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小说阅读【转】微型小说阅读导入“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忽然响起了敲门声。
”(最短的小说,美国科幻小说家弗里蒂克布朗)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片花上说人情。
似庭院的微型盆景,方寸中有格局、有境界、有天地。
小说的鉴赏1.理解叙述角度、人称及其表达效果叙述角度分为全知视角(《墙上的斑点》)和有限视角(《桥边的老人》)。
叙述人称第一人称自然亲切、真实可信,适于心理描写。
第三人称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
第二人称拉近距离,便于抒情。
叙事方式顺叙使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平叙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线索、伏笔2.探究小说主题主要把握主题与情节、人物、背景或构思的关系,多角度思考问题,分点回答。
要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生活世界加以阐述,回答要能够自圆其说。
“生与死”“爱与恨”“美与丑”等是小说家写不厌的“母题”。
3.分析人物形象指认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
一般可从四方面去把握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第四,注意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4.把握场景的功能场景即“场面描写”,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一般由人物、事件和环境组成。
主要从场景对于氛围、情节和人物等角度切入思考,要结合具体文本的具体位置进行具体分析,最好分点作答。
场景的5点功能如果场景在小说开头,那么其功能是给全篇“定调”。
或者定下情感的基调或者定下叙述基调,使得叙述更舒缓自然或顺理成章。
营造特定的意境与渲染特定的气氛,以感染读者或人物。
如果场景出现在人物出场前,那么其功能便是导引人物出场。
如果置于小说的某个情节,其作用可能是推动情节发展。
如果场景置于人物的描写之中,那么其功能是揭示人物的性格。
如果某个场景作为小说的主背景,那么其作用很可能是作为一种象征。
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的大海,便是人生的象征,老人与海的斗争,是人与自己命运的斗争。
5.了解情节安排及表现手法阅读文本时,要先把握小说的大致情节,然后分析其运行方式,概括各部分所叙述的相应情节内容。
有时候还要把握情节对于结构、人物或主题的作用。
情节运行一般有如下几种方式遵循基本模式,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摇摆。
即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一条直线,作家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
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
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又俗称为“欧?亨利式结尾”。
在结尾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乎人的意料,却不能不承认又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此外,小说家为了更好地创造小说的艺术效果,往往会注重情节安排技巧的运用,常见的技巧有注重节奏。
节奏是运动速度的变化规律。
情节的进展也应张弛有致、起伏有序、缓急有度。
如《炮兽》一文的情节安排。
突转突转即情节演进的突然转折,事件的结局、人物的命运往往由此而改变。
在短篇小说中,大多由突转引发推动,所谓“柳暗花明”、“风波骤起”的情节效果正是形成与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突转。
悬念悬念是一个不断造成读者疑惑、猜想、思索与期待的问号,它无疑是为情节高潮铺垫道路、蓄积动能的有效手段,最终结局的出现、事实真相的揭示往往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并引起读者持久的回味,深入的反思。
巧合巧合也是常见的情节组合方式,它应当是在必然性(包括性格逻辑与具体情境的发展趋势)基础上出现的偶合,并由此产生一定的情节效果。
情节的作用交代人物的活动,揭示其心理,表现其性格。
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照应前文。
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6.鉴赏小说结构艺术对结构的分析先整体分析小说属于情节性小说、生活横断面式小说还是心理小说,从而辨识该小说属于何种结构模式,然后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结构安排的特点及其艺术效果。
传统小说通常以时空为本位的线性结构模式。
而外国现代小说在结构上赋予小说更多的变化,主要有三种结构模式“延迟”式结构。
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紧张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在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实现小说的结构张力。
如《牲畜林》。
生活的横断面。
将时空浓缩到一个小小的点上,在精巧的结构中展开漫长的时间和立体的无限空间。
如《半张纸》。
意识流结构。
它打破了时间这一恒常的维度,是按照心理时序而展开,让人物的意识在超时间的空间里任意往来。
如《墙上的斑点》。
7.体悟小说情感及其处理方式关注细节、情节与情感的关系,情感与人物的关系以及情感与主题的关系。
用心揣摩对情感的处理艺术。
品味表达情感的语言。
敞开自己的心扉,让自己的心神随着小说情节展开或人物命运的沉浮,与故事、人物和“相遇”,真正融入文本之中。
8. 理解虚构对于小说的重要意义从情节、细节或人物本身分析小说虚构了什么、怎样虚构以及为何要这样虚构,分析小说通过想象、夸张、变形等手段营造的或映射或荒诞的艺术效果,从而更深地揭示小说的特定主题。
一、了解微型小说的特点小小说是短篇小说和诗杂交出来的一个新品种。
1. 情节单纯、故事简单。
它多取材于生活的一瞬间、一插曲、一场景、一个细节、一点感受、一种情绪、人物内心的一颤动,反映人物在一件事或一个场景中的片断行动,勾勒出人物精神面貌,反映社会生活。
甚至没有故事,只有人物在一定场合的片段行动(特写镜头)。
人物速写,勾勒灵魂,大都采用白描勾勒,寥寥几笔,传神写意,只是其人物性格中的某一点,突出强调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
2. 构思精妙。
有时有头无尾,有时有尾无头,有时无头无尾,一般不平铺直叙,尺水兴波。
3. 技法灵活。
突转、抑扬、巧合、误会、悬念、对比、象征、省略(空白)、双关、比喻、讽刺、幽默、夸张、变形、荒诞、蒙太奇。
4. 意蕴深远。
以微观反映宏观,极具生活哲理。
二、发挥想象连缀情节例一下面是马克·吐温的一篇小小说。
仔细看看,便可以看出其中有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
请你用简练的语言把这篇微型小说的故事情节描述出来。
丈夫的账单招聘女打字员的广告费(支出金额)提前七天预付女打字员的薪水(支出金额)购买送给女打字员的花束(支出金额)同女打字员共进一次晚餐(支出金额)给妻子买衣服(一大笔开支)给岳母买大衣(一大笔开支)招聘中年女打字员的广告费(支出金额)人物关系丈夫妻子、岳母(老板)女打字员中年女打字员情节发展丈夫新招聘了一女打字员,与她的关系比较暧昧,既预付薪金,又献上鲜花,还共进晚餐。
此事被妻子知道后,掀起了轩然大波。
丈夫为了赔罪,只好花一大笔钱给妻子买时装,给岳母买昂贵的大衣。
可妻子、岳母不肯善罢甘休,丈夫只好将年轻的女打字员辞退,另聘了一位中年妇女。
小小说是文艺作品中的一朵奇葩,它的突出特点之一是简约而不简单——用简洁的文字和笔法描述和揭示生活丰厚的内涵。
美国的马克吐温是世界上公认的写作小小说的高手之一,而《丈夫支出帐本中的一页》,则是马克吐温小小说作品中的妙作之一。
这篇小说的诞生比较偶然而有趣。
一次,某报社请已成名的马克吐温写一篇短篇小说。
马克吐温当即应允,但提出了一个条件他将写一篇很短的小说,但报社应按长篇小说付给稿酬。
因为在这篇短篇中“浓缩”了一部长篇小说的内容。
报社答应了这个条件(今天的报社和出版商,面对名人名家的“苛刻”要求,又何尝会不答应)。
马克吐温很快就把文稿送到了报社编辑部,即是这篇《丈夫支出帐本中的一页》。
整篇小说果然短到只有一页,以“流水帐”的形式列举七个短句,每个短句独立成段,却写出一个情节完整、波澜起伏的故事,且透出意味深长的世相人情。
一个丈夫招聘了一个女打字员,提前付薪水,送花,共进晚餐,为此花费了一点小钱;随后,给夫人买衣服,给岳母买大衣,付了两大笔开支;再后,又登广告招聘中年女打字员。
整篇故事粗看极像一页“流水帐”,但再细品一下丈夫态度和行为之间的互相联系,才恍然大悟以特有的幽默含蓄暗示的“剧情”丈夫因与年轻女打字员亲密,以致后院失火,赶紧不惜“大笔开支”为夫人、岳母买衣服以平息她们的怒火,并主动(或不得不?)辞退年轻女打字员,重新招聘中年打字员。
你不能说丈夫“出轨”或“准出轨”,你能在文中找到证据吗?但你也不能不怀疑丈夫的清白,不然,他的夫人和岳母为什么那么怒气冲冲,而丈夫又为何表现得那么“乖”,更没法解释为什么又要招聘中年(还可能是不太漂亮的因而“电量”较低因而安全系数比较高的)女打字员——像是什么也没说,又像是说了很多,认为它是一部“浓缩”的长篇小说,也许并没有自夸。
例二阅读下面的短篇小说《烛心》,回答问题乔迁新居,还没收拾完毕,突然停电了,室内一片漆黑。
“笃、笃、笃”,爱丽丝刚摸到蜡烛和火柴,门外便传来了敲门声。
打开门一看,原来是一个小男孩,仰着小脸,很有礼貌的问“夫人,你家有蜡烛吗?”怎么?刚搬进来第一天就支使孩子来借东西!真是欺负新来的,这怎么行?今天借给他家蜡烛,说不定明天又来借黄油、果酱之类的。
不,不行!爱丽丝的脑筋急速地转着。
“哎呀,真不巧,我刚搬来,也没有蜡烛。
”说完就准备关门。
1.根据小说的故事情节发展,发挥合理想象,请给这篇小小说续写一个结尾。
2.本文所设置的悬念是什么?3.本文第四段是什么描写?4.本文主要表现的人物是谁?其性格特点是什么?5.请写出主人公小薇的心理变化过程。
【答案示例一】“夫人,你看,我妈妈让我送来的。
”小男孩变戏法似的从背后抽出手,高高地举着两根粗粗的蜡烛。
面对孩子澄澈的眼睛,爱丽丝一下子惊呆了,继而无力地倚着门,双手捂面,不敢与孩子对视。
【答案示例二】小男孩露出失望的表情,依然很有礼貌的说“夫人,抱歉,打搅了”。
说完转身向黑漆漆的楼道走去。
爱丽丝随手把门关上,就在门关上的瞬间,她听到“咕咚”一声,随之又传来孩子的“哎呀”声。
几天后,爱丽丝出门时遇到了头上缠着绷带的小男孩。
小男孩主动与她打招呼问好。
爱丽丝怎么都觉得有些不自在。
2.是第三自然段内容。
3.心理描写。
4.小薇和小男孩妈妈,小薇的性格特点是处世冷漠,多疑,以致误解。
小男孩的妈妈热心肠,与人为善。
5.其变化过程是猜疑、反感、拒绝、顿悟、惊服、愧疚。
三、调动情感体验、联系社会生活、多角度创新解读例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