并非常顾忌被害人肚中的胎儿。

据此心理痕迹,侦查员将被害人的丈夫作为嫌疑对象。

经查,果然如此。

(三)针对犯罪嫌疑人的不同气质和性格分析被审讯人的心理痕迹人的气质和性格都是个性特征中稳定的心理因素,不同气质、性格的人,对抗审讯的方式也会不同。

属于胆汁质气质和情绪型、外向型性格的人,急躁、易怒、好冲动,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45抗拒审讯的自信心很强。

在审讯中好顶牛,蛮不讲理,硬顶硬抗。

对于这种硬顶硬抗的犯罪嫌疑人,应采取 以柔克刚 的感化策略或 激将法 ,促使其感情冲动,干扰其思维,使其理智下降,供述中可能出现矛盾和漏洞。

然后利用其供述中的矛盾和漏洞,进行说理批驳,或在关键之处使用证据,瓦解其抗拒审讯的信心,破坏其心理防御体系。

属于多血质气质和情绪型、外向型性格的犯罪嫌疑人,认识、情感发生得快,反应灵活易变,能说会道,巧言善辩,侥幸心理严重。

审讯中,对于审讯人员发出的信息反应敏感,一般不采取正面硬顶硬抗的方法,往往采取编造谎言和无理狡辩的方式对抗审讯。

对于这类人审讯中可采用 迂回式 、 跳跃式 的发问方式,不给其编造谎言的机会,避开其防御体系;或出其不意地使用证据,戳穿其谎言。

粘液质和理智型、内向型性格的犯罪嫌疑人,认识、情感发生得慢且不外露,对外界的刺激反应速度慢。

其反审讯的防御心理体系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形成的,较为稳固,不易攻破。

审讯中常装聋作哑,一问三不知,以沉默或编好的口供应付审讯。

对于这种人,要施加一定的心理压力,促使其神经紧张,打破其按部就班、步步为营的防御体系,促使其在供述中出现矛盾,及时予以揭露,迫使其供述。

抑郁质和内向型性格的犯罪嫌疑人,认识、情感发生得慢,沉默忧郁、孤僻,顾虑重重。

对于这类人在适当给予心理压力后还要多做感化、开导工作,指明出路,并用事实和政策打消其幻想,促使其下决心交待问题。

(四)通过犯罪心理测试技术(测谎)再现犯罪心理现场现代犯罪心理测试技术是在长期的犯罪侦查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技术。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主要是以心理学和生理学理论为基础,专门测试人员在对犯罪活动的特点、过程进行了分析,并对犯罪人的心理痕迹进行描绘后,运用综合编题技术进行心理实验。

测试人员通过心理测试仪和计算机,对被测试人在被测试过程中心理生理反应进行记录描述,进而评判被试人员是否与犯罪活动有关及相关程度。

研究表明,人的一些心理变化,如紧张,或是想掩饰自己的过失和罪行,或是对自己所经历的事情的关心等等,必然会引起一些生理指标如皮肤电、心跳、血压、呼吸、脑电波、声音等的变化。

这些变化在一般情况下只受植物神经系统的制约,而不为被测人主观意志所控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