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悔的誓言
——共产党员杨秀英的优秀事迹
东塔寺乡新接堡村王春燕
尊敬的各位领导、朋友们:
大家好!
当你漫步在吴灵交接的苦水河畔时,进入你视野的除了缓缓流动的河水,青翠的树木之外,还会经常看到两位精神焕发的老人,手拉原始的运载工具——人力车,忙碌在小河边,你竟不住会问;“这两个老人是谁?他们在干什么?”
她就是东塔寺乡新接堡村的一位普通的共产党员杨秀英和她的丈夫李生贵,两个老人都年愈七旬,本应该在家中享受天伦之乐,而他们却十几年如一日品尝着治理苦水河的酸、甜、苦、辣。
填土,打树桩,重复着这单调的劳动,身边伴随他们的除了女儿,剩下的就是那寸步不离的人力车。
俗话说:“做人难,做一个好人难上加难。
”但是凭着他们锲而不舍的精神。
做到了常人难以做到的事,苦水河畔留下了他们的汗水,苦水河的流水记下了他们的身影。
苦水河畔的乡亲们终于理解了他们的
一片痴心。
“古有愚公移山,今有愚公治水。
”这是人们对杨秀英夫妇无私奉献精神的一种褒奖。
“人得不到他想要的,但可以做他所想做的。
”这也许就是二老的精神写照。
当初升的太阳洒满苦水河的时候,人力车吱扭吱扭的声音好似音乐般响起。
杨秀英夫妇的治河工程又开始了。
当你信步走近他们的身旁的时候,你会发现杨秀英那被太阳晒的黝黑发亮的肌肤和充满希望的双眼,李生贵老人那康健的身体透着一股难以言表的力量。
他们总是笑对生活,这时,他们一定会笑呵呵地握紧你的双手,感谢你光临这无人问津的世界。
为了治理苦水河,他们两口子一干起活来就忘了一切。
一日三餐没有了规律,老两口多年来积攒的一点养老钱也成了治河的资本。
看着形容憔悴的父母,女儿动情地说:“爸爸,您就别再白费力气了,你听别人怎么说你,那老两口真傻,以前那么多人都试过,几百亩地都没保住,集体的果园都快要被冲走了,政府都无力去管。
他们瞎忙活个啥呀!”女儿的话不仅没有劝阻住倔强父母,却坚定了他们治河的信心。
从此以后,他们每天早
起晚睡,与苦水河为伴,渴了喝上几口自备的井水,饿了啃上几嘴干粮。
一天天,一年年老两口的手、脚结了一层厚厚的茧子,连锋利的刺儿都扎不进去。
杨秀英的双腿都落下了疾病。
山不弃寸土,故能就其高。
海不厌细流,故能就其深。
功夫不负有心人。
苦水河边终于被他们整出一大片地,他们一边砌码头,一边整田。
他们苦在身上,乐在心中。
眼看着一片片绿油油的玉米杆在风中欢笑,杨秀英的心中涌出了从未有过的甜蜜。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秋天,不幸的事发生了,连续的降雨导致山洪的爆发。
一夜之间,大片的玉米地被洪水吞噬了。
他们失望的在苦水河边呆呆地坐了两天,看着平静下来的河水,老伴内心好像在呼唤:“苦水河呀,苦水河,我心里的苦水该倒给谁呢?”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杨秀英没有倒下,凭着永不服输的精神鼓励老伴又开始了备战工作。
失望的阴影抹去了,几年后河滩上又生长出了新的希望—一片片庄稼地显出新绿。
他们每天站在河边看呀看,心里畅想着丰收的蓝图。
可是可怕的灾难又降临到他的身上。
2003年的6月4日,我区大面积降雨,苦水河爆发了几十年罕见的山洪,
洪水似猛兽般以每秒98.6立方米的流量呼啸而来,波涛浪天,声振村庄。
河边,人头攒动;河水,迅猛异常。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人们惊慌失措,叫喊声、波浪声此起彼伏,我有幸目睹了这场浩劫,着实令人心惊胆寒,眨眼间,连接两岸的大桥在巨大的轰鸣声中倒塌了,洪水扑面而来,杨秀英和老伴不顾身体的疲倦,拉了一棵大树往下就扔,洪峰一浪高过一浪,区区一棵大树对于此情此景无异于杯水车薪,无情的巨浪劈头盖脸的卷过来,辛亏几个眼疾手快的小伙子把他们拉上岸,才免于一难。
不到半个时辰,几十亩良田、码头都随着洪水烟消云散了,杨秀英和老伴像个木头人似的呆立那儿,他的心碎了,多少年的付出毁于顷刻之间,有泪,泪洒何处,想哭,哭给谁听!无情的现实使老伴李生贵变的有点痴呆了,整天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只是每天背着双手徘徊在苦水河边,面对河水,看呀看,眼中充满了忧郁。
每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总会有一个贤惠的女人在支撑着,李大叔的一举一动牵挂着老伴的心,她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作为共产党员,自己说什么也不能到下,他
深知李大叔的心,危难之时方显真情,她关切的对李大叔说:“孩子他爹,天无绝人之路,我这儿还有点钱,只要有人在,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我支持你!”李大叔在老伴的劝慰下,冰凉的心开始复苏了,治河工程再次拉开了帷幕,绿色的希望又蔓延在苦水河畔,老两口又露出了往日的笑颜。
杨秀英和老伴“愚公移山”的精神深深的感动着党委、政府。
乡领导亲临苦水河畔,面对这样两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他们竟也不敢相信眼前的事实,乡领导充分肯定了他们的成绩,并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鼓励和支持,杨秀英还能说什么呢?惟有用实际行动来回报政府的知遇之恩,如今的苦水河边,绿色的希望在逐日生长,杨秀英笑的更加灿烂。
记得6月6日那天中午,骄阳似火,我去杨秀英家找他,铁将军把门,在那儿?不用问!当我走到河边时,远远就看到了他们孤单的身影,汗流满面的脸堂,高高挽起的裤腿,烂泥紧裹的脚丫,沉甸甸的一车秸杆构成了一幅烈日下苦战的劳动画面,看见了我,老两口憨厚的一笑,停下劳动和我做在大树下拉起了家常,三句话
不离本行,又谈到了他们的治河经历,说着说着,晶莹的泪水模糊了杨秀英的双眼,说到激动处,几十岁的老太婆竟像个小孩子似的呜呜地哭了起来,他们告诉我,最让他感动的是2005年乡党委闫书记带领干部到河边慰问,送去了迷彩服和200元钱,并且问寒问暖,解决劳动中的实际困难,良言一句三春暖,13年哪!除了老伴,杨秀英还是第一次听到别人的安慰。
理解,这就是善意的理解。
这无疑是一种精神食粮,是政府对对一个普通共产党员的关爱,杨秀英激动的说:“我生在苦水河边,我倒也要倒在苦水河岸”,老伴李生贵坚定的说:“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在,我就不会让你失望”。
亲爱的各位领导,同志们,这虽然算不上什么豪言壮语,但的确是一种铁骨铮铮的誓言,杨秀英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她用自己羸弱的身躯在苦水河畔筑起了一道道防洪线,她把自己的后半生都奉献在治河工程中杨秀英是共产党员,由于文化水平低,他不懂“八荣八耻”,但他所做的一切都能从“八荣”中体现出来,比起我们一些同志只会把“八荣八耻”写在纸上要高尚出多少倍!每当别人提起此事,她总是说:“那都是我们家老
李的功劳啊!多少年来,老李为这事耗费了自己的精力,他太苦了。
”由于修筑码头自己的两条腿都变得弯曲了,风湿病时常折磨着她,但在别人面前她只字不提。
如今,电视、报纸都报道了李生贵治河的感人事迹,可又有多少人知道杨秀英的奉献呢!
此时此刻,我忽然想起了一句话:
你给了生活多少耕耘,生活就会回报你多少硕果;
你给了生活多少懒惰,生活就会回报你多少苦涩。
最后,我想说:让我们像杨秀英一样做一个生活中的强者,永不言败,永不服输。
在人生的道路上以“八荣八耻”为目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