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王绪瑾《保险学》(第6版)章节题库-保险市场与保险监管(圣才出品)

王绪瑾《保险学》(第6版)章节题库-保险市场与保险监管(圣才出品)

第13章保险市场与保险监管
一、名词解释
1.保险价格
答:保险价格就是指保险费。

保险价格有理论价格和市场价格之分,理论价格是单纯以影响保险供给的内在因素如成本等为基础而形成的价格。

市场价格则是通常所说的交易价格,它还受市场竞争、货币价值、保险标的、国家有关政策及替代品的价格等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

在保险市场上,交易价格是最敏感的因素,它会深刻地影响供求双方。

交易价格低,保险商品将易于出售;反之则需求乏力。

2.垄断型保险市场
答:垄断型保险市场是指细分的市场由一家保险公司操纵,市场价格由该公司决定,其他公司无法进入保险市场。

在这种市场中,没有任何竞争,消费者没有选择余地,只能购买垄断公司的保险产品,垄断公司可以轻易获得超额利润。

垄断型保险市场还可分为两类:①专业型完全垄断模式,是指在某一地区内,存在两家或两家以上的保险公司,每个公司专营一种业务,各业务间不交叉,以保证其在细分市场上的垄断地位;②地区型完全垄断模式,是指在一国保险市场上,存在着两家或两家以上的保险公司,每个公司垄断该国内某一地区的保险业务,各保险公司的业务不得向彼此地区渗透。

在垄断型保险市场上,价值规律无法充分发挥作用。

各种资源配置扭曲,市场效率低下,投保人远远不能达到效用最大化。

3.垄断竞争型保险市场
答:垄断竞争型保险市场是指市场上存在着若干处于垄断地位的大公司和大量的小公
司,各公司提供有差别的同类产品,保险公司能够较自由地进出市场,各公司之间竞争激烈的一种保险市场。

但由于大公司的存在,市场中仍有较强的垄断势力。

总之,在垄断竞争型保险市场中,垄断因素和竞争因素并存。

4.市场机制
答:市场机制是指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关系。

三种规律的具体内容为:①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它强调商品的价格由价值决定,并且价格一般以价值为中心,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②供求规律体现的是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必然联系。

一般的,供给总是随着需求的变化而同方向变化。

双方常处于一种非均衡状态,但从长远来看,供给和需求是相等的。

③竞争规律是市场活动的典型规律。

在构成市场机制的诸要素中,竞争是最具活力的,它是市场经济的灵魂,竞争的结果将导致优胜劣汰,从而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

5.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答: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是当今世界上经营保险业的主要组织形式。

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营利为经营目标,其经营机制和其他行业中的股份有限公司一样,由投资者购买该公司的股份,成为公司的股东,组成股东大会,推举董事会负责经营,董事会任命经理层管理公司的日常事务。

这样完成出资者的所有权和公司法人的经营权有效分离,实现现代企业制度所必需的出资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机制。

6.合作保险组织
答:合作保险组织是指包括保险合作社和相互合作社在内的保险业经营组织形式。

保险
合作社是人们根据自愿的原则集股设立的保险组织,是非营利性的保险组织。

保险合作社采取固定保费制,一经收缴,便不再追加。

交互合作社是存在于美国的一种保险组织形式。

它与相互保险公司的相同之处在于两者都是为投保人提供低成本的保险,而不是为了争取利益。

7.保险市场供给
答:保险市场供给是指在一定的费率水平上,保险市场上各家保险企业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保险商品的数量。

保险市场供给可以用保险市场上的承保能力来表示,它是各个保险企业的承保能力之总和。

保险供给包括质和量两个方面的内容。

保险供给的质既包括保险企业所提供的各种不同的保险商品品种,也包括每一具体的保险商品品种质量的高低;保险供给的量既包括保险企业为某一保险商品品种提供的经济保障额度,也包括保险企业为全社会所提供的所有保险商品的经济保障总额。

8.保险市场需求
答:保险市场需求是在各种不同的费率水平上,消费者愿意并有能力购买的保险商品数量,即在特定时间内,在不同的费率水平上,消费者保险需求的集合形成了保险市场需求。

保险市场需求是一个变量,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当这些因素发生变化时,保险市场需求会增加或减少。

其影响因素包括:①风险因素;②保险费率;③保险消费者的货币收入;④互补品与替代品价格;⑤文化传统;⑥经济制度。

9.保险市场供求平衡
答:保险市场供求平衡是指在一定费率水平下,保险供给恰好等于保险需求的状态,即
保险供给与需求达到均衡点。

保险市场供求平衡受市场竞争程度的制约。

因此,市场竞争程度不同,保险供求平衡的水平各异。

而在不同的费率水平下,保险供给与需求的均衡状态也是不同的。

如果市场达到均衡状态后,市场费率高于均衡费率,则保险需求缩小,迫使供给缩小以维系市场均衡;反之,如果市场费率低于均衡费率,则保险供给缩小而迫使需求下降,实现新的市场均衡。

所以,保险市场有自动实现供求平衡的内在机制。

10.外部性
答:外部性又称为溢出效应、外部影响或外差效应,是指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动和决策使另一个人或一群人受损或受益的情况。

经济外部性是经济主体(包括厂商或个人)的经济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非市场化的影响。

社会成员(包括组织和个人)从事经济活动时其成本与后果不完全由该行为人承担。

外部性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其中正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益,而受益者无须花费代价;负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损,而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人却没有为此承担成本。

11.信息不对称
答:信息的不对称性是指交易一方拥有而另一方缺少的相关信息,是造成保险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

保险市场上信息不对称主要分两种情形:①交易双方事先信息不对称,在保险市场中产生的后果主要表现为逆向选择。

保险购买者对自身情况的了解往往多于保险销售者,就有可能以低于合理保费的价格取得保险,缺乏充足的信息会使保险人难以准确判定每种人适合什么水平的保费,从而给保险经营带来问题。

②交易双方事后信息不对称,在保险市场中产生的后果主要表现为道德危险,即个人行为由于受到保险的保障而发生变化的倾向。

12.准则主义
答:准则主义是指一种比较严格的监管方式,由政府规定保险业经营管理的一些基本准则,要求各保险公司共同遵守,并在形式上监督实施。

如保险业的经营只要在形式上符合规定条件,即予核准。

在这种方式下,国家对保险公司的重大事项,如最低资本金的要求、资产负债表的审查、法定公布事项的主要内容、管理当局的制裁方式等都有明确的规定。

但从实践来看,政府往往仅在形式上加以审查,由于保险技术性强,内容十分复杂,有些法规难以适用。

荷兰、德国曾采用这种方式,但目前大部分国家不采取这一监管形式。

13.实体主义
答:实体主义又称许可主义,是指保险组织的设立必须经政府审批核准,发放许可证;在经营过程中,必须接受政府监管部门在财务及业务方面的监管;破产清算时,仍须在政府监管部门监督下进行的一种理念。

这种方式相对于前两种更严格、更全面。

现在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采用这一方式,如美国、日本、德国、中国台湾等。

实体监督方式实际是对保险经营进行全方位监督,既维护了投保人的利益,又维护了保险市场的健康运行。

14.内控机制
答:内部控制机制是保险公司管理层为保证企业经营管理整体目标的实现,制定并组织实施的对内部各部门和人员进行相互制约和相互协调的一系列制度、措施、程序和方法。

中国人民银行于1997年5月16日颁布了《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对内部控制的目标、原则、要素、内容以及内部控制的管理与监督等作了详细的规定,提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机制应满足以下基本要求:稳健的经营方针和健全的组织结构;恰当的职责分离;
严格的授权和审批制度;独立的会计及核算体制;科学高效的管理信息系统;有效的内部审计。

15.保险行业自律
答:保险行业协会是保险人或保险中介机构(代理人、经纪人、公估人)自己的社团组织。

对规范保险市场发挥着政府监管所不具备的协调作用。

有效的保险业协会既可以避免国家的过分干预,又可以加强各保险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维护保险市场正常的竞争秩序。

保险行业自律行为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代表协会会员对政府有关保险的立法与管理措施发表意见,反映情况,对政府决策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②协调会员在市场竞争中的行为,协会制定的协议或规定虽然没有法律效力,但会员都有遵守的义务,具有一定的约束力;③在业务方面制定统一的保险条款格式,协调最低保险费率、统一回扣或佣金,为政府保险监管部门提供专业依据。

16.市场准入监管
答:市场准入监管是保险监管的第一步,也是监管系统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主要是监管经营保险业务的许可证发放程序。

许可证发放程序以及对保险机构的日常监管符合国际标准,有利于增强公众对监管机构和保险业的信心。

17.公司治理监管
答:公司治理监管是指监管保险公司的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的关键是明确内部决策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有一套确保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对保险公司的生存发展负主要责任的法律和规章制度体系。

董事会应该对偿付能力或其他监管标准负首要责任,并以身作则,遵守这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