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工程-应力变形破坏
心问题是什么?
2. 洞周围岩应力重分布的特点是什么?围岩范围
是如何确定的?参数λ 的意义?
3. 围岩变形破坏的几种主要形式是什么? 4. 什么是岩爆?发生条件及预防措施?
大致可分为:
脆性破裂:整体结构或块状结构—岩爆 块体运动:块状结构岩体
弯曲折断破坏:层状结构,尤其是有软弱夹层的
互层岩体
松动解脱:碎裂结构岩体
塑性变形和剪切破坏:散体结构或碎裂结构
第3 节
2 拱形冒落 1 块体滑移
围岩变形破坏
3滑动 4崩塌
第 3 节
围岩变形破坏
一、整体状、块状岩体围岩:
出现较高压应力集中。
σ
λ
θ
θ 0 1/3 1 2 3 4 5
0°,180 3σ v 8/3 σ v 2σ v σv 0 -σ v -2σ v
90°,270° -σ v 0 2σ v 5σ v 8σ v 11σ v 14σ v
σ
θ
随λ 变化曲线
⑵其他洞形
椭圆-长轴两端点应力集中(压),
易出现压碎破坏,短轴两端点易出现
r 0
由前组公式可知:塑圈内的应力与岩体天然应力无关,而
取决于支护力pi 和圈内岩体的强度c 、φ值。
rpe 0 1 sin c cos
塑弹交界处 (r =R1 ):
pe 0 1 sin c cos
rpe 0
说明:天然应力状态时,
r 0
r R0,则洞壁上应力为: 即仅有σθ 作用(单向状态)
(4-2)
r
当 λ =1 即: h v 0 时,有:
r 0
θ
0 1 0 1
2 R0 r2 2 R0 r2
碎裂岩体塌方示意图
四、松散状岩体围岩:
◈强烈构造破碎和强烈风化的岩体或新近堆积的土体。
破坏形式— 拱形冒落、局部塌方、塑性挤入、滑动
松散围岩变形破坏形式
拱形冒落
局部塌方 造成偏压
侧鼓
底鼓
京西煤矿某巷道底围鼓胀示意图 a-底围鼓胀; b-侧围突出与底围鼓胀
1944年3月
1944年6月
底围隆鼓
第四章 地下工程
4.2 围岩应力分布
4.2
围岩应力分布
岩体中天然应力
围岩中重分布应力
◈
◈
弹性状态
--围岩范围
◈
--天然应力比λ值
◈
出现塑性变形圈的
重分布应力
围岩应力可分为:
◈开挖前天然应力 ◈开挖后重分布应力
◈支衬后调整应力
一、岩体中天然应力
开挖前应力为初始应力→
自重应力
构造应力
岩土工程勘察
此组公式说明:塑弹交界面上的应力取决于天然应力σ 0 和岩 体强度c 、φ值,与支护力pi无关。
即:支护力不能改变交界面上的应力,只能控制塑性松动圈半
径R1 的大小。
第四章 地下工程
第1节
概述
第2节
第3节 第4节 第5节 第6节 第7节
围岩应力分布
围岩变形破坏
围岩分类
围岩压力 围岩稳定性评价 地下工程地质超前预报
τrθ --剪应力 θ -极角
r
h v
2
4 2 R0 R0 1 3 4 2 2 sin 2 r r
r
-- 极距
R0 --洞径
岩土工程勘察
第三章地下建筑工程勘察
圆形洞室围岩重分布应力计算示意图
h v 2 h v cos 2 r 0
第3 节
围岩变形破坏
开挖,洞壁围岩失去支撑,向洞内松胀,变形超
过强度极限,围岩发生破坏。
变形破坏特征取决于围岩应力状态,岩体结构及
洞室断面形状等。
各种围岩的变形破坏都是渐进发展的。 分析时,抓变形破坏的始发点,连锁反应的关键
点。预测发展规律,早期处理、控制,以确保围岩 稳定性。
破坏形式--围岩变形、失稳破坏受岩体结构控制,
总特点--
拉断破坏;
正方形-4个角点应力集中最大; 矩形-角点、短边中点应力增;
◊
圆形洞室最有利
⑵其他洞形
1 2 cos 2
1 2 cos 2
圆形:
引入应力集中系数,则:
h v
规律: 拐点处,存在较大应力集中。 相邻洞室引起应力集中 增高,对稳定不利,应设 置安全距离。
σθ :最大主应力; σr:最小主应力。 令 r=R0 有 r 0 2 0 随r值增, σ 增大, σ 减小
r
当 r=6R0 , r 0
(天然应力状态)
即6倍洞径范围内岩体为围岩。
随r值增, σr增大, σθ减小
6倍洞径范围内岩体为围岩。
圆形洞室周边应力分布图
开挖洞室,应力平衡被打破,围岩向洞内松
胀位移,引起一定范围内应力调整,使天然
应力大小、方向和性质改变,达到新的平衡。
应力重分布范围内的岩于围岩稳定性。
1、开挖后围岩保持弹性状态的重分布应力
⑴圆形洞室—围岩中一点的重分布应力
•
(按平面问题考虑)
4 2 R0 R0 1 3 4 4 2 cos 2 (4-1) r r
第三章地下建筑工程勘察
第2 节
地下建筑围岩应力分布
开挖前应力为初始应力。→ 自重应力(垂向): v gZ
一、岩体中天然应力
自重应力 构造应力
构造应力(水平向): h v
1
h v
一般情况:
v h
构造应力强的地区:
h v
二、围岩中重分布应力
⑶相邻洞室的影响--
各种不同断面洞室周边应力分布图
“+”为压应力; “-”为拉应力
2、开挖后出现塑性变形圈的重分布应力
开挖后洞壁处应力集中最大。当洞壁应力超过岩体
的屈服极限时,洞壁围岩由弹性转为塑性,
随半径 r 增大,σ
r
渐增,
在围岩中形成一个
应力状态由洞壁处单向转为
双向,至一定距离围岩由塑 性转为弹性,最终形成塑形 圈和弹性圈。
破坏形式—
水平岩层-顶部折断 塌落,形成三角形 塌落区。
倾斜岩层-一侧弯 曲塌落,另侧为 块体滑移。
直立岩体-洞顶受拉, 塌落;侧墙弯折内鼓, 发展危及洞顶。
三、碎裂状岩体围岩:
◈断层、褶曲、岩脉穿插挤压和风化破碎加次生
夹泥的岩体。
破坏形式— 塌方、滑动 破坏规模取 决于破碎程度 及夹泥多少。
◊
2 sin 当洞壁支 r 1sin 护为 pi r pi c cos c cos R 0 时,塑圈 sin 上重分布 1 sin r 1sin pi c cos c cos 1 sin R 应力为: 0
应力重分布特征:
产生分异现象,径向应力趋于零;
环向应力增或减,并出现拉应力;
洞周应力差最大(拉应力集中)。
围岩破坏自洞壁始,向内(深部)发展。
取不同的λ值,洞壁应力状态不同。
h v
1 3
1 3 3
洞顶底出现拉应力; 洞壁围岩内σθ全为压应力
3
洞室侧壁出现拉应力,洞顶底
脆性开裂-拉应力集中部位,λ<1/3时, 破坏形式: 洞顶出现拉应力,易形成塌方。
块体滑移-结构面切割形成不稳定块,滑出。 受控于结构面性状。
岩爆-高地应力区开挖使应力高度集中,突发破坏。
1-层面;2-断裂;3-裂隙
坚硬岩块体滑移
二、层状岩体围岩-
常为软硬互层岩体。
结构面-层理面、其他软弱结构面 张裂、折断塌落、弯曲内鼓。
r
h v
2
2 v R0 1 2 h 2 r
h v
2
R h v 1 2 r
2 0 2
R 1 3 r
4 0 4
cos 2
σr --径向应力
σθ --环向应力
围岩缩径示意图
沿断层带
沿碎裂岩体
遇断层破碎带塌方
锦屏二级电站岩爆特征
下游壁圆形岩爆坑,剪张性破裂面 岩爆示意图 下游壁岩爆的弯曲折断现象 破裂面呈阶梯状、弧形
岩堆蠕动造成偏压及处理措施
高场山隧道衬砌变形情况 (滑坡体推挤引起变形)
沿软弱岩层滑动造成 偏压及衬砌形式
隧道偏压
作业题:
1. 地下建筑工程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有哪些?其核
所谓塑性松动圈
洞室围岩中出现非弹性变形区后应力重分布
塑圈内应力释放而明显降低,最大应力集中由洞壁 移至塑圈弹圈交界处。弹性区应力明显增高,区外 为天然应力状态。
即:R0 处σr 值由pi (支护反力)增至σ0(弹性圈外); σθ 由pi 突增至2 σ0 (塑性圈外界),再降至σ0 (弹性圈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